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09)

2009年12月31日 暂无评论
2009年12月31日: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09

 火狐截图_2020-09-07T01-23-16.687Z.png

王炀.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导师:王奎正.中南民族大学,2009.

谢彪.畲汉文化互动下的畲族古代教育研究.导师:林金水;谢重光.福建师范大学,2009.

蒋剑.畲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导师:丁湘.中央民族大学,2009.

兰国平.改革开放以来畲族乡村社区变迁研究.导师:僧格.西北民族大学,2009.

蓝雪华.浙江丽水老竹畲族镇畲族“三月三”变迁研究.导师: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2009.

 

王炀.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导师:王奎正.中南民族大学,2009.

摘要: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但自治地方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3%。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关系是我国最重要、最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一,因此对于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湖南、安徽、湖北等地。本人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畲、汉民族关系。

    通过三次田野调查,笔者了解到作为外来的少数民族,历史上的畲、汉民族关系并不融洽,畲民从唐朝开始迁入浙江,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近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畲族人民长期受到汉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畲族的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经济的落后使得畲族人民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首先在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解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日子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宣莲的大面积种植加强了畲、汉人民的联系,两个民族在文化、思想等许多领域都受到了相互的影响,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是改变畲、汉关系的主要因素。同时,政治因素也成为加速畲、汉民族关系好转的催化剂。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柳城镇畲、汉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柳城畲族镇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用剖析一只麻雀的方法,分析畲、汉民族关系,从而引申出民族关系研究的意义,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有效对策。

 

谢彪.畲汉文化互动下的畲族古代教育研究.导师:林金水;谢重光.福建师范大学,2009.

摘要:

    畲族研究是我国东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畲族教育史研究是畲族研究中的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畲族古代教育史研究更是鲜有涉足者。本文主要是建立在对正史、地方志、谱牒等文字资料的收集以及广泛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分析,按照畲族教育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对畲族古代教育史整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在前人和时贤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力图以此为契机,希望对畲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困境及其解决办法等方面上有所启迪。研究范围为古代畲族教育史,所以本文的研究时间限度为隋唐以至明末清初。

 

蒋剑.畲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导师:丁湘.中央民族大学,2009.

摘要:

    论文以浙江、福建省畲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和田野调查,遵循家庭教育学的研究思路,对畲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同时以发展心理学理论为评价依据,分析了畲族婴幼儿家教传统对儿章身心发展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主张畲族婴幼儿家教中一些优秀传统至今仍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对畲族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工作的开展和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乡土课程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结构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涵盖了研究问题的缘由、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以及浙江、福建省畲族概况介绍。

    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共分四章:

    第一章探讨了畲族社会固有的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对婴幼儿教育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婚姻制度与育儿、家庭结构与育儿两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第二章从畲族人对家庭教育以及家教目标的认知和育儿性别、数量的理念两方面对畲族业已形成的家庭教育传统理念进行论述;

    第三章则是对畲族婴幼儿家庭教育活动中胎儿阶段的家教传统,即胎教传统,进行梳理与分析,就妊娠期母亲的饮食和言行对胎儿身心发展的利弊影响进行研究;

    第四章对0-6岁的畲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进行挖掘、整理,着重描述了在畲族家庭中,父母对婴幼儿实施的保育活动和教育活动,并就其对畲族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第三部分:结语。论文对畲族婴幼儿家教传统中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新时期畲族地区民族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和畲族地区学校开展带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兰国平.改革开放以来畲族乡村社区变迁研究.导师:僧格.西北民族大学,2009.

摘要:

    本文以福建省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为研究个案,冠岭村、彭家洋村、仙岩村三个自然村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走访和资料收集,探讨畲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经济结构形式、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文化的变迁状况。以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详细描述分析了坂中畲族乡村社区居民的经济生活模式和现实生活的变化;运用文献整理、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以较大的时间跨度做纵向的研究,以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横向视角做穿插,在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上,全面透视了坂中这个根植于现代化土壤中的少数民族社区,是如何从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封闭的社区演变成为一个开放的、以工业为主的商业社区;以及在变迁过程中都有哪些因素对其发展产生过作用。

    通过本文,既能认识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个性、特殊性及其多样性,更能发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共性、普遍性及其一致性,为推动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贡献一些知识;特别是对畲族社区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畲族乡村社区的存在、变迁状况,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出其繁荣和发展的特点和一般性规律,还可以填补对于畲族乡村社区理论研究的空白。

 

蓝雪华.浙江丽水老竹畲族镇畲族“三月三”变迁研究.导师: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2009.

摘要:

    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缩影式地集中反映了畲族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特点,体现了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笔者选择浙江丽水老竹畲族镇畲族“三月三”节日民俗活动为调查与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对这个案例的详细介绍与分析阐明畲族的文化特点。

    畲族“三月三”是畲族以歌唱形式、族内通婚、民间交往及为纪念民族英雄而形成的一种节日文化,是凝聚本民族人民内部感情的一种文化活动。论文通过大量的访谈和文献资料,对畲族今昔“三月三”做了对比;通过大量民俗事象,对畲族古今“三月三”的活动内容进行比较,特别是对吃乌饭、畲族婚嫁习俗的变迁等,从形式到内容实质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

    现在畲族“三月三”体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畲族文化的重视,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搭建切实促进畲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畲汉人民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但是,节日的开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变化:畲族“三月三”的原始功能意义越来越淡化,随之而来的是游乐成分和经济成分的增加,娱乐性和商业性逐渐增强。

    作者不否定创新的作用,更希望政府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我们要反对的是以功利性的“三月三”取代原汁原味的“三月三”,这无论是从民族文化的继承还是从民族文化弘扬都不相符合,并提出保护“三月三”传统的措施。

    最后,作者提倡政府应该做民间智慧的发现者,联络的牵线者,资金的扶助者,典范的推广者。尊重民间的智慧和自主创造,在机会成熟的时候,放松对民间社会的束缚,在制度上形成发育和灌溉文化自觉的土壤。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09)》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0)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08)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