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暨南大学王琳凯硕士学位论文《基于15个STR基因座的广府、客家、潮汕族群遗传多态性研究和罕见嵌合体案例报道》(指导教师王沙燕)摘要
摘要
目的 调查广东地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汉族族群15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以探讨他们间的遗传结构及群体进化关系。另外,简单报道了一例罕见嵌合体案例,回顾了以往文献对先天性嵌合体案例的报道及相关研究,并在其基础上综述了嵌合体的类型、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诊断策略。
方法 采用多地区、大样本的方法,利用Power Plex® 16 荧光标记系统,对2174例广东地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汉族族群的15个STR基因座进行复合扩增,经ABI 3130遗传分析仪分型,统计15个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参数。对比分析这些数据,进一步揭示广东汉族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多态性,并计算三者间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在506例广府族群中共检出167个等位基因,602种基因型;907例客家族群中共检出178个等位基因,704种基因型;761例潮汕族群中共检出169个等位基因,667种基因型。并分别统计出三大族群各基因座的观察杂合度(Ho)、匹配概率(Pm)、个体识别率(DP)、多态信息量(PIC)、非父排除率(PE)。在三大族群的7个STR基因座上共检出24个稀有等位基因(off-ladder)。POPTREE 2软件分析表明,客家与潮汕族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002),客家与广府族群间的遗传距离稍远(0.003),而广府与潮汕族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004),聚类时客家与潮汕族群首先聚成一支,再与广府族群聚为一支。
结论 研究获得了广东三大汉族族群的基因频率及群体遗传学数据,可为相关法医学研究提供依据。数据显示,对于三大族群而言,此15个STR基因座均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在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权鉴定中应用价值较高。分析表明,虽然历经千年的交流和融合,各族群间依然显示出一定的分化关系,客家和潮汕族群之间的关系较近,与广府族群的分化关系较远,这与三大族群迁徙入粤的历史顺序相符。此外,稀有等位基因类型和频率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此种结论。基于15个常染色体STR 基因座多态性,本研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印证了三大汉族族群之间的群体进化关系,也为相应的人类学及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