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置大田县隶属延平府

1535年0月 暂无评论
1535年0月:

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置大田县隶属延平府

 timg_副本.jpg

明嘉靖十四年(1535),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边界之地置大田县,隶属延平府。

 

参考阅读:

也谈大田是泛客家县

萧应耀

三明市是客家祖域、客家大市。

三明市地处闽西北,是闽江、汀江、赣江三江之源头地区,系闽、粤、赣边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辖宁化、永安、沙县、明溪(归化)等12个县(市、区),有10个为客家县,大田、尤溪是泛客家区。

大田虽被列入泛客家县,经考证表明,不但拥有部分客家乡镇和村庄,而且客家常住人口就有25万,流动人口3万。有关专家认为客家人口占三分之一的地区便是个客家地区。依此类推,大田县有37万人口,其中有28万客家人,也应当是客家县。

一、大田是三明客家先民的世外桃源,迁徙的终点站(地缘)

从大田建置与隶属看,大田县应属泛客家县。

大田地处闽中,在1535年置县前,夏属扬州,周属七闽地,秦处闽中郡,汉为南平地,唐属江南东道福州、南唐归剑州,宋隶南剑州,元归福建道延平路。系延平、漳州、泉州三府之交,原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分辖之地。明嘉靖14年,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边界之地置大田县,属延平府。

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聚居耕耘,繁衍生息。两晋南北朝期间,由于中国北方连年战乱,大批南迁中原先民,先定居于宁化石壁为中心的客家聚居地,又在唐宋期间二次向周边地区播迁。当时,闽中闭塞的山区却相对稳定。俗话说:“山高皇帝远”,大田便成为中原人逃难之最佳选择,形成“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潮,大田一时人口猛增。大田位于高耸的戴云山西侧,福建省中部,有二千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福建三江之源(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境内山峦蜿蜒,高峰耸立,千米以上的高山有175座,河流纵横,峡谷众多。

大田是个山区县,这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山清水秀,日照充足,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特别适应农作物生长。这里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茂密,种类繁多,有水杉、银杏、杜仲、建柏、红豆杉、铁坚杉、三尖杉、金钱松等珍稀树种20多种,是著名的林区;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灰石、铜、铅、硫、瓷土等40多种矿产,种类与储量都居福建前列,早在宋元或更早时期就已开采和冶炼,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前坪银矿冶炼遗址,便是其中一处。

大田又是闽西北通往闽南“金三角”的陆路要冲,是三明市的南大门,素有“闽中宝库”、“山区明珠”之称。因此,对南迁的中原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置县前,特别是唐宋前,大田远比周边人口稀少。唐宋以后,大田以博大的胸怀,不断接纳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原的汉人。人口进一步得到发展。人口猛增,社会发展才有可能置县。县志记载,至大田置县时,人口已达26111人。时析尤溪县14个都4600户,14318人;永安县一个都149户,734人;漳平县1个里(聚贤里)10个社,1554户,10793人;德化县1个团(黄认团)154户,806人。其中,聚贤里有49个村,原属漳州府龙岩县的聚贤里,即今大田县桃源镇和上京镇。桃源原名桃园,明末以唐诗“桃花园里可耕田”为名,称为“世外桃源”,改名桃源。其系多姓聚居地,来自13个省45个县姓氏122个,多为汉族,还有畬族714人,方言为大田桃源话、客家话与闽南话。其东坂村,巫姓和张、黄等姓全部讲客家话,属少数民族村。

上京镇原名樟根,古村小溪边有棵大樟树,根系发达粗大,横根跨溪,可通行人。后经皇帝御赐以樟根的大田方言谐音取名“上京”。上京隶属漳州府龙岩县,漳平县于公元1471年置县,隶属漳平县的聚贤里,明嘉靖十四年才划给大田。

太华原名泰华,原系永安一个都,1535年划给大田。太华至今还有不少住民是少数民族,讲客家话。如太华镇高星村,与永安少数民族乡清水毗邻,他们都讲客家话。广平镇之东西坑与沙县交界,大吉等村不仅也讲客家话,还有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居住。

再从另外的一些地名之命名与变迁,也可以寻找到当年先民姓氏、人口之变迁。上京镇的许多地名,都留有最早姓氏生产、生活留下的历史印痕。黄城村的萧溪边,便是北宋初萧氏在此开发、居住而命名的村落,至今还有数百萧氏子孙在此居住。南宋乾道年间,上京始祖陈晏一之世孙伯二公开基陈厝坑,陈氏至今有200多人。此村曾住过王氏的王厝洋(29人),黄氏的黄择坑(今3人),苏氏的苏厝洋,周氏的周宅,罗氏的罗坑等。灵川村曾住有郭氏,郭姓最后迁往漳平,现居有田姓。

