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寿春、练建安主编《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2020年8月1日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0年8月1日,兰寿春、练建安主编的《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参考阅读:
凡 例
一,为宣传、研究客家优秀文学作品,特选编《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
二,福建客家主要分布于闽西地区,即当今龙岩市、三明市、漳州市所属的许多客家县份,人口约400万。
三,客家文学是具有客家人文特征的文学,主要表现客家人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限于本书篇幅,此选集为福建客家作者1949年10月至今创作、发表的客家散文。
四,本书作品入选标准:一是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客家散文,二是获省级以上文学奖的客家散文,三是正式出版或地市报刊发表的部分客家优秀散文,四是在文学界有较大影响、获得好评的其他客家散文。
五,本书自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完成组稿及选编工作。全书选编福建客家籍80位作者,139篇散文,300余千字,依次选编为“翰墨飘香”、“山风海涛”、“江河星月”、“客地群芳”、“闽峰烟霞”五辑。
六,诸多作者著述丰硕,本书选编其中散文一篇或若干篇。本书作品附有作者简介,并注明原作品发表刊物与日期,供读者参考研究。
七,“征稿启事”发出后,散文来稿量达2000余千字。限于篇幅,拟选编出版《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第一卷,待条件成熟后,陆续推出其余各卷。
八,每位作者来稿即同意“征稿启事”中“作品入选则获样书壹册”之约定。公益事业,并力为之。期待您一如既往鼎力相助。
选编者
2019年8月1日
《福建客家当代散文选》
代序客家文学赋华章
兰寿春(福建师大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客家”是中华汉民族的重要民系之一。客家人遍布世界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一亿。在我国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浙江、四川、香港、台湾等17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福建客家主要在闽西的龙岩、三明和漳州等县市,客家人口达400万。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客家文学是具有客家人文特征的文学,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编辑《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就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把丰富、生动的客家历史与文化展现给读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客家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精神面貌,让我们的生活不但留得住青山绿水,还记得住乡愁。本书选编福建客家籍作者80位,散文139篇,300余千字,依次选编为“翰墨飘香”、“山风海涛”、“江河星月”、“客地群芳”、“闽峰烟霞”五辑。在我看来,具有鲜明的福建客家特色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客家风物的美丽画卷。这类作品以张胜友《故乡的桥》《故乡的土楼》、黄征辉《雕版故里》、范晓莲《梯田诗韵》为代表。张胜友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永定客家人,对永定高陂桥、永定土楼最为熟悉也最有感情。他的散文《故乡的桥》,叙述了有关高陂桥神奇的故事,赞颂了王见川为民造桥的贡献,表达了故乡人民和睦相处、耕读传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景。作者抒情诗般的描述,让读者沉浸在山青水秀美丽如画的曼妙图景之中。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土楼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典范。张胜友《故乡的土楼》,不仅向读者叙述了土楼“被美国间谍卫星发现”以及“申遗”成功的经过,还仔细介绍了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与楹联文化,反映了客家生土建筑艺术的高超与文化底蕴的丰厚。最后,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直抒胸臆:
我想象着镜头升上高空,俯瞰故乡葱葱郁郁的大地与绿水,悠远、静谧的山林,廊桥、屋宇、田畴点缀其间,禁不住诗兴大发,赋曰:傍溪涧涓涓森列,依山崖步步登高,闻书声琅琅飘落,有农家怡乐陶陶。客自中原来兮,筚路蓝缕;万里迁徙路兮,水寒风萧。家从创业兴,耕商读而骄;文脉承孔孟,根基发舜尧……啊,故乡的土楼,我心中永远的梦境!
