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1)
俞敏.近现代福建地区汉、畲族传统妇女服饰比较研究.导师:崔荣荣.江南大学,2011.
张洁.浙西南畲族传统帽饰研究.导师:张抒.南京艺术学院,2011.
赖晓兰.福建省畲族FTO及SLC30A8基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导师:陈刚.福建医科大学,2011.
徐源.汉族与畲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对比研究.导师:陈刚.福建医科大学,2011.
兰建华.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畲族教育.导师:刘明新.中央民族大学,2011.
林兰.霞浦畲族歌谣传承的考察与研究.导师:管建华.南京艺术学院,2011.
俞敏.近现代福建地区汉、畲族传统妇女服饰比较研究.导师:崔荣荣.江南大学,2011.
摘要:在福建“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中,少数民族——畲族与当地汉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共同生活在八闽大地上,在长期的相互密切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两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显现出交相辉映的特征。民族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服饰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灿烂的传统文化,是通过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
本文以田野调研为研究基础,以传统妇女服饰为基点,系统的对福建地区的汉、畲族妇女服饰及服饰品进行深入论述和分析,通过对服饰实物进行具体尺寸测量,着重从服饰形制、结构工艺、装饰纹样、色彩多方面对该地区的汉、畲族妇女服饰及服饰品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两个民族妇女服饰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两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展现出异彩缤纷的艺术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两个民族文化长期的相互交流影响,主要是先进的汉族文化影响了少数民族畲族,使二者服饰在样制、结构与工艺、纹样、色彩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交融性。本文结合档案局、民宗局、民俗馆、传统服饰制作者、汉、畲族人民等提供的相关资料,从服装的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对二者服饰形成交融性的原因进行详尽的论述。
本文旨在揭示出福建地区的汉、畲族服饰是在两个民族的相互密切接触和互动中酝酿形成演变发展的,具有密切的共生关系。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开拓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途径和思路,对福建地区民族民间服饰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开发,具一定的理论意义与潜在的应用价值。
张洁.浙西南畲族传统帽饰研究.导师:张抒.南京艺术学院,2011.
摘要:浙西南地区是畬族主要居住地之一。浙西南畲族具有独特的传统帽饰文化,它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还体现了畬民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与向往。本文从浙西南畲族传统帽饰的种类、佩戴方式与民俗进行研究,以浙西南畲族传统帽饰的纹饰结合民族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论述了畲族帽饰中纹饰所具有的个性与共性,以及蕴含于纹饰背后的畲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同时对传统帽饰的一些制作工艺进行初步探讨,最后对浙西南畲族传统帽饰以及整个畲族传统纹饰的再现与运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相关讨论。
赖晓兰.福建省畲族FTO及SLC30A8基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导师:陈刚.福建医科大学,2011.
摘要:背景和目的: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尚缺乏对其2型糖尿病(T2DM)易感基因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是探讨FTO基因(rs8050136)及SLC30A8基因(rs13266634)与畲族T2DM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是来自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畲族,包括T2DM患者142人、糖调节受损者(IGR)336人以及糖耐量正常者(NGT)515人,彼此间无亲缘关系。采集身体测量指标和临床生化指标,同时收集外周血用于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法,通过Real-time PCR(ABI 7500)仪进行基因分型。数据处理在Windows SPSS 16.0软件包(SPSS, Chicago, IL, USA)上完成。
研究结果:(1)T2DM组和IGR组中FTO基因rs8050136 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NGT组。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T2DM和IGR的风险分别是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679倍(odds ratio=1.679,P<0.001)和1.382倍(OR=1.382,P=0.001)。(2)T2DM组中SLC30A8基因rs13266634 TT基因型频率低于IGR和NGT组,CC基因型频率高于IGR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比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显著增加(OR=1.472,P=0.006),但是患IGR的风险未见显著增加(OR=0.898,P=0.283)(3)调整了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后,FTO rs8050136 AA基因型组Homa-β显著低于CC基因型组;SLC30A8 rs13266634 CC基因型组Homa-β也明显低于TT基因型组。(4)调整年龄、性别和BMI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O基因rs8050136与T2DM存在显著关联(AA vs. CC: OR=1.707,P<0.001)同时也与IGR显著相关(AA vs. CC:OR=1.334,P=0.009);SLC30A8 rs13266634与T2DM存在显著关联(CC vs.TT: OR=1.478,P=0.009)但是与IGR无显著相关(CC vs. TT: OR=0.867,P=0.176)。(5)FTO rs8050136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肥胖/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logistic回归中,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后,发现FTO rs8050136变异与肥胖/超重无显著关联(AA vs. CC: OR=1.117,P=0.332)。
结论:在畲族中,FTO基因rs8050136以及SLC30A8基因rs13266634多态性与T2DM存在显著关联,这两个基因变异均可能影响β细胞功能。然而,FTO基因rs8050136多态性可能与肥胖/超重无显著关联,有待加大样本量来进一步验证。
徐源.汉族与畲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对比研究.导师:陈刚.福建医科大学,2011.