在上京村,曾居有六、七十个姓氏,现居有陈、柯、刘、魏、林、余、田、余、王、郑、吴、朱、萧、曾、黄、叶等十八个姓氏。至今俗呼地名,仍以姓氏为地名的有:

张坑、罗坑、许坑、丁垅坑、钟源坑、郑坑洋、郑墘、丁厝墘、唐祠、刘坑垅、谢坑垅、吴坑垅、程厝垅、周埕垅、田陶垅、苏厝、叶厝、葛湾、陈坑仔、杜家湾、官家湾、伍宅湾、连池、许田崙、章树湾等。

大田还成为海内外客家人的祖籍地。大田同宁化石壁一样成为客家人聚居地和中转站。许多后裔遍布国内各省、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郑成功乃是大田聚贤里桃源郑氏而播迁南安石井的后裔;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先祖,由肇基大田魁城而播迁至漳平白泉,再迁至龙海马崎,而后迁台湾的;台湾副领导人萧万长系由漳州府龙岩县聚贤里的林埔大宗祠播迁至漳浦南靖,而后迁往台湾的萧氏裔孙;他们的祖籍都属客家县乡,可见,他们都应算客家人。

二、客家文化也是大田文化的主体(文缘)

客家文化主导因素是汉族文化,是三明文化的主体,也成为大田文化的主体。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批又一批接踵而至的中原汉人将中华文化播衍至客家地区,也渗透和影响了周边地区大田,促进了当地的客家地区与周边地区大田教育的发展,文化与繁荣。客家文化暨保留中原汉族的传统风格,又兼具浓郁的闽、粤、赣边客家乡土情调。这种文化既不是该地区的原住民的文化,又不完全雷同于汉族移民前的固有文化。但主导因素是汉族文化。

客家理论的奠基人罗香林教授著的《客家研究导论》将沙县列入纯客县。永安古称浮流,属沙县管辖。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浮流地域的民情风俗,导致信仰与民居建筑等与周边客家县大同小异。作为大田境内的太华镇与永安的清水乡(少数民族乡)接壤,聚贤里(今桃源镇与上京镇)与漳平毗邻,广平镇与沙县交界,其民情风俗、信仰与民居建筑都与之无大差别,而高星村、东坂村、大吉村等至今还在使用客家语言。

(一) 重视教育

客家人的崇文尊教、耕读传家、薪火相传,其至理名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在大田也是家喻户晓。据调查,大多姓氏族谱都明确记载,宗祠都留有一份学田。以学田之收入为贫家子弟读书提供保证。正因为这样,大田人崇文尊教,在科举时代,全县就人文蔚起,因而涌现了“田阳三才子”,大田“三田”等著名人物。至清末有进士44人,举人59人,特奏、荐辟30名,贡生418名(例贡95名)。其中唐朝有御史中丞范元超和子礼部尚书范子高,宋代有户部尚书温得一及谏议大夫张永杰,元代有诗人郭守敬撰辑“二十四孝”,还有誉享京城的明代礼部尚书田一儁(号钟峰)任内曾上疏《大田盐法议》,以解故里吃盐难,与郭奇逢(号鹤峰)、廖宪(号盘峰)三者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三峰”才子。田一儁又与田顼(湖广学政,贵州按察副使,时称“中国四才子”)、田广(云南兵备副使)合称“大田三田”。县人连登岸精研星纬,著有《天文志》;萧一槐高年积学,著有《天文地舆图》;清吴腾汉途经福州治愈当地天花,为藩司和林则徐所器重;叶端一剂药治愈厦门海防分府李章霖内眷难症,名震鹭岛;民国33年,萧冠英研制水轮泵成功,成为全国水轮泵故乡。至于当代人才辈出,更是难以计数。

再从祠堂的楹联上,大田祖先对教育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桃源镇益举萧氏夏园祠有副对联:“夏尊绳其祖武教儿曹惟耕读二字,园囿诒厥孙谋训子辈在勤俭一端”;均溪后华严氏宗祠对联:“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二) 民风民俗

中原传统文化也影响了大田人民的起居劳作,饮食娱乐。

1、民居:大田传统建筑也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无论是气势雄伟的祠堂庙宇,还是普通的庭院民居,既有布局对称,主次分明,群体组合严谨方正的均衡之美;又有平中见奇的丰富内涵,尤以祖祠庙宇门楼更显出浩然与大气。特别是大田有众多的土堡群。那众多营垒式建筑,天圆地方,多以家族为主体营建防御性的住宅,防范盗匪骚扰,外绌内秀,别具一格。堪与闽西土楼媲美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良堡、芳联堡、琵琶堡、凤阳堡、泰安堡……更具闽中特色,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婚嫁:大田的婚嫁旧俗基本上保留了“古六礼”的程序,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当然,当今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古六礼”的一些程序还有所遵循。