连城县的“连”字,在宋代建县时期是“莲花”之莲,很美丽的城市名字。元蒙统治时期,汀州为忽必烈的女儿囊加真公主赐地,“分拨汀州四万户,计钞(银)一千六百锭,为鲁国公主赐地。”(《临汀汇考》)公主家臣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民族歧视政策,激起莲城人民的反抗。至正六年(1346),莲城罗天麟、陈积万起义,起义军曾一度占领了莲城县和长汀县,后遭残酷镇压,从此“莲城”改名“连城”。可见,连城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明清时期,连城还是一座很有文化的城市,载录于《汀州府志》明代的举人和有诗文传世的文化人就有许浩志、童玺、李旦、童应举、李庆、谢元、林元阳、陈善行等人,清代则有沈期扬、谢家宝、林霞起、周宗廉、童孙灿等人,尤其童日鼎、童能灵、林赤章都是蜚声八闽的理学家。明代开始的四堡印书业很兴旺,印刷了许多《四书》《五经》等科举应试书籍,流传最广的《幼学故事琼林》就是四堡书坊主邹圣脉增补并印刷,风行海内外。虽然明清时期四堡属长汀县,但四堡距离连城县最近,因此,连城县文人众多自是与其文风影响所及分不开的。作家黄征辉就是一位熟悉四堡掌故的客家人,他在《雕版故里》中说:
我们可以尽最大的想象力去想象当时此地的热闹繁华。经史子集、农医实用、启蒙读物、小说戏剧等等在各家书坊里大批量涌出,成帮结伙的外地书商络绎前来。车马喧腾,旅店客满;批发零售,开价还价。肩挑、车拉、船运,四堡的书籍撒向四面八方的都市乡村,声称“垄断江南,行销海外”。其间,许多四堡人不仅自己印书,也自己卖书,行踪北至京都,南到海口。前些年,我们大声疾呼增强商品意识、市场观念,似乎我们的民众生来只懂小农经济,却忘记了四堡的先祖们早已显现出自觉而浓烈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意识。
当然,黄征辉不只是为了写雕版印刷的历史,他跳动灵活的笔触还将四堡的桃花海、女子服饰、“漾豆腐”美食以及渡槽、廊桥一一娓娓道来,来个全景式的展示。然而,使作者“心中一阵怦然”的并不是前面所见到的景物,而是“一个细节,一个名副其实的细节”——一个老妇截住乡雕版印刷陈列馆工作人员小吴说:我家祖上印书也是有堂号的,为什么陈列馆里漏了我家书坊的堂号呢?——这是什么问题?这是什么意识?这是一位客家妇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是对自己祖上业绩的骄傲与自豪!怎能不打动作者的心灵,怎能不拨动读者的心弦?这个细节描写足以见出作者不凡的功力。
七月流火,民以食为天。客家人创造了一种与中原不同的农耕文明——建造梯田。闽西山区很少盆地,那就向山坡造田吧!试想,在山坡上开垦梯田,需要付出多少劳动的汗水与智慧!青年女作家范晓莲在她的《梯田诗韵》中写道:
马罗梯田是客家先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相传,马罗梯田开垦于唐末,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勤劳勇敢的客家先民择地而居,依山而筑,繁衍生息。他们在此高山陡坡、乱石丛生处开荒、拉犁、挑石、筑埂,世世代代,持之以恒,终于垦出了满山的梯田。每一丘田都是一个传说,每一块地都浸润着先民的血汗。他们经年累月,深耕浅种,一粥一饭,皆以“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换得。他们用一双双干瘦却有力的手,创造了马罗梯田这一奇迹。
马罗村位于龙岩市长汀县童坊镇与连城县接壤处,海拔高,地势险,800余亩稻田全在陡坡之上。马罗梯田就是客家农耕文明的杰作:一幅人与自然融合的图画,一首开拓创业的赞歌,一个创造生活美的传说。难怪作者写得那么深情,那么富有诗意!
