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锡凤《“互联网+”时代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及实现》刊发于《龙岩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2016年6月 暂无评论
2016年6月:

邱锡凤《“互联网+”时代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及实现》刊发于《龙岩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互联网+”时代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及实现

邱锡凤

(《客家》杂志编辑部  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客家文化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在传统模式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面临不少困局,而“互联网+”则给客家文化的全球传播带来历史性契机。现代网络技术为表现形态多元的客家文化的全方位立体式传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现方式。在“互联网+”的新趋势下,应充分开发适合客家文化传播的各种新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  客家文化  网络传播 

 

一、客家文化及其表现形态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特色鲜明的一个支系。历史上,由于北方多次战争纷乱,引致大量汉人渐次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带聚族而居的人们,经过长期孕育、发展,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语言、风俗及其他文化现象,这个人群就是客家人。如今,客家人分布十分广泛,遍及全球五大洲,国内则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浙江、海南、陕西、贵州、云南、河南等省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人们对其界定繁多。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上它指的是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本文所要探讨的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由于这一文化所承载的主体——客家人的历史原因,它与客家人的出发地、途经地的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也就是说,客家文化虽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但是骨子里有深刻的中华文明、中原文化的原生胎记。

客家文化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比如人们讨论得比较多的客家建筑、客家服饰、客家饮食,以及客家方言、客家风俗、客家音乐、客家戏曲等等。其中,最直观影响人们对民系、族群的判断的,就是语言(方言),客家人所操的客家方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貌,但是依旧保持浓郁的中原古音韵特点,是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而福建土楼(客家土楼)的申遗成功,更使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客家土楼”,成为一般人眼中客家文化的巨大表征。可是我们都知道,光客家民居建筑就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多种形态,围龙屋还有圆形围楼、方形围楼、椭圆形围楼等等。因此,客家文化与母体中华文化一样,是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

二、“互联网+”语境下客家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契机

1、客家文化传播与传承面临的时代困局

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传播者。客家人所到之处,客家文化便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田地卖掉了,但是土地的耕作方式、收成的制作与食用方式等等,都可以随人带走;人群离开了故土家园,但是世世代代流传的客家话,可以随着迁徙的人流带向四方。惟其如此,客家文化方能传承至今。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那些浩如烟海的客家典籍、客家文献,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屹立不倒的客家建筑,见证了客家历史的沧桑、承载着客家文化的伟大印记,为后人寻觅和破解早期客家文化密码提供了便利条件。所有这些纸质媒介及物质实体,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与多数文明面临式微的遭遇相同的是,由于社会公共政策(如中国大陆的推广普通话)、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或别的文化与文明(如海外客家人与住在国人民的交流融合、客家文化与住在国文化的跨界融合),甚至是客家人口的减少(由于中国大陆的推行计划生育和年轻人生育观念的转变)等等原因,全球客家文化也正面临着日渐衰微的巨大风险。那些离开聚居区而远在他乡异域的客家人,那些离开祖籍地而进入城市生活的客家人,面对迥异的文化环境、生活习俗、语言氛围,他们在传承客家文化传统方面已经遭遇重大挑战。对这一庞大群体来说,故土家园只有在梦境里复现,宗族观念只有在家谱里追寻,年节习俗也只能在多元文化共融的夹缝中渐行渐远。即便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坚守较为刻意的中国台湾地区,凡此种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他们在行政机构中成立“客家委员会”,并且设立“客家电视台”、“客家电台”等,都是极好的反证。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由于容量受限、刊期局限、发行速度短板及成本高企、互动滞后等诸多原因,加之又遭遇愈发强大的“网络围攻”,已然陷入巨大困局。受众的纷纷拂袖而去,使传统纸质媒体逐步停刊或转型,或“降低身段”与网络联姻,或发行电子刊物谋求新生。在这样的转型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无疑面临更大考验。

2、“互联网+”为客家文化传播与传承带来的历史契机

与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的式微相对的,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互联网媒体的蓬勃生长。与过去的肩扛手提、口口相传相比,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客家文化也搭上了“互联网”这个便车,它对于以人为载体、以物质为载体的客家文化的传播,无疑是一个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传播载体。因此,与影响客家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上述负面因素相比,互联网为客家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重要的转圜机会。

