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刘乙霖硕士学位论文《浙江金华琴坛客家话研究》(指导教师曹志耘)摘要
摘要
琴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地处交界地带,东有武义县和永康市,北靠金华城区,是被吴语包围的典型的客家话方言岛。本文对琴坛村的客家话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比较、分析研究。
全文共四部分内容。
绪论。介绍琴坛村以及婺城区其他说客家话村庄的相关情况,重点介绍浙江客家话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调查过程进行简要的说明。
金华市婺城区除琴坛村以外说客家话的村有10个,这10个村使用客家话的程度各有不同。至今,关于浙江客家话的研究较少,选择浙江金华琴坛客家话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保护珍贵的浙江客家话语料,二是拓开浙江客家话的研究空间。本文所有琴坛的语料均为笔者实地田野调查所得。
第一章琴坛客家话语音。琴坛客家话声母21个、韵母54个、单字调6个。本章在对琴坛客家话的语音系统进行全面的描写后,将其与古今声韵调系统进行对比,归纳语音特点,并说明琴坛客家话的连读变调和小称变调,同音字汇收录单字音及少数连读音,最后将琴坛客家话与金华话进行语音比较。
音韵特点主要表现为全浊声母清化,非组字多读[f]声母,部分来母字读[t]声母,尖团音相混;浊入字无塞尾,清入字保留塞尾,阳声韵少数字读为开尾韵,阴声韵和阳声韵中均存在韵摄相混合流的情况;少数次浊平、全浊上、次浊上字归阴平,少数次浊去归阴去。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较为简单,小称变调主要是“塞尾+变调”的形式。
第二章琴坛客家话词汇。本章从与普通话词汇比较、方言特征词、古汉语词、古方言词、民族语词五方面来描写琴坛客家话词汇特点,同时“分类词表”收录其客家方言词,并按意义分为23类。
与普通话词汇比较主要是比较琴坛客家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形式与意义上的异同。方言特征词归纳了一部分琴坛客家话中仍保留着的客家方言区共有而其他方言区少见的方言词。古汉语词归纳了一部分琴坛客家话中常用但普通话中少见或不再使用的的古语词。古方言词依据《方言大词典》归纳了一部分琴坛客家话中汉语较多方言区同见的词语。民族语词则是分析客家话中的古越语底层成分。
第三章琴坛客家话语法。本章从词法、句法两方面描写琴坛客家话的语法特点,并收录110个琴坛客家话语法例句。
词法讨论词汇系统中各类实词、虚词的运用特点,特点主要表现为词缀、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较为丰富,动词重叠表动量小或尝试义,形容词重叠主要有“AABB”式和“ABAB”式。句法讨论体貌、句式、语序等的突出特点,特点主要表现为各类体貌和句式的标记,以及语序与普通话相比的不同之处。
(本站收藏电子版)
参考阅读:
琴坛村隶属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西部、婺城区南部,该村距金华市区35公里,地处武义县、婺城区交界。
琴坛村现有154户,户籍人口504人。村里常驻人口只有七八十人,中青年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留在村中生活。琴坛村大概有300年的历史,村中有张、廖、邓、邹四大姓氏。根据村民的族谱记载,廖姓和邓姓的祖先是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的五龙行政村黄龙口自然村,张姓的祖先是在古田镇的小河地村,邹姓的祖先是古田镇塘下村,均是汀州客家话的后裔。清雍正年间,他们的祖先从古田迁到琴坛村,一直繁衍至今。
琴坛村民是从福建上杭县古田镇迁徙而来的一族客家人,所说语言属客家话。但因为琴坛地处交界地带,东有武义县和永康市,北靠金华城区,人员流动频繁,接触的语言丰富,是被吴语包围的典型的方言岛。因而村民具有强大的语言天赋,除了客家话,还会说普通话、金华话、武义话、宣平话和永康话。其中,因与外地人沟通大约40%的村民会讲武义话、宣平话,因婚姻嫁娶约5%的村民会讲永康话。由于琴坛处于大山深处,昔日交通闭塞,客家话得以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但随着交通的改善,民族共同语和当地强势方言对琴坛方言的影响较大。如今,村中只有20岁以上的村民会讲客家话,十几岁的少年听得懂却不会说。而全村都会说金华话,一般与周围村或城里人沟通时使用。就连普通话几乎每个人也都会说。由此看来,琴坛客家话逐渐丧失语言主体地位,即将被金华话和普通话所取代,客家话已然处于濒危状态。