二是客家人物的深度刻画。这类作品以童庆炳《祖母·小溪·山路》、胡赛标《旱塘姑婆》和吴子林《寸草春晖薪火相传——记我的启蒙恩师刘庆璋教授》为代表。文学,就是“人学”;作品最生动、最富有灵魂的是人物。童庆炳是从连城县客家山村走出来的北大教授、文艺理论家。他的《祖母·小溪·山路》刻画了一位客家妇女的典型代表——“我的祖母”。作者着重记叙了自己生命和生活中的两件大事:一是“五岁或六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疟疾未好,又加肺炎,咳嗽不止,高烧不退。乡里医生开的药不知吃了多少,没有一点用。医生判定我必死无疑。”可是,祖母硬要把“我”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记得祖母整天守在我的身边,眼泪都快流干了。有一天,我的病又加重,她似乎对我的生命失去了信心,她突然失去了闲静安详的常态,大声叫唤:“老天爷,菩萨,观音,民主公王,铁公庙王,土地爷,公太,我求求你们,就让我替我孙子去死吧,他还小,他还太小,可我老了,让我替他死吧,要命就要我的命,老天爷,菩萨,观音,民主公王,铁公庙王,土地爷,公太,求求你们!”
这是怎样的呼唤,这是何等的奉献?!“也许就是她的充满爱心的哀求感动了天公、地母和老祖宗吧,靠她亲自采摘、调配的草药和精心的护理,我的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作者还细致描写了自己初中辍学一年后强烈要求复学,父亲却坚决不答应而造成自己执意出走的行为。那天早晨,祖母赶来送行:
我看见她头上的白发和白雾缠绕在一起。她喘着气,拉住我的手,眼光在我脸上搜寻着什么,好久好久没有说话。我等候着这最后的判决。她哆嗦着嘴,但什么也没有说。她的手慢慢地伸进她的褂子口袋,掏出一个沉甸甸的红布包。她揭开了最外层的红布,又揭开了第二层的黄布,最后揭开了最里层的黄白色的毛边纸,露出4个白晃晃的银元。她抓起我的手,把那4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我的手掌上:“这是你的学费。别忘了星期六下午回家来拿米。你去吧,孩子!”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知道,这4块银元是她的全部积蓄,也许积蓄了十年八年,是她准备买寿材用的,这是她自己的送终钱。我接受了她的象征着全部的爱如千斤重的银元,哭着向她跪了下去。
我相信,所有读者看到这里都会心灵颤动,而我是当即流下了眼泪。“我的祖母”的确是“爱心、亲情、善良、忠诚、宽厚、人性、人道……”的象征,是客家妇女的优秀代表。所以,作者每次返乡都必做三件事:在祖母墓前沉思、在小溪旁徜徉、在山路上踽踽而行,——除此,别无选择。
胡赛标描写的“旱塘姑婆”,是“让我最怀念的一位亲戚”。之所以“让我最怀念”,是因为“旱塘姑婆让我能够揣测到一些早已消逝的客家人的历史气息与精神密码。”比如她爱娘家,“姑婆每次来我家时,总是挑着大大小小的包袱,一住就是好几天。”“闹饥荒时,她只有二斗米,也分一斗给外家。”“为父亲‘设七’时,姑婆知道了,一个人哭哭啼啼走了几十里山路来了,她执意要去坟地,哭得很伤心。”再比如她善良有爱心,认为“有蜜蜂做窝是吉哩”“燕子来家做窝,也是吉,家庭顺利哩。”又比如她的待人深情,“我”去姑婆家做客吃饭时,姑婆殷勤招待;离别时“姑婆孤单的身影一直站在村口。她在祝福我们,念念叨叨,一直到看不见我们……姑婆的身影和灵魂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客家妇女在客家社会中很多、很平凡,但她们的善良、开朗、富有爱心,却是客家妇女普遍的美德。
