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焦国荣硕士学位论文《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指导教师邢向东)摘要
亲属称谓词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亲属称谓的变化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双重意义。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亲属称谓词是汉民族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系统内部积淀着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现代的血缘称谓系统虽然已经与古代大不相同,但是仍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本文运用描写和比较的方法,全面探讨了陕西14个方言点(城固,佛坪,商县,户县,西安市,宝鸡,岐山,永寿,大荔,蒲城,合阳,耀县,延川,神木)的亲属称谓词在语音和语义上的特点,揭示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章导言首先说明了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关于该课题研究的现状,并且对本文材料来源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的交代。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的语义特点,选取八个方言点28个亲属称谓词列表比较,得出称谓词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并且在语义上具有共性的结论。简单介绍了在直系和旁系亲属称谓词中,存在背称和面称的区别,并且有一部分称谓是兼跨背称和面称两类的。不仅不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语之间普遍存在着“同形异指”现象,在面称和背称中同一方言内部或不同方言之间还存在着一义多词现象,即“异形同指”现象。亲属称谓词在稳定性中表现出开放性,并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描述宝鸡市高家村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语言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农村亲属称谓词的演变。
第三章分析了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的形式特点。主要分析了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语构词方式中的附加、重叠、内部屈折、声调类化以及语音弱化和合音现象。通过对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儿子”“女儿”的分析EE较,列出陕西方言中常用的个别亲属称谓词。
第四章通过描述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异性同称和异性混称的现象,分析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的性别异化以及性别倾向。汉语亲属称谓词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在标示汉民族亲属关系的同时,还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对亲属称谓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家庭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性。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