据笔者调查,婺城区除箬阳乡的琴坛村是客家村以外,已知的还有安地镇山道村,箬阳乡南坑村、大应村,沙畈乡石坞村、芝肚坑村,塔石乡珊瑚村、坟岩村、金牛山村、大茗村以及琅琊镇水竹蓬村。客家村主要集中分布在婺城区的南部。
各客家村语言使用情况如下:
安地镇山道村。现有186户486人,常住人口一百多人,村中主姓吴、邹、张。据口传,吴姓、邹姓、张姓均是从福建省上杭县迁入本村。目前山道村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会说客家话,20岁以上的青年基本能听懂但只会说部分客家话,18岁以下的青年基本上不会说客家话,只能听懂部分客家话。山道村民客家话的使用多在村内,与外村人交流时使用金华话或武义话。
箬阳乡南坑村。现有39户107人,除外来的4户村民以外全部姓邹。据口传,邹姓祖先从福建省逃荒至武义县,再从武义县迁至本村守山。目前南坑村基本上不会讲客家话了,与本村或外村人交流都使用箬阳话、金华话或普通话,村中上一辈的老人还是使用客家话的。根据笔者调查,村中仅剩3位村民会讲客家话,分别是88岁的邹旺发、72岁的邹天仁和69岁的邹绍春。
箬阳乡大应村。现有93户313人,村中主姓吴、沈。据口传,吴姓从福建省迁入,沈姓从宣平县迁入,祖籍福建。目前大应村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会说客家话,主要是吴姓,村中50岁以上的老人会讲客家话,20岁以下的青年基本上听不懂客家话。与本村人交流多使用客家话和金华话,与外村人交流使用金华话。
沙畈乡石坞村。现有183户553人,村中主姓周、赖、廖。据口传,周姓、赖姓、廖姓均从福建省莆田迁至本村。目前石坞村的村民基本不会说客家话了,但以前祖辈父辈是会说客家话的,与本村或外村人交流都使用金华话。
沙畈乡芝肚坑村。现有115户283人,村中主姓钟,畲族。芝肚坑村是畲族村,但据口传,钟姓是从福建省迁至本村,其祖辈父辈均不会说畬话,说的是客家话。村民与本村人交流使用客家话,与外村人交流使用金华话。
塔石乡珊瑚村。现有61户151人,村中主姓廖。据曹志耘《浙江金华珊瑚村方言状况》一文,廖姓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迁至本村。目前珊瑚村的村民基本上都会说客家话,除了少部分15岁以下的青少年不会说,但村民全部都听得懂客家话。客家话的使用多在村内和周边客家村,与外村人交流时使用金华话或普通话。
塔石乡坟岩村。现有95户269人,村中主姓吴、王、舒。据口传,吴、王、舒姓都是福建省迁入本村,吴姓是从武平县迁来的。目前坟岩村20岁以上的村民基本上都会说客家话,部分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不会说客家话,但都能听懂。客家话的使用多在村内,与外村人交流时使用汤溪话或金华话。
塔石乡金牛山村。现有37户100人,常住人口只有十来人,村中主姓傅、吴。据口传,傅姓、吴姓都是从福建省迁来的。目前金牛山村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会说客家话,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听得懂但不会说客家话,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既听不懂也不会说。村中的常住人员都说会说客家话的,与本村人和周边客家话村交流是客家话,与外村人交流时使用汤溪话或金华话。
塔石乡大茗村。大茗村由交椅山、白岩、里大茗、外大茗四个自然村组成,现有172户493人。交椅山、白岩、里大茗、外大茗四个自然村都说客家话,主姓傅,均是从福建省上杭县迁来的。目前这四个自然村的语言使用情况基本相同,
20岁以上的村民基本上都会说客家话,部分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不会说客家话,但都能听懂。客家话的使用多在村内或周边客家村,与外村人交流时使用汤溪话或金华话。琅琊镇水竹蓬村。现有65户157人,村中主姓蓝,畲族。据口传,蓝姓畲族的祖籍在福建省,先从福建省迁至沙畈乡,后又迁入琅琊镇,其祖辈父辈均不会说畬话,说的是客家话。目前水竹蓬村基本不会说客家话了,与本村或外村人交流都使用金华话。
浙江客家话研究现状
早期客家话取得较大研究进展时,浙江的客家话研究基本还是一个空白,这可能与人们对浙江客家话的认识不足有关。因为学界一般对我国的客家话的研究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湖南、海南、台湾部分地区,极少有提及浙江,如谢留文、黄雪贞在《客家方言的分区》一文中也只是稍微提及浙江有一些小股移民形成的客家话方言岛,例如浙江松阳、遂昌、衢县、龙游、江山、龙泉、云和的一些乡镇,此外并未有其他描述。直到今日,浙江客家话研究依然很少。