如果说,童庆炳的《祖母·小溪·山路》写出了那个时代客家少年儿童的痛苦与艰辛,那么,吴子林的《寸草春晖薪火相传——记我的启蒙恩师刘庆璋教授》文面上是写“我的启蒙恩师刘庆璋教授”,但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写出了一个当代客家青年“我”的文学成长之路?客家人是最懂得感恩的。吴子林在文中开头一段便开门见山地说:“刘庆璋教授是我大学时代的‘启蒙导师’,是我学术之旅的‘领路人’;时至今日,我仍一直称先生为‘恩师’。”文中着重追忆了与刘庆璋教授相关的六件事:一是在读书小组活动上,我发表自己的见解,刘庆璋教授特别表扬了我,从此,“先生记住了我,我也记住了先生。”二是上课时我“常常主动发言,回答问题时往往能旁征博引,自觉地中西会通,所以颇得先生之首肯与褒扬。”三是周末和同学去拜访刘庆璋教授,得到老师的激励,“先生给我开列了一些阅读书目,此后,我便按图索骥地读书,基本把握了西方文论发展的整个脉络。”四是上课讨论问题时,我打断同学的发言,受到老师的严肃批评,“从此,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我再也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后来,我踏入了学术界。这几年也卷入了一些学术论争,但是我基本恪守平等、自由、相互尊重的原则。”五是我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中学任教,从1993年到1996年,连续四年报考研究生,终于考上了刘庆璋教授的研究生。六是硕士毕业前夕,刘庆璋教授又给我写推荐信,得以顺利报考了童庆炳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这六件事,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庆璋教授这位学术“引路人”的终生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阐明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努力追求进步的人生历程。怎样报答老师的恩情呢?作者最后这样写道:
寸草春晖,师恩难忘!
后来,我一度成了大学老师,也像先生当年指导自己一样,对着茫然不知所对的年轻学子说:“那么跟我来吧!”于是,不少人走出了自我的困境,开辟了人生的新境——为此,我甚感欣慰。我相信,若干年后,我的弟子们会同样对着茫然不知所对的更年轻一代学子说:“那么跟我来吧!”……
在这世界上,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它必定会“薪火相传”下去!
我相信!
从吴子林身上,我们看到当代客家青年人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必将“薪火相传”下去!
三是客家民俗风情的忠实记录。这类作品以马卡丹《族诗吟》、练建安《做客——汀江流域客家族群的生活场景》、王英《九月十四赶墟去》为代表。唐宋时期,大量中原南迁汉人进入赣闽粤边区,与当地土著和畲瑶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的汉族民系——客家。客家人自称为“客”,是为了不忘根在中原,因此,他们住房的大厅中堂总是张挂着自己姓氏的郡望和一脉宗亲,族谱(家谱)也总是清楚记录着自己姓氏的源流与迁徙的历程,其中的族诗、家训更是后代子孙必须遵循的信条。著名作家马卡丹的《族诗吟》是一篇深度好文,他从自己童年时与小堂叔的矛盾冲突说起,点出自家姓氏族诗的重要性:
凡是马家的子孙,人人都要会背的,不会背,就不是马家的子孙!长大了出门去,没饭吃了,找乡亲,找梓叔,会背祖宗的诗,背得对,那就好吃、好喝招待;不会背,背不对,嘿,那就等着梓叔拿扫把赶你吧!
作者又将黄氏入闽始祖黄峭的族诗、宁化石壁葛藤坑刘氏的“遣子诗”,以及张化孙的《遗训诗》进行对比考证,深深感叹: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客家的子孙,铭记着各自姓氏的《族诗》,奔走在遥远的异乡,去开拓发展,而当事业有成,他们往往又吟诵着《族诗》不远千里探访祖地,向遥远的先祖献上告慰的心香。
客家,那样强烈的宗族意识,在汉民族八大民系中,或许是首屈一指的啊!