摘要:研究目的:根据最新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道,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正迅猛发展,高达9.7%。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畲族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尚缺乏畲少数民族的T2DM的研究。所以,本课题组选择了福建省汉族与畲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与T2DM发病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为该种族T2DM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是来自福建省的汉族人群以及宁德地区的畲族,包括汉族3267人(男1279,女1988),畲族5385(男2308,女3077),彼此间无亲缘关系。采集身体测量指标和临床生化指标,同时对畲族人群进行血样抽取,收集外周血用于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法,通过Real-time PCR(ABI 7500)仪进行基因分型。数据处理在Windows SPSS 16.0软件包(SPSS, Chicago, IL, USA)上完成。
结果:(1)在此次调查中,共有1430人诊断为T2DM, 2940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所有受试者按照年龄分成5个组(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汉族的糖尿病标准化患病率为7.2%,畲族为6.1%。畲族女性的糖尿病标准化患病率为5.7%,而汉族达6.6%;畲族男性的标准化患病率为6.7%,汉族为7.7%。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以及前期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畲族的糖尿病前期标准化患病率达20.6%,明显高于汉族12.0%。畲族男性的糖尿病前期的标准化患病率达17.7%,稍高于汉族12.4%;这种趋势与女性的情况相同,畲族女性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22.7%,高于汉族女性11.6%。在40-<50这一年龄段,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增长迅速,两族之间的差别也很明显。(2)调整了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后,SRR rs391300位点选用additive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有T2DM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465倍。PTPRD基因位点rs17584499,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677倍,而患有糖耐量异常的风险则是A等位基因的1.538倍。
结论畲族人群T2DM患病率明显低于汉族人群。而SRR rs391300位点T等位基因和PTPRD基因rs17584499位点G等位基因是畲族人群T2DM风险等位基因,SRR基因rs391300位点G基因在畲族人群中比在汉族人群中更具有糖尿病易感危险性,而PTPRD基因rs17584499基因的T危险等位基因则有相反的趋势。同时我们发现SRR基因的rs391300位点与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
兰建华.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畲族教育.导师:刘明新.中央民族大学,2011.
摘要:文化多元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的碰撞、涵化无处不在。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教育是文化传承、变迁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以福州沧村畲族教育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类学田野工作,共时性地描述畲族教育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历时性地探讨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变化,尝试为村落的教育发展与文化变迁描绘一个微观的个案图景,进而试图在宏观上基于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深入分析教育发展与文化变迁的互动。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畲族教育的发展变迁表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方面,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为沧村文化变迁提供了基础,教育发展是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互动的结果,是适应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结果。基于此,笔者希冀沧村教育能教育出即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不失民族性的受教育者。
本文的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对本篇论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对学术界近几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第二章回顾了沧村的历史和现状,对沧村的发展历史、族群源流等进行了历时性的回顾,从物产资源、人口、产业结构等方面对沧村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第三章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描述了沧村教育的发展与变迁,描述和简要分析了沧村教育发展变迁的历史和现状。
第四章写作集中在民族文化传承、学生适应、学校发展等方面,分析教育发展变迁的影响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分析如何让教育发展变迁更好的适应沧村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提炼了社会变迁通过经济等因素影响教育的发展,认为教育是参与社会变迁互动的途径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并寄希望于更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
林兰.霞浦畲族歌谣传承的考察与研究.导师:管建华.南京艺术学院,2011.
摘要:我生长在福建霞浦,逢年过节都可以听到畲族歌谣。2009年在管老师的指导下,我接触到了音乐人类学,促进了文化自觉意识,使我选择了霞浦畲族歌谣传承作为我的选题。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是以西方体系为主,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本文尝试以教育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对霞浦畲族歌谣的音乐观念、文化语境、传承状况及其艺人情况进行采访、调查、整理和研究,试图展现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范例。并通过霞浦畲族歌谣的传承方式来与学校音乐教育进行比较,来发现学校音乐教育的缺失。
音乐应该作为一种文化在特定的语境中被理解,传统音乐应该从它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中来传授。霞浦畲族歌谣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参照物,可以给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启示,希望通过“边缘”来理解“中心”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