3、丧葬,大田的丧葬仪式与二次葬,及坟墓形式都多少有客家习俗的影响。特别是墓葬,“孺人”是封建时代七品官夫人的尊称,但客家妇女都被称为“孺人”。这是客家妇女的殊荣。它与客家人的光辉历史分不开。而大田对故去的妇女均称为“孺人”。如今倡导火化,土葬、二次葬等也成了历史。

4、岁时节俗:大田的端午节包粽子、“初四”过节,都源于中原与客家祖地。相传是为了躲匪盗骚扰抢掠,提前一天过节,使之抢掠不到,同时也随时准备外出去逃难。除夕,年夜饭吃“长命菜”、“守岁”等习俗。也是中原的传统。

5、饮俗习俗:大田人接待客人,客至喝冰糖茶(闽南文化比较注重茶文化),吃“米粉、红蛋”,茶与酒、菜不等喝(吃)完就添加等。无不都渗透着中原人热情好客,淳朴厚重。

6、敬宗穆祖:文化的传承体现于客家人有强烈的敬宗穆祖意识。他们远离故土,奔波异乡,有家难归,为求生存与发展,不仅要与自然进行不懈的斗争,还要与其他的人群协调,这就需要强大的人力凝聚,而凝聚这股力量最能起作用的便是宗族意识。三明客家地域几乎家家户户供奉祖宗牌位,且处处建有族人朝拜和祭祀祖宗的祠堂。大田的祖祠不仅遍及城乡,且装修得更好,更有特色,显得古朴庄严。

据调查大田现有姓氏180多个姓。大多数姓氏有宗祠,至今还保存了数百座。年代较早的宋代就有宗祠,明清年代更多了。单陈氏一族就有百座以上,林氏有百来座,郑氏有80余座,萧氏一族也有20多座。这其中有由严垂壁、陈美光、萧应耀等共同编撰,由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三明宗祠大观》大田卷,囊括了全县较著名的350多座各姓氏宗祠,其中多座已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适年节或族内大事均献祭于此,而且通常是宗祠、祖坟同时祭奠,仪式十分隆重。萧氏林埔大宗祠是福建总祠,八闽、台湾与海外萧氏的发祥地。年年祭祖由八大户轮值八月初一举行。这两年,台湾萧氏宗亲一批又一批返乡寻根谒祖,盛会空前。

各姓氏都修有族谱。有的姓自宋末开始修,明、清修谱就更多了。

翻开各个姓氏的谱牒,开宗明义必有“木有本,水有源”之谚语,也少不了详细叙述氏族的源起、衍播,诸如“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等的谚语,其目的在于告诫子孙后代,无论贫富贵贱,都不能忘记自己根之所在,本之所依。

7、语言:

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客家话,是唯一不用地方命名的民族语言。形成后一直传播至今海内外聚居地,可谓“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客家话也传播到周边地域。大田的方言不仅渗透了许多客家语言,而且至今仍有几个村在讲客家话。大田方言虽多,但主要分前后路语言、闽南话、桃源话和客家话。前路话是以城关为中心包括均溪、石牌、华兴、湖美、梅山、太华、上京、前坪、谢洋、武陵等。后路话分布于建设、广平、奇韬和文江。闽南话分布于屏山、吴山、济阳等。客家话则分布于桃源、太华、广平。桃源话分布于桃源及上京的部份村。大田话至今保留了许多中原古汉语音韵和词汇。大田话保留的古汉语又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音。

如:热闹---------闹热                            学校---------学堂

衣服---------衣裳                            稀饭---------糜(粥)

绳子---------索子                              --------- 

  ---------俚(汝)                      ---------益(伊)

  ---------                                  ---------

  ---------                                  ---------

  ---------                                  ---------饭甑、饭炊

白雪雪  ---------很白                    细细鼻  ---------很小

烧烧滚  ---------很烫                    干脯脯  ---------很干

  ---------歇瞑(休息)              ---------

  ------砍、砍树、斫柴            叫、喊、噎 (同义)

  ---------漂亮、篡                    脚跟---------脚将(尖)

  ---------吃、喝、吸,吃饭、喝茶、吸烟统称吃

三、大田是客家祖域的重要集市(商缘)

聚贤里黄城岬系周边4县八乡的“米市”,前后存续400多年。黄城岬地处尤溪、沙县、永安、漳平的地理中心。道路四通八达,省道永大德公路未通之前,人来人往,是五县几十个村庄的物资集散中心,上京区域最早的圩市。黄城岬圩市,始创于明朝中期,最初在林埔祠后头下湖尾的草坪上,草坪地势平坦开阔,是优良的天然集市。

