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邹春生博士学位论文《王化和儒化: 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指导教师谢重光)摘要

2010年6月5日 暂无评论
2010年6月5日:

20106福建师范大学邹春生博士学位论文《王化和儒化: 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指导教师谢重光)摘要

1.jpg 

摘要

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主,结合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考察了一世纪中原王朝政权和儒家主流文化对赣闽粤边区的渗透和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客家族群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阐述了国家权力在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引用文化学的理论,对客家族群的汉民族属性作了学理上的分析。

本文认为,随着唐宋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各省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上升同时,大庚岭一赣江通道的开凿,也使赣闽粤边区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唐宋以来,这一地区因大量外来族群的迁入,又出现了长期的社会动乱。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社会稳定,确保国家在东南地区的财税收入和南北经济动脉的畅通,中央政府改变隋唐以前依靠地方豪强进行间接统治的方式,通过征剿招抚、增设县治、推行保甲制度等“王化”措施,加强了对这里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了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直接统治。

与此同时,宋明理学兴起亦使儒家学术发生了从“重治”到“重教”的重大转变,儒家文化重新获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重新构建乡村社会秩序的指导思想。受这一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中央政府在赣闽粤边区推行“王化”的过程中,也大力推行“儒化”运动,试图按照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模式构建赣闽粤边区的社会秩序。本文选取了兴办学校、推行族表制度、控制宗教信仰三方面的事例,介绍了中央政权在赣闽粤边区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并且认为儒家文化的广泛推广,对该地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按照文化结构理论,一种文化通常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其中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层次决定着该种文化的文化属性。通过对客家文化结构的分析,本文认为,一尽管客家文化体系包含了多元族群文化因子,在语言、民俗、神灵信仰等许多方面含有大量土著文化的因素,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汉族文化则是该文化体系的主导文化,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成为客家族群最重要的文化心理。正因为客家族群对儒家文化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表明客家族群已经融入汉民族的大家庭,成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1.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10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邹春生博士学位论文《王化和儒化: 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指导教师谢重光)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唐朝开元名相、文学家,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张九龄740年6月5日去世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