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南京大学石峻山(JoshuaStenbere)博士学位论文《少数族群的表演:印尼华人戏剧和公共展示》(指导教师俞为民)摘要

2015年5月16日 暂无评论
2015年5月16日:

20155南京大学石峻山(JoshuaStenbere)博士学位论文《少数族群的表演:印尼华人戏剧和公共展示》指导教师为民摘要

QQ截图20221008082850.jpg

  

 

关于在荷属东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表演这个课题,目前尚未有系统的学术研宄。本篇论文把表演定义为包括社区表演、公共仪式展示和戏剧。通过对印尼文、中文和西方的二手资料,以及田野调查采集的一手资料的结合,我对相关的不同表演类型、它们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探究。由此,本篇论文对一个有自我映射的、在表演和公共展示的不同风格中有所表达的印尼华人身份的发展进行了一番历史追溯。

第一章探讨戏曲(中国传统戏曲)的几个传统风格和哇扬,来展现在反华的新秩序时期,一些戏曲风格是如何被消除的,而另一些又是如何得以适应当时大环境的。我尤其着重讨论了三个风格:20世纪中期的哇扬库力这种混合中国和印尼元素的风格、西加里曼丹的客家牵线木偶表演以及哇扬布袋戏当代的社会政治范畴的使用。

第二章围绕20世纪中期苏门答腊的华语戏剧展开。华人烟草工人曾经发起了反对荷兰殖民剥削的起义。这一历史事件舞台上被用在了不同的目的上。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巴人来说,这个故事被用来说明华人和印尼人之间的团结。而苏门答腊华人作家沙里洪则用这个故事来创作一部有关印尼华人的英勇史。

第三章针对的是现代马来语和印尼语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元素。一些作家,如郭德怀,创作了属于最早期的马来语文学风格的作品,中国的人物也在现代音乐形式中(比如斯坦布尔戏)起着引导作用。逗号剧团等表演团体把一些很受欢迎的中国故事进行再次演绎,如《梁山伯和祝英台》;汉娜·弗朗西斯卡(Hanna Fransisca)则是把印尼华人身份和民族冲突问题带到了当代舞台上。诸如此类的努力使得中国元素得以在当代戏剧中继续存在。

第四章的主题是华人社团组织的各种社区表演,并以万隆为例做了详述。印尼华人总是通过舞蹈、戏剧、合唱和管弦乐演出等业余表演,从而使他们少数族群的身份得以展现和表达。

第五章关注的是仪式展示,具体探究的是:在西加里曼丹和爪哇的华人宗教团体是如何通过公共展示,从而在展示印尼群岛上华人社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此,仪式表演作为一个少数群体模式(或许出于吸引游客的目的),也同样涉及自我展现。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五大类风格的讨论和研宄,使得我们可以对印尼华人身份以表演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达的发展历史有一番系统的感知和认识。在印尼共和国时期早期和苏哈托时期,印尼华人的社会和政治境况越来越糟,印尼华人表演要么减产,要么被迫做出调整。除了偶戏,中文的话剧和传统的戏曲形式都消失了。其它戏剧表演形式,例如闽南布袋戏,在很大程度上同当地文化相融,成为用印尼语表演的艺术。苏哈托时期对华人宗教的许可使得寺庙成为华人身份表演的主要场所,直到现在,其重要性依然延续着。

在印尼当代改革时期(1998至今),印尼表演中的中华元素可以被更自由地表达,包括在华人社区表演、宗教巡游、戏曲表演,或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商业戏剧活动当中。印尼国家越来越接受其自身存在的文化多元性,在表演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尼和中华这两个身份能够互融,还可以互相丰富,而非互斥或竞争的关系。中华元素是印尼表演艺术里内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把华人表演艺术作为一个全球现象看待的时候,印尼元素就是华人表演艺术全球史当中一个重要的却又时常被忽略的线索。因此,华人元素和印尼元素皆是两种民族文化身份必要互融的组成部分和象征。身份政治是当代印尼华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印尼华人表演的所有形式都可以有效地从社会政治这一角度来进行一番审视。

1.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15年5月南京大学石峻山(JoshuaStenbere)博士学位论文《少数族群的表演:印尼华人戏剧和公共展示》(指导教师俞为民)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08年5月暨南大学黎家玲硕士学位论文《客家历史节日民俗地理初探——以清代梅州地区春季节日为中心》(指导教师吴宏岐)摘要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