后来,周边远近的人都来此做生意,人多拥挤,场所无序。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林埔祠重建后,便把圩市移至林埔祠的前方地段。圩市迁移后,祖祠前方设一条竖街,街道左边龟形厝前卖肉类,也叫肉屠街,有几十个屠床。每圩都有十几头猪肉流入圩市,上街右侧八甲厝前买卖家禽、蛋类。下街有食杂店、糖货店、果子店、药铺、山货店、布匹店、理发店、饭店、点心店、旅馆等。圩日,熙熙攘攘,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尤其以米市著名,街东头设有米坪,盖有三间店铺。买卖大米,从来以斗为量具,专门设立监斗人员,主持买卖公平。每圩黄城、桃源、东风、青水等产粮区的大米源源不断涌入圩市。挑来的人数以百计,连十二、三岁的小伙子也帮忙挑到米市出卖。米贩、挑夫肩挂扁担、布袋、杵槌,在米坪买大米,少则十担,多则百把担。而后经上平、小华、温坑、魁城,一部份挑往大田县城;而很大一部份却挑往闽南泉州各地,或由水路从文江往尤溪至闽江达省城。

圩市每逢农历三、八日赶圩,村民们挑些山货进行出卖,买回盐巴、猪肉及必需的生活用品。圩市生意一直十分兴盛,直至1954年圩市停止。

大田的其他集市有桃源逢农历一、六;太华逢五、十;文江的逢二、七;梅山逢四、九等。由于各地的圩日在十日内都错开,使得客家周边地域物资能够便利地交换和交流,因而也促进了当地的生产与生活。

四、大田主要姓氏之先祖90%来自中原(人缘)

大田人民勤劳刚强、民风纯朴、忠厚好客,多为河南等省迁入。

大田现有人口37万人,其中90%以上的姓氏先祖都来自中原与江淮地区。全县共有180余个姓氏,其中2000人的以上有39个姓,3000人以上有31个姓,5000人以上有22个姓,1万以上只有6个姓。人口最多的前10姓是陈、林、郑、吴、张、廖、叶、刘、郭、范。其总人口达20.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4.76%

由中原迁徙到闽西客家祖域,再迁徙到大田的43个姓23.6万,占全县人口62.4%;由中原未经客家祖域所迁,却肇基于客家乡内的有4姓,4.5489万人,占全县12%

如萧姓,萧氏始祖萧遵,五代周举人,授指挥使,为西汉丞相萧何第40代孙,南梁武帝萧衍第十五世孙。萧遵因国破不仕,随父萧崇兴(封安陵侯)远徙入闽。941年由省城迁仙游石壁潭,转德化,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再迁漳州府龙岩县聚贤里,今大田上京黄城岬。位于黄城岬的萧氏林埔大宗祠,是闽台萧氏的发祥地。子孙播迁八闽台湾与海外,总人口超过20万人。台湾副领导人萧万长之远祖源自萧氏林埔大宗祠,系始祖萧遵之33代裔孙。20093月,萧万长为之题词“萧氏林埔大宗祠”。20091116日,萧氏林埔大宗祠被列为福建省级涉文物保护单位。

由中原、江淮入闽,经东部线路迁入大田的26个姓7.7万余人,占全县人口20.38%

这部分以连姓为代表。连姓始祖连谋由江浙入闽,先寓居福州濂江。唐金紫光禄大夫连广川与子制置使连仲英于唐开成元年(836)迁至延平府尤溪县万足里丰城乡蓬屋村今大田太华魁城,是闽台连姓的主要发祥地。子孙播迁闽台、海外,总人口十几万人。魁城连氏龙井大宗祠系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远祖祠。20085月,连战为之题词:“连氏龙井大宗祠”。该祖屋也于20091116日,被列为福建省级涉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姓氏先祖均来自中原,其殊途同至于闽中大田。合计80余姓,35.85万人,占全县人口90%以上。

(一)、由中原到客家祖域再迁徙大田的姓氏人口与分布(含由中原直接迁入大田客家乡)。

陈姓:陈氏是大田第一大姓,主要有三支:有唐高宋总章二年(669)入闽的开漳圣王陈元光支系;有唐玄宗开元廿九年(741)入闽的江苏吴兴派永安贡川陈雍支系;有唐玄宗时入闽的太傅陈邕支系。贡川是永安客家重镇,由永安贡川陈氏入迁占大田的陈氏人口80%以上。大田陈氏总人口55000多人,遍布大田境内17个乡镇(除湖美外)的105个村。还播迁省内17个县市,并播迁至其它7个省份及东南亚各国。

林姓:“闽林遍天下”为大田第二大姓。西晋避“永嘉之乱”迁江苏下邳。东晋迁徐州。公元317年,林禄奉命镇守晋安郡,为入闽第一人。大田林氏主要有吴山梓溪林法旺、广平林迪、武陵林廿六、均溪珠宝山林安六、湖美西燕林辛二等。大都为闽林晋安支系派生。其最主要的为吴山梓溪林法旺。唐闽林17世“九牧林”中林藻长子林惠支系,于唐开元六年(718)由徐州经沙县后肇基大田梓溪。再播迁至三明、沙县、永春、安溪、龙岩、台湾及东南亚。大田林氏总人口44000人分布大田17个乡镇70余村。

