寻访陕西商洛客家村

kjtadmin 05-09 发现客家 暂无评论

寻访陕西商洛客家村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14-11-19 09:14:02   来源: 梅州日报



作者(右)在铁炉子村向“广东吴”崇亮老人采访并交谈。

作者和魏明枢教授(左)寻访“梁坪村客家山寨”后在门楼前留影。


   □魏宇文

  金秋10月,我们三位文史哲教授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参加“第八届池田大作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人还没到西安,就事先托朋友打听陕西客家人的聚集地。值得开心的是,我的朋友小辛很热心地帮忙寻找。小辛在咸阳机场接到我们后,就告诉我们,她的朋友小董就是商洛客家山寨的人,这个消息令我们兴奋不已——可惜小董听不懂客家话。

  客家山寨叫“梁坪”

  趁学术会议间隙,我和魏明枢教授在朋友小辛夫妇的陪同下,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小董的家乡:商州区黑龙口镇梁坪村。村口有一个牌坊,上书“丹江源梁坪村客家山寨”,村口右侧还立着一个很大的木板招牌——“梁坪”,上面有梁坪村的中英文简介、游客须知等内容,立即给人一种进入“美丽乡村游”的舒适感觉。

  进村后,我们先到小董家里参观。这是一幢依山而建的三层小楼,房檐下挂着一排排黄澄澄的玉米棒子,一串串鲜红的干辣椒,我们登楼而望,山村的秋景尽收眼底:山谷沟里沿公路两边均为旱地,黄豆和玉米都收完了,豆荚和玉米秆都扎好了整齐地竖在地里,十分壮观;柿子树上挂满了黄色的柿子,非常诱人,还发觉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小董告诉我们,政府给村里每家每户都发放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不用交钱的。

  接着,小董带我们去见村里的张述正书记,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听说我们是远道而来的教授,他便说与我们很有缘,因为他昨天刚从北戴河回来。这时张书记正吃着早饭,看着我们很惊讶的表情,他笑着说:“这里的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我们又很好奇地看着张书记碗里的早饭,他告诉我们这是“糊汤面”,是用南瓜、洋芋(土豆)做成糊状,又与玉米糊、豆角等拌在一起,还有两盘凉拌菜就着吃。张书记吃完早饭,准备泡茶。他说我们是贵客,就问我们想喝啥茶,我们也不好意思回答。张书记见我们没吱声,就说泡当地的绿茶,他边泡茶嘴里边哼着“贵客登门,高山绿水绿茶”,我们也很是愉悦地听着……

  梁坪村的三张名片

  当张书记知道我们是来寻访客家人的,就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梁坪村的基本情况:现在村里有700多人,曾有1500多人从梁坪村往外迁徙,其中有100多客家人迁出去了。梁坪村有张姓、刘姓、黄姓、赖姓和吴姓等诸多姓氏,但他认为只有“广东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人,其他都是从湖北等地迁徙来的。我们很好奇,为何这里的人那么肯定称“广东吴”就是客家人呢?因为我们知道广东有三大族群,三种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别,习俗也不一样。这时魏明枢教授谈了学术上对“客家人”的认定,还有他自己对客家人的见解,魏教授缜密的分析,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在场人的钦佩。魏明枢教授问到“广东吴”是否有族谱,张书记马上在电脑上找出资料给我们看,吴姓族谱清楚记载:“我祖世居福建省上杭县汀州府西关外黄砂乡……再入粤东。康熙初年迁至湖南长沙浏阳县居住数十余年……乾隆32年迁至陕西省西安府铁炉子保宽坪开创耕田,东作西成。”族谱上还明确记载着吴氏的家规、家风、家训、家礼等。可见,吴氏是福建的客家人,几经迁徙来到西安府的。

  看完族谱,张书记很自谦地说,我们对外宣传是客家山寨,其实我们很多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客家人,他也听不懂“广东吴”的话。