不但族诗起到如此巨大的激励作用,家训对客家人为人处世的规范作用也不可小觑。永定洪坑庆成楼的“客家家训馆”收藏了大量的客家姓氏家训,比如:刘氏家训“心术正而言行皆正,在朝爱国忠君,在家爱亲敬长。”张氏家训“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亲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这些家训和族诗一样,都对客家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都有爱国爱乡、敦亲睦族、培养人才的共同内容,与族诗相辅相成,所以客家人无论到哪里,都能生根开花,融入当地社会,“日久他乡即故乡”。
都说客家人热情好客,此言不虚!笔者曾在一次做客龙岩电视台《客韵》节目时说,客家人之所以热情好客,原因之一是交流信息的需要,因为客家人居住在山区,需要了解外界的信息;原因之二,是加深亲情和团结的需要,因为客家人居住分散,亲戚朋友往来,热情招待,可以增强凝聚力;原因之三,是客家人平时省吃俭用,辛勤劳作,逢年过节便放松心情,呼朋唤友,一醉方休;还有第四吗?要说有的话,便是客家人本身来自中原,北方人的豪爽大度性格可是依然没改变的哦!著名作家练建安的《做客——汀江流域客家族群的生活场景》对客家人“做客”的生活场景描写得更为仔细详实。首先是请客人(东家、主家)的细致准备工作:
打算“请客”,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请多少桌?请一些谁?上几道菜?上什么菜?喝什么酒?备好什么烟、茶、果点?自然都是在反复精密计算中的。请客前几天,主家临时组建的“班子”就开始忙碌了,谁谁负责“喊人”送请帖,谁谁负责借桌凳碗筷,谁谁负责采购,谁谁负责厨房做菜,谁谁负责备料,谁谁负责端菜送水,谁谁负责燃放鞭炮,谁谁负责“接篮子”迎来送往……必须一一安排妥帖。现在,时兴在晚宴后放一场电影,谁负责联系呢?
应邀的客人也是心情高兴:
话说三伯婆在三天前就得到了主家来人的盛情邀请,人家都来“喊”了,这是非常“爱好”、非常“仔细”的,非常有“脸面”的事,不去是万万不行的,亲戚亲戚,越行往越亲。于是,三伯婆这几天提前做好了许多家务事,包括提前给“自留地”的菜畦锄草施肥,浇足了水,鸡鸭猪等家禽家畜也早已安顿妥帖。这几天她的心情格外地好,见人就笑眯眯的,讲话的“话尾子”也变得柔软了许多,那个常与自家“拗扭”的儿媳妇,好像也顺眼了一些。
参加宴席,对主家的热情说些客套话也是必须的:
客家人的席面丰盛,来客就恭维说“排场”。“排场”当然是指盛大的场面了。人情的面子,很多时候是体现在场面上的。因此,客家人都知道,人生有两碗面最难吃,一是“情面”、二是“场面”。“排场”是对主家最好的恭维。
阅读练建安的散文,总有一种身临其境、很亲切、很有客家味的感觉。对了,就是客家味!他描写的民俗场面、作品人物、生活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客家文学。
民间信俗是客家文化的一大内容。有意思的是,大家有没注意到,民间的许多节庆活动总是与民间信俗联系在一起:春节、清明、中秋总是与祭祖相联系,春耕节、保苗节、丰收节(八月节)总是离不开土地伯公与神农炎帝,永定做大福(一般在九月十一至十六)则必须有土地神、各路公王和保生大帝。我们来看看青年作家王英《九月十四赶墟去》描写汀州伏虎祖师庙会的热闹场面:
在这个仅次于过年的盛大节日,客家人纷纷走上街头去“赴墟”。乡下的亲戚也毫不客气地结伴到城里来,在我们家住上三两天,与父母聊聊亲房叔伯的健康与农田的收成,再摸摸我们的小脑袋:肯定地说:又长高了。然后购些锅碗瓢盆,看一场“彩船灯”表演,提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地回乡了。
现在,许多人经济富裕了,到过北京大商场,也逛过韩国首尔的免税店,可他们还是喜欢凑凑这九月十四赶庙会的热闹,什么原因呢?作者这样说:
今日,在摩肩接踵的家乡人中间,我找到了答案: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样的喧嚣,是因为这里是我的根,这里融入了我的客家乡亲们最真实、最丰富的生活本色。
