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山西大学张瑞颖硕士学位论文《助词“来/去”的语法化历程》(指导教师温锁林)摘要
“来”“去”是从古代到现代汉语使用比较活跃的一个词,除了充当动词表示基本的位移动作外,“来/去”还发展出新的虚化用法,这也是它们在语法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来/去”在近代汉语中的语法化现象最丰富的要数助词用法,包括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概数助词、比况助词以及衬音助词。有很多学者对此做了研究,但他们对“来/去” 助词用法之 间的联系关注较少。本文试图用语法化的理论对这些助词用法进行总结归纳,在阐述各类助词产生的途径和表达的语法意义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助词用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来”为例:动态助词“来”是由趋向补语“来”演变而成,当“来”由表示动作趋向转为表示动作实现并有结果时,词义开始虚化,“来”由趋向补语演变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来”在动态助词“来”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来”作为完成态助词构成“动词+来”结构,其后常添加表程度的补语,形成“动词+来+补语"的结构,该结构的形成促使完成态助词“来”的功能转变,“来”由完成态助词转变为连接动词和补语的结构助词;事态助词和概数助词“来”的产生都与“来”的“以来”义有关;此外,比况助词“来”与概数助词“来”也有密切联系。正因为各种语法功能之间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于的,所以应该重视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归纳分析“来/去”助词用法的过程中,对某类助词的来源或语法意义难以判断时,可以从方言中寻找例证,因为方言可称为上古汉语的活化石,从而用真实的语料确保结论的可靠性。
现代汉语只继承了近代“来/去”充当助词的部分用法。但在现代汉语中,“来/去”又出现了新的虚化用法,我们将用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考察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表现出的特征:句法、语义平面,以“来/去+VP”结构为例,“来/去”充当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发出者的心理趋向;语用平面,以“介词短语+来/去+VP”、“VP+来/去VP2”结构为例,“来/去”充当焦点标记,“来”标记其前的状语成分,“去”则标记其后的述语部分,二者在标记焦点成分时形成互补。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