郑姓:大田郑姓是随王潮(893年)入闽的36姓之一。光州固始郑威入闽居侯官,之后裔郑章、郑少聪、郑及、郑轨等于宋庆历二年(1042年)从龙岩经沙县迁入桃源。其裔十六世郑稳石于元至正(1341年)年间播迁南安石井,成为郑成功远祖。大田郑氏总人口25000人。分布于11个乡镇62个村,还播迁省内22个县市,省外13个地市。

张姓:始祖张伯纪于明末清初从宁化石壁迁奇韬东佳;张宏明于明天启年间从漳平迁梅山沧州;张星三于明万历年间从漳平灵地迁湖美西燕;张大鸿也以于明万历年间从漳平迁前坪。同时外迁沙县、尤溪、永安、南平、台湾、新加坡等。大田张姓约14000人,分布于9个乡镇17个村。

廖姓:始祖廖节祖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由顺昌迁入大田广平苏桥。廖姓全县总人口13000多人,主要分布广平、文江、梅山、湖美、前坪、太华及建设等7个乡镇13个村。

叶姓:始祖叶清于唐代由浙江入闽。居仙游归德乡。至五世孙叶与迁仙游古濑,后裔叶顒官拜丞相。其长子叶元泳传大田三阳。后裔叶乾二由古濑迁大田桃源广前,叶监庄于南宋宁宗庆元(1199)迁上京溪口。叶三五于南宋理宗戊戌(1239)迁上京三阳,叶三六迁太华,叶三八迁上京岭后。叶姓大田总人口9300多人,主要分布上京、太华、桃源、梅山、华兴、武陵等6个乡镇10个村。

刘姓:刘祥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5年)为避黄巢之乱,迁于宁化石壁洞藤凹。其裔十五世孙刘七一于宋迁大田聚贤里上京,之后在大田县内各地繁衍。刘晖十一则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九十八都高田保迁大田三十八都龙门桥头;另一支系清代由永春迁入大田吴山。大田刘氏总人口9000多人。主要分布全县12个乡镇,18个村。

郭姓:始祖郭正一于北宋庆历年间由南平坂头迁入大田广平;另一支郭肖五于宋嘉定(1208年)由德化迁入大田山坳(屏山)。郭姓总人口8800多人,主要分布于屏山、广平、均溪周田、华兴等地,裔迁南洋、台湾等。

范姓:始祖范元超、二世祖范子高于唐昭宗天复辛酉,由南京西湖里劳县入闽。天佑二年(905)年由建州徙居尤溪丰城乡,即今大田县均溪玉田村。大田范姓总人口8400多人,分布大田境内均溪的玉田、红星、宋京、石牌镇长溪、太华镇华山、文江乡花桥等村。裔孙播迁外县及省外。

黄姓:始祖黄道隆,光州固始县人。裔由仙游迁漳平,于明嘉靖16年(1537年)黄坦环由漳平迁入大田四十五都桃舟;入闽始祖黄总辉,裔黄士明于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6)迁入三十三、四都,定居于均溪玉田村。黄石大,于南宋从宁化石壁迁入广平;黄仲仁于明洪武年间(1368)从龙岩迁入桃源东风农场;黄日南于清顺治五年(1668年)由漳平迁入梅山。大田黄氏总人口8000多人分布建设、奇韬、石牌、上京、太华、广平、梅山及东风农场等。裔迁沙县、尤溪、德化、崇安等地。

章姓:始祖章子钧为王审知高州刺史,屯戍浦城,镇守福建北大门,生十五子。九子仁监后裔章九在江西仕官,于宋绍兴(1133)三年迁大田济阳儒洲;章癸一、癸二于南宋未迁大田锦溪、华山、甲魁、温坑。大田章姓总人口7300人,分布3个镇10个村。

乐姓:始祖乐仁燧由中州商丘随李晋王入闽。长子乐济及弟于北宋分迁大田各地。大田乐姓总人口7000多人。分布石牌,均溪福塘、玉田,太华、武陵、广平等5个乡镇12个村。

杨姓:始祖杨良由光州固始县同王审知入闽。长子杨绍大于唐同光二年(924年)抵沈水玉田,为肇基一世祖。裔再播迁县文江昭文等。另一支于宋末,杨大、杨二由漳平谢畲播迁入华兴乡横坑、柯坑、京口等。大田杨姓总人口6900多人。分布于均溪、文江、梅山、广平、前坪,华兴6个乡镇10个村。其裔还迁德化、安溪、晋江、仙游及海外。

周姓:始祖周梅林由光州固始县偕王潮入闽,于唐显庆4年(659)从福州迁大田均溪周田坂美(三十二都),裔周龙三于明1497年从江西抚州临川开文江龙门。周姓大田总人口6000人,分布6个乡镇16个村。