现代网络技术优势为客家文化传播方式带来的历史契机,既包括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播载体互联网络、手机等,也指新型载体上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内容表现(或复现)形式,同时还包括基于互联网传播的、以网络和手机为载体的、由用户自主实现发布的“自媒体”这一新媒体发布形式。这是一场强大的、立体的、即时的、瞬间交互的甚至完全可以由每一个个体自主掌控(如自媒体)的网络攻势,当下网络环境的超链接、超时空、超快捷、超容量,已经将信息传播最广化、最快化、最丰化。客家文化加载于这样的网络环境,完全实现了人际的打通、地域界限的消弭,其传播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现在,几乎可以肯定,任何与网络相龃龉、相扞格的想法和做法,都会遭到来自读者的、用户的反击,他们会用脚投票将这些冥顽不化者淘汰出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正为可以依附或复现于互联网的客家文化的全球传播,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互联网对于客家文化立体传播的实现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这样的认知是正确的,也是严肃的。由于客家人遍及全球,客家文化的全球传播,对于增进全球客家人的沟通交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络传播客家文化的现状扫描

互联网进入中国至今,其蓬勃发展之势全球瞩目。在客家文化传播上,既有政府性的网站,也有纯商业化运作的网站,还有不少公益性的网站。我们以客家风情网、客家文化时空网和客家通网为例加以介绍。

广东的客家风情网(http://www.hakkaonline.com )是关于客家人及其研究的非赢利性学术网站(2),成立于 1997 年,是“创办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客家文化专业网站之一” (3),其中的“客家人社区论坛”内容较丰富,而且由于创建时间较早,累计发帖量和访问量皆较多。有论者认为,该网站在客家文化传播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良好的客家文化学术氛围, 提高了客家文化品位和影响;二是拥有全球最大、资料最丰富的客家论坛,促进了客家文化的网上交流和传播;三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欠缺,未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精品(4)

客家文化时空网(www.kjwhsky.com)是有着众多客家人聚居的广西的首家客家文化网站,于2004年5月24日在博白建站,是学习、宣传和研究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其主页分为客家资讯、客家风俗、客家人物、客家艺术、客家文学、客家联谊、客家美食、客家旅游、客家视频以及时空论坛等10个版块,每个版块又分为若干个子栏目(5)

福建的客家通网(www.kejiatong.com)创建于2013年,当年1月1日其网址导航站上线运行。客家通导航坚持“为全球客家人打造自己的导航网站”原则,以“有关客家、客家有关”为宗旨,以“客家通、通客家”为目的,收录中国大陆15个省份以及台湾等海内外重要客家人分布地区(含聚居区和散居区),与“客家”有关的各类网站近10000个。同年5月16日客家通社区站正式上线运行。由于创办时间较迟,客家通网后发优势明显,避免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欠缺”,在客家文化、客家资讯传播方面,用力尤深,后来居上。下文将对客家通网予以着重讨论。

从客家通网导航站所开列的网站我们可以发现,各地致力于传播客家文化的网站还有不少,有的以论坛形式示人,有的以门户网站的面貌出现,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2、“互联网+”对表现形态多元的客家文化的高效传播

上文我们说过,文化的表现形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衣食住行方面也有民情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可谓形态多元不一而足。互联网站在传播表现形态如此多元的客家文化方面,尤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以客家通网子站之一社区站来分析说明。

目前,客家通社区开设有客家纪事、客家源流、客家民俗、客家饮食、讲客家话、客家导游、客家音乐、客家建筑、客家武术、客家方志、客家书画、客家谱牒、客家文学、客家特产、客家人物、客家联谊、客家影视、客家期刊、客家图书、世客视窗等20余个一级栏目,将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立体呈现在全球用户面前,基本实现了“一网打尽天下客家,一页遍览客家天下”的巨大包容性6

如“客家期刊”版块,受权发布全球客家期刊以及与客家有关的期刊。这样,它就可以将龙岩学院学报、嘉应学院学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等众多高校学报的有关客家论文进行网络传播,也可以将那些始终在有限范围流传的公开发行刊物、侨刊侨报以及地方新闻出版部门核准印行的《客家》(福建省客联会)、《客家人》(梅州)、《客家大观园》(广东)、《深圳客家》(深圳)、《环球客家》(龙岩)、《客家纵横》(龙岩)、《客家源》(赣州)、《赣南客家》(赣州)、《三明客家》(三明)、《客家文学》(连城)等,甚至可以将台湾的《客家研究》(中央大学)、《客家》(台北)等等纸质刊物,通过这个平台整合发布,形成一个客家期刊、报纸的网络方阵,产生强大的传播力量和可观的传播效果。