浙江省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丽水、衢州等地区,大多是清代初期由福建西部汀州府的连城、上杭、长汀迁来的政策或自发移民,根据云和县文史工作者黄育盛的研究,他们迁居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康熙13年三藩之乱起,耿精忠猛攻衢州、处州府(今丽水地区),云和、石坛之役屠戮尤惨,造成人口空缺。其二是康熙56年白莲教彭子英反,朝廷派遣隆科多镇压,在起事的牛头山区,不分教徒、平民一概杀害,原居民几乎被清除。经由地方政府的奖励,山多田少、迫于生计的汀州移民,大量搬到松阳及云和之交的牛头山区,达3万余人;并以此为基地,散布到周围各县份去。吴中杰根据云和县《木垟刘氏宗谱》记载,表明迁移的最大原因为彭子英、耿精忠递变。
曹树基根据浙西南各县的清代方志统计,到乾隆41年移民大潮基本停歇时,汀州移民在金华、衢州有7万人,和处州合计已有23万人,占了当时处州府总人数的五分之一。然而历来专事探讨浙江客家人的文献甚为稀少,主要只有曹树基、傅长盛、张如山而已。曹树基《清代前期浙江山区的客家移民》以历史文献的搜罗,详细探讨处、衢整个区域每县的汀州人口数,并探讨其蓝染、苎麻、玉米种植等维生活动。傅长盛《浙江丽水市闽西客家移民考察散记》针对上杭蛟洋傅氏在浙江的垦拓和分布进行个案讨论。张如山《浅谈上杭客家向浙江移民》收集许多上杭迁居浙江各姓氏的族谱,提供了搬迁原因、上杭出发点以及浙江移住点的小地名。清朝方志已经有一些本区域闽西移民语言的记载,例如同治《云和县志》谓:“赤石、桑岭之间纯乎闽音,多福建汀州人侨居者。”当代学界对于浙江客家话的记载,最早见于谢云飞《松阳方言的音位》,他提到松阳有汀州话,使用的人数也有数万人,为客家话的一种;松阳境内操汀州话的民众,都是来自福建长汀的移民。而任职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的雷先根,在《畲语刍议》中,描述丽水地区云和、松阳、青田等县的闽西移民为清朝初年入居,在当地被称为“汀州人”,所说语言叫做“汀州声”。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整理了各县市现代的方志,更详细地提及衢州、丽水地区的客家话分布:以上衢州、丽水地区客家话方言群归纳起来,可分成三类:其一,古婺州(今金华)、衢州府辖下各县,及遂昌县北端,移民来自上杭县,应使用上杭口音。该地上杭移民按照村落数,最密集的是龙游县,达10个乡镇。其二,古处州府遂昌县西南角和龙泉县交界处,移民来自连城、长汀,他们近连城口音。其三,古处、温州府松阳、云和、泰顺、青田的汀州移民县份不详,文献上只记载他们说汀州话,具体是何种闽西客家话则未知。
至于专门对浙江客家话的实地调查研究,目前仅发现5篇:曹志耘《浙江金华珊瑚村方言状况》、《浙江金华珊瑚客家话音系》二篇,吴中杰《中国内陆各省汀州客语飞地之分布及分类》、《浙江西南部客家话的聚变和裂变》二篇,林清书《浙西南武平腔方言记略》。曹志耘《浙江金华珊瑚村方言状况》讨论了金华市境内原属汤溪县管辖的塔石乡珊瑚村,居民对内使用上杭古田口音,对外说多种吴语方言的语言生活状况,《浙江金华珊瑚客家话音系》归纳了其语音系统及声韵特点,并附有同音字汇。吴中杰《中国内陆各省汀州客语飞地之分布及分类》文中专节讨论浙江汀州客语之分布,《浙江西南部客家话的聚变和裂变》在实地调查的调查上,对于现存说客语的聚落之分布与语言类型有所掌握,依照地理区位和所操方言,率先提出浙江客语的分群和分区为:一是龙游和遂昌交界一带的上杭中部白砂口音,二是松阳及云和一带的上杭北部通贤口音,三是龙泉、浦城和遂昌交界一带的连城及上杭东部古田口音,四是江山市南边的连城西部文亨及长汀宣成口音,五是金华市婺城、武义的上杭东部古田口音。林清书《浙西南武平腔方言记略》主要论述了浙西南的武平腔来源并描写了遂昌武平话的音系和主要语音特点。
以上的研究大致弄清了浙江客家话的分布状况,也揭示了一些移民方言的语音特点,让我们对浙江客家话的情况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去的研究关注点是不同客家话类型的具体分布,着重于面上语音特点的描写,没有涉及词汇、语法问题。浙江西部、南部各县,仍有众多说客家话之村落,且非单纯一致的口音,然而曹志耘和林清书的文章皆为单一地点的探究;曹志耘的研究虽已点出客家话在浙江分布的大略范围,但浙江省省客家话的总体面貌仍未清楚。吴中杰的研究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分区和分群依据,但并没有各区域的代表音系的详细描写,且其目的是为了摸底和分区研究,成果也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目前尚没有比较深入的地点方言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