田姓:始祖田本盛于唐德宗(780)年由河南固始入闽。先迁至三十三、四都小田(均溪镇玉田村),再迁上京湖洋湖桑桥(今梅岭)肇基。全县田姓总人口5200多人。分布上京、太华、建设、均溪、华兴、广平等6个乡镇9个村。田氏还迁往永安、尤溪、南平、福州等地。

李姓:李渊第20子李元祥被封为闽越王。李元祥六世孙李尚昊避难永安皇历,裔传建设、广平东景。李远,唐末于陕西迁入大田翰林,李奕迁长溪。李姓大田总人口4700多人,分布建设、均溪、石牌、广平、屏山、文江、桃源、华兴、太华、梅山等9个乡镇13个村。其裔还迁往德化、沙县与南平。

池姓:宋时始祖池伯仙由福州迁到沙县青水池,再迁永安槐南,后裔迁大田武陵。后由武陵播迁大田境内。池姓总人口4500多人,主要分布广平铭溪、武陵百束、太华汤泉、建设四保、建丰、元山等4个乡镇6个村。其裔还迁往广东潮州。

魏姓:唐僖宗光启二年(886)魏征五世孙魏广随王潮入闽,魏广子义昭举进士任汀州府判,孙魏通甫迁大田上京三阳。魏姓总人口4400多人,主要分布上京、武陵、石牌3个乡镇10个村。裔还播迁永安、尤溪、南平、仙游、崇安、福州、江西等地。

罗姓:始祖罗周文于唐贞元乙丑年(785年)入闽。裔孙罗维传、维廷于康熙26年从永安西华迁广平丰庄。清代汀州罗庆章迁太华高星。大田总人口4100多人。分布于广平镇丰庄、文江乡山芹、梅山乡郭井、太华镇高星罗丰、建设镇等5个乡镇6个村。

王姓:王审知、王潮、王审邽带18姓入闽,王大成由福州肇基大田聚贤里,王廿一于清雍正从永安青水迁大田罗丰。王见塘于明朝从青水迁田美。另一支于清初从永安清水迁文江花桥。王姓全县总人口3400多人,分布于桃源、广平、文江、太华、梅山等6个乡镇7个村落。其裔还迁沙县、尤溪与浙江。

施姓:施千八先祖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迁福州仙游,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迁沙县。至元朝延佑三年(1316年)施千八迁施垅坑,即今湖美湖上。大田施姓总人口3100多人。主要分布湖美湖上、岬才、后坑、宏才村及均溪、桃源等。

卢姓:唐朝福建观察使卢湛任户部尚书。由江西迁榕城。卢湛之孙卢瑶,赐进士出身,太常侍卿,由福州徙于龙岩。十六世卢四公卜基漳平芦溪(漳平吾祠乡),迁入大田蚤卿(今华兴乡早兴),再分迁京口、仙峰。总人口2500多人,主要分布华兴乡之早兴、京口、仙峰等村。

柯姓:唐贞元年间,柯亮自固始随王绪入闽。至后唐天成五年(930),裔柯五迁宁洋县锦水桥头(今桃源)。裔迁大田境内各地,总人口2700人,分布于桃源、上京、文江、武陵、奇韬5个乡镇15个村。

温姓:入闽始祖温一大任江州朝散大夫,迁福清福唐八祥司。第4世应忠公于隋大业五年(609)迁建州将乐,第六世温惟忠于唐开元四年(716)开基温镇。大田温姓总人口2400多人,主要分布于均溪温镇村、良元村,太华镇的池园、汤泉村等。外迁永安、龙岩、德化、及台湾。

邱姓:入闽始祖邱夷,于晋“永嘉之乱”与林、陈、黄、郭、詹、何、胡八姓携眷入闽。邱远兆、顺兆由上杭迁入大田广平西园,后支分大吉。均溪和丰坪邱氏由漳平迁入。宋理宗时,邱三迁至大田三十三、四都,其子邱六、邱七再迁华兴乡张乾;另一支邱兆庆于宋开至奇韬文经、桃舟。大田邱姓总人口2200多人。主要分布于华兴乡张乾,均溪镇和丰坪,广平镇大吉、西园,奇韬镇文经、桃舟等。也外迁尤溪、福州、台湾。

翁姓:唐自金陵入闽,家居莆阳。至乾度公进士及第,生六子,分六姓。乾度公第三子处易公支分沙阳。翁景山南宋进士,历官兵部尚书。后遭人诬陷,谪于聚贤里早达坑掌管银炉十八所。后定居于桃源,取名翁厝坑,裔迁华兴乡仙峰、龙岩等。大田翁姓人口2100多人,主要分布桃源翁厝坑、华兴乡仙峰等。

杜姓:始祖杜贞于唐天佑二年(905)随李晋王入闽,至尤溪居山峡(今石牌镇桃山村),后裔杜建十迁大田县城溪边(属红星村)。杜姓总人口2000多人,主要分布石牌镇山峡、田地、初坑、大田小溪边。裔迁尤溪、闽侯、漳平等。

