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知青闽西乡亲新年联谊暨《远去的岁月》座谈会2011年12月17日在厦门举行(附 邱锡凤简评)
邱锡凤按
2011年12月17日,厦门知青闽西乡亲新年联谊暨何英《远去的岁月》座谈会在厦门举行,会场乡情浓郁、友情浓烈、亲情热烈感人!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1997年10月1日,400多位厦门知青重返上杭第二故乡活动,博客“火凤凰邱锡凤”博主随团采访前往南阳朱垅坑林场、射山村的知青,一同见证他们与第二故乡的难以割舍的情缘。十余天后的10月18日,所采写的长篇通讯《情系这方土——“厦门知青重返上杭第二故乡活动团”活动纪实》刊发于《闽西日报》。
厦门知青闽西乡亲新年联谊暨何英《远去的岁月》座谈会花絮图片附录于下。
《远去的岁月》作者何英刚下车就收到年轻粉丝邱赠明送来的鲜花
何英与知青在休息室一
何英与知青在休息室二
知青们要求先合个影
《远去的岁月》中青潭知青农场所在地上杭中都在外工作的乡贤何永先、林家禄
福建省社科院党组书记方彦富(中)与知青老友苏浩峰(右)深情忆旧
厦门知名知青作家谢春池(中)主持座谈会
在上杭插队的知青们济济一堂畅谈往事
会场一角
会场一角
主持人谢春池依旧展示出诗人般的激情
知青钱培青发言
方彦富回忆给《闽西文丛》的谢春池送诗稿途中连人带自行车摔入河中险些溺亡
谢春池又抖出了当年糗事
厦大博导、当年知青郭志超深情忆旧话语凝噎
厦门日报评论部主任、当年知青苏浩峰发言
中都青潭知青农场场长欧阳秉峰回忆指导员叶汉禄先生往事
作者给厦门导报记者张顺和签名赠书
附:
厦门知青:以文字形式与历史对话
邱锡凤
2011年12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对话会”在厦门举行,对话的由头来自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何英女士的一本书,书名就叫《远去的岁月——知青生活回忆与实录》。该书收录了当年插队福建上杭的厦门知青们撰写的20篇回忆文章,作者纷纷把笔触指向悠远难忘的岁月,指向他们曾经为之挥洒汗水的上杭中都青潭知青农场,以及慈父一般的农场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叶汉禄。
42年前,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从厦门出发来到福建西部的上杭、武平、永定三县农村“广阔的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开始了转变整整一代人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据史志记载,截至1969年10月,上杭全县先后安置厦门市等外籍上山下乡人员8459名。多年的知青生活,难忘的老乡情怀,使这些厦门知青都把上杭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天活动的主办方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把活动界定为“厦门知青闽西乡亲新年联谊暨《远去的岁月》座谈会”,已经多少透露出了厦门知青与闽西乡亲之间的那份深情,这是一段在非常岁月中以青春、热血和生命浇筑的情谊,一生无法改变。
借着何英编著的《远去的岁月》,中都青潭农场的知青们不约而同地回忆起第二故乡的点点滴滴,说到动情之处,都止不住话语凝噎。老知青王子斌动情地回忆着“一块肥肉的记忆”:在那个物资十分紧缺的年代,生产队杀一头猪就像过年一样,王子斌到农场去看望哥哥,恰逢叶指导员到邻近生产队买来了猪肉,炊事员已按照场里的人头分好肉,临到吃饭时,指导员却将自己碗里唯一的一块猪肉夹到了“客人”王子斌的碗里,并且说你哥哥劳动量大又正在长身体,就不要分他的肉了,我年纪大了,可以少吃一块肉。
而本书编著者何英女士,正是叶汉禄指导员的儿媳妇,她以切身的经历,借一个小小的细节,表达了公公与知青之间真挚感人的深情。她说,在公公弥留之际他当面嘱咐儿子——她的先生,转达他对当年一起创业的知青们的遗言:衷心感谢知青们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当时条件差没能让大伙儿吃上好的伙食表示歉意,希望大家珍惜友谊并培养好自己的下一代,希望大家多多保重身体!
如此一桩桩、一件件,都在诉说着创造了当年知青农场奇迹的叶汉禄指导员。当年插队上杭湖洋的厦门知青作家谢春池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上杭曾经先后产生过两个农场典型,前期是南阳的射山,后期就是中都青潭。1975年
知青们的一篇篇文章,细腻描写了当年青潭农场亲如一家的兄弟情怀,勾画出了农场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以及圆融和谐的大家庭氛围。当年插队闽西的老知青、福建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方彦富对此有感而发地说,不少知青文学写“蹉跎岁月”、写“孽债”痛苦,本书则写“和谐”,写知青与农场指导员之间亲如父子的深情,它写出了知青生活的另一方面。
也正因此,谢春池说,《远去的岁月》首先是一本历史的书,它不在于具有多少文学价值,而在于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为今天的读者展示了那段岁月中可贵的美好的人性的光辉。叶汉禄,一个富有人性美的草根农民,给远离故土与亲人的厦门知识青年带来了温暖,照亮了他们的内心,至今让人感到温馨,令人动容。
原文参考阅读(闽西日报):
http://szb.mxrb.cn/html/2012-04/17/content_37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