3、“互联网+”对客家文化的全方位立体式传播

空间容量的无限性、网络的超链接性、内容的交互性,使文字、图片、音频甚至占用空间和带宽更多的视频文件等,都得以在网站上便捷运行,快速传播。与客家文化的表现形态丰富多彩相对应,互联网站足以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渠道,加上提供实时网络互动,用户得到良好的友善的上网体验,使得传播效果最大化。

我们仍以客家通网为例。如该网站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客家纪事”版块,以时间为经纬,在上下3000年的历史时间刻度上,上溯可达公元纪年以前,下限可看到眼前发生的“昨日的历史”,从而真正打造“全球客家人的纪事本,全球客家人的编年史”,使客家人的迁徙流播、创业打拼、联谊交流、优秀人物、重要典籍、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等一一得以立体化、集束式呈现,最终实现“为客家存历史、为历史作见证”的宗旨。

又如,“客家分布地图”版块,它开放给全球网友自主标注当地客家人的分布情况,包括客家人口数量、姓氏情况、方音土话种类及人口迁徙由来等等,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准确详细揭示客家人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情况。此举可为掌握中国乃至全球的客家人分布及人口数量提供一手资料。

再如“讲客家话”版块,它以视频和音频形式,全面展示全球各地客家人日常所“讲”的客家话,或者是新闻报道、娱乐节目、自然对话,或者是用客家话配音的影视剧等,还可以是专业的方言调查的某地口语发音,形式不拘,长短不一,惟推崇“乡音”“土话”的原汁原味,目的是为“客家话”留音韵、为“祖宗言”传真声,等等。

应当说,客家通网借助这样的版块设置和内容推送,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真正实现了传播客家文化、捍卫中原雅韵、留住华夏古语、唤醒乡音乡情。至于各家电视台、视频播放平台的有关客家视频节目,都可以在客家通网的相应栏目呈现,在打造全球网络用户视觉盛宴的同时,将客家文化传播到全球每个用户的互联网终端。

此外,客家通导航站还实现了对“有关客家、客家有关”网站的集束式、专业化的再传播。其收录的网站,在中国大陆囊括了15个有客家人聚居或散居的省份,以及台湾等海内外重要客家人分布地区的与“客家”有关的各类网站。这些分门别类的网站,既包括权威的政府门户网站、新闻传媒网站,也包括当地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旅游网站,以及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社区论坛和百度贴吧等;既包括工商经济、文学艺术、姓氏谱牒网站,也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各种别具特色的专门网站,还包括宝岛台湾客家的方方面面的网站。

四、“互联网+”新趋势下应充分开发适合客家文化传播的新应用

近年来,网络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播实践已经得到充分检验,其传播效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柴可曾在他的硕士论文《当代赣南客家文化的建构》中专章讨论了“客家赣州网与赣南客家文化的建构”,并以第 23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官方网站(http://hakka.heyuan.cn/index.htm)为例,探讨了河源市为举办世客会而设立的这个“宣传网站”,“着力突出和打造河源作为‘客家古邑’的形象定位和在地客家文化特征”(7)。周建新认为,这个专题网站“起到了弘扬客家文化、促进河源人客家认同的‘集结’作用”,他表示确信,“客家主题网络媒介”对于“客家族群意象与文化认同的建构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这样的分析是中肯的。

在国家倡导的“互联网+”的新趋势下,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互联网”,必将为客家文化的全球传播插上腾飞的翅膀,不管是物质层面的客家文化实体,还是精神层面的客家文化意蕴,都能够借助网络得以直观的、便捷的、高效的传播。我们应该进一步开发有利于客家文化传播的更多网络应用新策略,如客家建筑及风景名胜的3D实景虚拟导览、客家谱牒的电子化展示、基于互联网的客家方言语料资源库建设、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保存等等,这是客家文化得以更好传播、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之幸,更是时代赋予客家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本文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10/18/c_111105580.htm

(2)柴可.当代赣南客家文化的建构[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28

(3)(4)钟志荣.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2,(5):50

(5)见http://www.kjwhsky.com/about/abus.html

6http://www.kejiatong.com/forum.php

(7)柴可.当代赣南客家文化的建构[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29

(8)周建新.新媒体语境中的客家文化传播[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8


作者简介:邱锡凤,男,福建上杭人,1970年生,主要研究方向:客家方言、客家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供稿)

参考阅读:

“互联网+”时代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及实现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邱锡凤《“互联网+”时代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及实现》刊发于《龙岩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龙岩学院学报》2019年05期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05期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