曾姓:曾世居河南固始,时任光州刺史。曾延世随王潮入闽。至廿三世孙曾龙七于元末明初由漳平迁大田母慈乾。曾七二于明初从桃源迁上京赐福亭;曾祥琴于乾隆从漳平迁大田谢洋;曾东于清末从江西南丰迁大田文江。大田曾姓总人口1800多人,主要分布均溪镇福塘、谢洋乡蕉坂、上京镇黄城村、文江乡文江村等。

朱姓:朱正九于清康熙年间从漳平迁大田上京丰田,裔迁大田城关。朱九九于明朝年间迁建设一保、三保。大田朱姓总人口1700多人,主要分布上京、建设、奇韬、梅山等地。

胡姓:始祖胡标,原籍河南固始,随闽越王入闽。先居建宁,后迁沙县。裔胡开七于明永乐间迁大田奇韬洋地。太华罗丰胡姓,系陈广徙居湖广改为胡姓。至明嘉靖甲子年,胡元贵由永安迁大田四十都罗源保(太华罗丰)。大田胡姓总人口1200多人,主居奇韬洋地和太华罗丰。

唐姓:唐公奉昭平闽,开基兴化府莆田县。次子唐武于明成祖年间开基宁洋县,唐武之子仕光、仕明后开基大田太华仕坑,裔迁华兴乡华安村及建设和平村。大田唐姓总人口1200多人,主要居太华仕坑、建设和平、上京溪口等。

许姓:唐河南高阳许辅乾入闽,任泉州刺史,其裔孙许登鸿于清道光年间携子迁大田桃源。许十一由河南固始随王审知兄弟入闽,明洪武元年,后裔许八十一迁德化,裔许小一于清未迁大田建设二保。许姓总人口1000多人,主要分布桃源、武陵、建设、梅山4乡镇6村,裔迁永安、南平、福州、安徽、台湾等地。

俞姓: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俞淳宗任漳州太守,由浙江入闽。其子俞六使迁大田桃源广汤,裔赵五迁上京南坑村。大田俞姓人口530多,主要居于桃源镇广汤和上京镇南坑村。

邓姓:始祖邓光布,原籍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唐末随节度使王绪入闽,为剑州路将军,与沙摄事曹朋迁沙治署。裔孙邓钰二从沙县开基大田县城。长孙伯祥迁三十八都龙门溪尾,定居文江温厝。广平大吉太华罗丰、广平镇大吉等分别从沙县、永安迁入。大田邓姓人口700多,分布大田城区、文江乡温厝、太华镇罗丰、广平镇大吉等。

500人以下的还有巫姓由永安迁入桃源东坂;赖姓由永安三十二都一世祖京四公之裔满一、满三公于清康熙(27年)入迁华兴乡仙峰村;徐姓由沙县迁入广平东景;何姓由永安开基大田广平丰庄;钟姓由永安青水迁太华罗丰;雷姓由建瓯迁大田梅山;游姓由永安青水迁建设成坑,另一支由漳平迁均溪镇郭村;曹姓由漳平迁大田武陵;吕姓于明从漳州迁桃源;汪姓由漳平迁大田谢洋;伍姓由永定迁上京、太华;熊姓由永安迁桃源东坂等。

(二) 由中原经省城方向辗转迁徙大田的姓氏人口与分布

还有许多姓氏先祖不是从客家祖域迁至大田,而是从江浙到福州经兴化、尤溪、泉州(德化、永春、安溪等)以及漳州等地迁入大田。其先祖也系中原或江淮迁徙而来。这些姓氏的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吴姓:始祖吴圆元于唐开元十二年(725)由河南光州固始经略闽疆,裔由尤溪上溯至大田梅山蓬莱口开基。大田吴姓总人口20000余人,分布9个乡镇20多个村。裔迁沙县、尤溪、南平、顺昌、龙岩、漳平、台湾等。

涂姓:江西南昌涂建昌,于唐未随王审知入闽,定居于泉州涂门街.涂元高由北宋嘉佑年间迁大田济阳上丰。大田涂姓总人口7800多人,分布5个镇16个村。

苏姓:始祖从王潮入闽,其后裔苏道隐从德化迁居大田屏山,太华甲魁;苏教七、教八于南宋绍兴元年从尤溪迁吉坑。苏姓大田总人口7300多人,分布7乡镇12个村。

余姓:始祖余庆元于南宋嘉泰甲子年任福州府通判,后迁延平府尤溪县五十都,再迁四十七都文江坂(今文江乡文江村)。大田余姓总人口5700多人,分布3个乡镇10个村。

高姓:南宋河南固始高寅亮于建炎二年(1128)辞官退居泉郡清溪(今安溪)于元间由大莒迁延郡田邑四十五都(今大田广平),裔迁建设、太华、奇韬。总人口5600多人,分布于3个乡镇7个村。