  接着张书记给我们推荐了梁坪村的三张靓丽的名片:全国文明示范村镇、客家文化、丹江源头。近年来,乡村游、自驾游很时髦,由于梁坪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风,吸引着周边大城市的游客。张书记高兴地告诉我们,今年9月,梁坪村还被入选为“第三期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之一,这无疑为梁坪村的旅游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近很多省里的、区里的现场推介会、经验交流会都在梁坪村召开,还有上级的调研团、检查团等各团体成员都来到村里,他越来越忙了,也越来越累了。我们现场的几个人,都被张书记开拓的视野、出类拔萃的才智、敢想敢干的精神、一心为民的理念、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杰出的管理才能所折服!我们认为,张书记身上具备的综合素质,不是一般闭塞小山村的支部书记能做到的。果然,在我们的追问下,张书记才透露说,他其实是黑龙口镇的党委副书记兼梁坪村的村支书。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亲切熟悉的“广东吴”

  当我们提出要拜访吴姓客家人时,张书记告诉我们:很不凑巧的是,今天吴姓人家有个长老去世了,正办丧事,全部族人均从西面八方回来帮忙,这也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一家有难,百家相帮。张书记很赞赏客家人的这种良好风尚,他认为客家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等美德能代代相传,这是很难得的,值得全社会发扬光大。

  谈话间,我们随着张书记往吴姓聚居的石牛村(现合并至梁坪村)走去。张书记想方设法帮忙找来一个76岁的客家老人吴崇良,我们来到老吴家里,问了基本情况,说着客家话,由于老人耳背,很多时候无法交流。我灵机一动,问了几个常用的短语、动物、称谓的名词,表数量、表状态的形容词等,居然均能对上话,只是有些声调不同,令我兴奋不已。例如:天光了(t‘en1koɡ1liau3),鸡啼了(ke1tai2 liau3),放下来(pioɡ4ha1loi2);鸡嫲(ke1ma4 ),牛嫲(niu2 ma4),猪嫲(zhu1ma4); 赖子(lai3·zi),妹子(moi3·zi);凳子(teɡ3·zi);还有一只人(it5tsak5ɡin4),乌(u1),糍粑(ts’i2 pa1)……我们听起来非常熟悉和亲切,这些日常用语的高度一致,足以证明吴姓就是客家人了。可惜的是,站在旁边的吴姓子孙,听着我们的对话,他们却一个词、一句话都不会说,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这令我们很遗憾!

  中午,张书记在村里的农家乐请我们吃地道的家常菜:锅盔,炒土鸡蛋,凉拌青菜头丝,腊肉炒胡萝卜洋葱,西红柿煮浆水豆腐等,老板娘知道我们是广东人,还专门做了一锅米饭,可我们还是喜欢吃锅盔。张书记说,整桌菜除了洋葱是买来的,其他食材全部是村里自产。我们忽然发觉:相距几百年,相隔几千公里,我们在饮食上已经很难找到客家人的味道了。这也许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要随遇而安、入乡随俗的缘故吧。

  午饭后我们驱车沿着国道往回走,在路旁邂逅了一位老人,我们停车问这位老人家是否是客家人,没想到老人两眼一亮,点着头,他说自己不太会说客家话,但能听懂,村里还有其他人很会说客家话。老人赶忙领着我们朝村里走,帮我们找到一个老人与我们交谈。经过交流,我们这才知道,他叫吴崇亮,今年70岁。刚才带我们进来的老人叫吴崇文,今年82岁。

  这里是铁炉子村一组,也正是吴氏族谱上记载的“乾隆32年迁至陕西省西安府铁炉子保宽坪开创耕田”中的铁炉子。两位客家老人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全村有67户人家,260多人,他们都是“广东吴”,平时在家里都说客家话,祖孙三代都会说。我也同样问了一些常用词汇,我们与老吴都能顺利沟通,旁边的媳妇们、姑嫂们都在听我们讲话,一会儿点头笑,一会儿接我们的话茬,这点就与前面的梁坪村(石牛村)有点不同了,我们没有失望,倒很是欣慰。

  我们寻访了两个客家山寨,收获很大,我们都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学者们对陕西客家族群的研究方兴未艾,同仁们对陕西客家村落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方言接触等很多领域有待挖掘,我们这次走访陕西客家村落,收获颇丰,意义非凡!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寻访陕西商洛客家村》

喜欢( ) 发布评论

分享到:

对陕西客家人分布和数量的疑问         寻访深山客家人(陕西商洛)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