四是客家历史的时光漫步。这类作品以邹文清《山都纵横——隋唐闽西的闽越族后裔》、陈文光《长汀三洲:凝固的时光》、林华春《汀水入杭第一村》为代表。客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注定客家文学有着丰富的创作源泉。在闽西客家发展史上,有两大题材引起许多作家的关注,其一是闽西土著题材。唐五代之前,闽西这块土地还是一片蛮荒之地。生活在这片丘陵山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闽越族和畲族百姓,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但是,他们适应山区潮湿多雨的生活环境,劳动之余人人能歌善舞,成为这里的拓荒者和早期主人。唐宋时期,大量中原汉人迁入赣闽粤边区之后,中原文明之光照亮了这块蛮荒烟瘴之地。在长期与闽越族、畲族的杂处、磨合过程中,他们互相学习、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先进的中原文化最终融合了土著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因此说,唐宋时期迁入赣闽粤边区的中原汉人和闽西土著居民都是客家先民。当然,要仔细了解闽西土著居民——山都木客的生存状况,请看邹文清的《山都纵横——隋唐闽西的闽越族后裔》。这篇文章引经据典、文笔生动,极富文采,是一篇极佳的历史散文。也许读者可以从文中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与族群密码。其二是汀江航运题材。闽西客家的发展与汀江航运的开发密切相关。南宋(绍定五年至端平二年之间)长汀县令宋慈奏请朝廷准许汀州食用潮盐,于是开辟了从长汀通往潮州汕头的汀江航运。从此,赣南、闽西的稻米、木材和土纸山货通过汀江运往潮州汕头沿海发售,沿海的食盐、布匹和海产品又运回闽西、赣南销售。汀江成为沟通赣闽粤边区经济与交通的大动脉,成为闽西通往南部沿海重要的“海丝之路”,南宋时期的汀州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出现“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的富庶景象。关于汀江航运的具体细节,林华春的《汀水入杭第一村》写得更生动有趣:
在陆路交通欠发达的古代,航运是最重要的运输手段。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汀州知州赵崈模为改陆运漳(州)盐为水运潮(州)盐,开辟回龙至峰市段航道;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长汀知县宋慈又辟长汀至回龙段航道,回龙成为长汀、上杭两地的航运接驳点;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汀州知府陈洪范治理回龙滩,召集石匠炸开回龙险滩,汀江航道全线贯通,成为闽粤赣客家地区交通大动脉;航运极盛时有“上河(长汀—上杭)三千、下河(上杭—峰市)八百”之说,回龙成为汀江上游的木材和上下行货物的中转站和集散地,闽粤赣等地商贾往来频繁,“船行入境则自回龙始,两岸商店林立,附近纸木多集此运行。”(《上杭县志》民国版)回龙作为汀江航运的中转站,在汀江水运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我的父亲就是一个老船工,他的大半辈子都是在汀江撑船度过,也曾无数次地撑船到回龙中转,将来自广东的食盐、红糖等商品运到回龙,又在回龙装上土纸、笋干等山货运到汀江下游峰市,所以很小我就听说过了“龙下”这个地方。
与汀江航运关系密切的一个民间信俗,就是妈祖信仰。宋慈开辟汀江航运之后,原来盛行于东南沿海的海上保护神妈祖也传到了闽西的客家山区。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长汀县就建有“三圣妃宫”(即天后宫),《临汀志・祠庙》载“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祷焉。”汀江沿岸的众多码头也建起了“天后宫”,上杭的回龙也不例外:
作为汀水入杭第一乡,官庄、回龙许多民众以撑船、放排、江上捕捞为业,为祈保水上谋生安全,有着明显海洋文化特征的妈祖信仰也就传入了这里,传入了汀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妈祖娘娘也就成了汀江的保护神,人们建起天后宫,供奉妈祖娘娘神像,船工们每经此地,必携香烛朝拜妈祖神像,祈求行船平安,一切顺利。由于妈祖姓林,所以,在闽西客家姓林的族群里,都称妈祖为“姑婆太”,简称“姑婆”,妈祖庙则称为“姑婆庙”。