蒋姓:始祖蒋高唐时任吉州太守、左仆射,后迁仙游万善里,又迁德化龙岭,后裔迁大田广平、前坪、太华汤泉。大田蒋姓总人口3600多人,分布7个乡镇9个村。

詹姓:詹姓始祖于晋永嘉入闽,为中州8族衣冠南渡之一。詹大德裔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入闽居福州,后迁尤溪;詹锦全于北宋庆历(1042年)迁大田广平苏桥,裔开太华锦溪;南宋詹壬七迁太华万湖,裔于元朝(1328)迁梅山秀岭;又于元朝(1347年)迁广平元沙。总人口3100多人,分布太华、广平、梅山3乡镇6个村。

方姓:翁轩任闽州刺史,居莆田,为入闽始祖。十五世翁乾度生六子同登进士,分六姓。六子翁处朴姓方。裔方成,于宋太宗年间由仙游大圳迁大田奇韬文经。方姓总人口3000多人,分布于奇韬、太华、建设等,并外迁永安等。

严姓:,入闽始祖严二,由淮西光州从王审知入闽侯官,裔严伏三于唐未由南剑州抵沈水西华坂,后迁大田上太坑源,播迁华坑、后华、玉田等村。另一支由始祖严添一,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由邵武迁入大田广平。严姓大田总人口2500多人,分布5个乡镇11个村。

颜姓:颜真卿裔由福州侯官迁德化。裔颜润于南宋迁大田岩坑;颜肖二迁湖美、元安、宏才,总人口2400多人,分布湖美、华兴等4个乡镇5个村。

程姓:始祖程盛五、盛六兄弟由河南入闽,迁尤溪、上溯至大田华兴昆山。大田程姓总人口1700多人,聚居于大田华兴乡昆山村及城区。

柳姓:河南开封柳则裕于宋熙宁任福州侯官入闽,裔迁尤溪,宋乾道3年迁尤溪建路(今均溪建成),裔十四世孙迁均溪郭村、奇韬、太华。大田柳姓总人口有1300多人,分布3个乡5个村。

蔡姓:始祖蔡丙大、丙六,于明代由尤溪十四都入迁大田文江大中;蔡嚷于清朝由泉州丰泽入迁大田大乾。现大田蔡姓总人口800多人,主要分布文江、济阳乡。

尤姓:原姓沈,因避王审知之“审”,谐音改尤,平定八闽定居武荣(南安),于清嘉庆(1796年)由永春蓬壶迁至大田建设。另一支由南安迁大田城关,现有530人。建设与城关为其聚居地。

丁姓:始祖丁胜于明朝由晋江陈埭迁大田均溪华坑,后又分支前坪山川。现有人口近500人。主要集中于均溪华坑与前坪山川两村。

茅姓:始祖茅京溪于宋绍兴癸未(1163)由浙江钱塘入闽,开基兴化,后裔迁大田前坪下地、均溪周田、广平铭溪、太华坑头、汤泉。总人口有500多人。

谢姓:谢万四于元泰定3年由尤溪桂坊(桂峰村)迁至大田奇韬丁华;另一支由军州迁大田武陵大石。总人口近500人。

500人以下的还有:潘姓由永春于清未迁桃源及城关;庄姓唐光启由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后裔庄奇漾于清朝从德化迁大田奇韬洋地;洪姓唐从长安迁南安,再迁大田;梁姓于明朝从德化迁大田济阳;姚姓于宋从光州迁兴化再迁永春后迁大田;薛姓于元朝由江西入闽,从福清迁大田;孙姓于唐从河南光州至泉州,后迁大田;纪姓:于六十年代由尤溪、仙游迁大田。

自中原、江淮之先民辗转进入三明有多条路径。其最主要有两条。一由西部入闽,有从江西石城翻越武夷山站岭隘口进入宁化的,有自江西南丰、广昌进入建宁的;有从江西黎川进入泰宁的,而后迁往将乐、明溪、邵武、顺昌…… 二从东部入闽,有从江浙到福州,经兴化、尤溪及泉漳一线辗转进入三明辖区大田的。除了大田的本地先民闽越族外,大都是经二、三次迁徙抵达大田的。

马英九曾指出,如果每个乡镇有超过30%是客家人,就可以被指定为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而漳平市、永安市是纯客县市,原属龙岩县后属漳平的聚贤里(今上京镇、桃源镇)应当属纯客家乡;而原属永安的太华镇其大部也当属纯客家乡。综上所述,大田从人缘、地缘、文缘和商缘都与着客家祖域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大田不仅应属泛客家县,而且也应列入纯客家县之范畴。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置大田县隶属延平府》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析建安县之校乡设将乐县隶建安郡         260年(吴景帝永安三年)分会稽置建安郡属扬州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