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范王俊硕士学位论文《“之”的语法化》(指导教师刘云)摘要

2008年4月1日 暂无评论
2008年4月1日:

20084华中师范大学王俊硕士学位论文“之”的语法化》(指导教师刘云)摘要

QQ截图20220921160025.jpg 

摘要

本文以“普一方一古”大三角的语法研究思想为指导,在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情况,对上古汉语“之”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进行研究。以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语料为依据,以详尽、精确的统计分析为基础,对上古汉语里“之”这个非常重要的多功能常用词的起源,演变以及语法化进行探讨,并对其演变动因作出解释。

“之"最早见于甲骨文;在西周中期,虚化为助词,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到春秋战国时期,“之"的发展已基本定型,成熟。“之"的语法化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根据语言中的“精简原则”,“之”作为指示的意义,前面或者后面的成分均有交代,大可不必重复出现,于是其指示作用大大弱化,虚化成结构助词,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除此之外,也有其语言外部的原因:语用是

“之’’语法化的动因,认知是“之"语法化的途径,重复固化是“之’’语法化的必要条件。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了上古汉语“之”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并概括了有关“之”的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对“之"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之"的起源以及“之"字结构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并对“之”语法化的内部原因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讨论了“之"语法化的外部动因,认为语用是“之"语法化的动因,认知是“之”语法化的途径,重复固化是“之”语法化的必要条件。

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08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范王俊硕士学位论文《“之”的语法化》(指导教师刘云)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6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贾李娟硕士学位论文《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考察》(指导教师白玉林)摘要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