有航运必然有码头,有码头就会有商业,有商业就会带动乡村发展,陈文光的《长汀三洲:凝固的时光》写的就是因汀江航运而带来三洲的繁荣:
县志上说,未有汀州,先有三洲。依着汀江水,三洲早早地形成集镇,并兴旺起来。作为汀南一个重要的码头重镇,在发达的航运推动下,三洲一度商贾云集,商旅不绝,“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船桅成排”,描述的就是当年的繁华景象。到了明清时期,三洲更成为汀州府三大驿站之一,俨然是汀州水陆交通的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
三洲人生活富裕了,看重的就是办学堂:
三洲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古村落,客家人最敬祖宗,不管在哪里,修建得最漂亮的往往是祠堂,三洲也不例外,气势恢宏的明德堂就是例子;客家人也最敬读书人,不管是三闾大夫庙还是“培植惟勤”,书院总要比住处好。行走在老街上,我们路过大大小小的古民居,都可以读到三洲人“耕读传家”的人生哲学。
读者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什么是客家历史,什么是客家文化,什么是客家人?不妨把这部作品选当成一个窗口、一把钥匙。因为有关客家的历史与文化、客家人的情感与追求,在作家笔下都有生动形象的呈现,这些作品都是客家文学的优秀之作;拥有这本书,就能打开客家文化的大门,进而登堂入室。
当代福建客家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自觉时代,并且取得丰硕成果。
历史会记住一个刊物,记住一群人:1996年,国内第一个旗帜鲜明以《客家文学》命名的纯文学杂志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诞生,成为客家文学自觉的标志。《客家文学》杂志至今出版80余期,发表了许多反映客家文化、客家生活的文学精品,培养了一批如马卡丹、黄征辉、傅翔、吴尔芬、杨天松、蓝春等客籍优秀作家。更重要的是,她营造了浓厚的客家文学创作氛围,带动了客家文化研究与客家文学创作队伍的日益壮大,这部作品选中,连城县作家之多、作品之丰、成就之高便是明证。
本书出版之际,笔者不妨对客家文学提几点建议,供大家思考:
一是提高客家文学创作的自觉性。自觉性,当然是包括主动性、参与性与建设性,我认为,不仅如此,还要有责任感与自信心。客籍作家以创作客家文学、创新客家文化为己任,推进客家文学的繁荣,是责任也是义务。传承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客家文学是具有“客家特色”的汉民族文学,也是一种“乡土文学”。客籍作家熟悉客家人,熟悉客家生活,也熟悉客家语言,创作出富有“客家特色”的文学作品自是天经地义。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乡土文学”会消失,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时代在发展,农村不可能不变化;而是正在变得更美、更富裕、更进步,这是历史的大趋势。我们要对“乡土”就是贫穷、落后、愚昧的传统观念说“不”!我国正在大力进行的精准扶贫、脱贫致富行动,就是要使全国亿万农民富起来,国家才能真正强起来。
农村“城镇化”,居住条件好起来了;青年进城“打工”,能力见识增长了;农民“干活”使用机械化,农业生产发展了。这些有什么不好呢?“现代化”就一定和“传统”“民俗”发生冲突吗?我看也不一定,关键在于“人”。如果逆向思维来看,你要保护“传统”保护“民俗”,就拒绝“现代化”的话,农村要回到“一穷二白”的时代吗?我看,谁也不会答应。因此,只要有农村在,有“乡土”在,“乡土文学”肯定在,客家文学也肯定在。
“乡土文学”自然要有“乡土”气息;“客家文学”也有一个“客家味”的问题。小时候我们都读过鲁迅的《闰土》《故乡》《社戏》,对那个“项带银圈,手持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少年闰土记忆深刻,对豆腐西施杨二嫂拿着“狗气杀”扬长而去的印象也挥之不去,对看完社戏撑船回家,半路“偷”煮毛豆吃的一群孩子也记忆犹新。我想这其中就有乡土气息吧!武平作家练建安的《做客——汀江流域客家族群的生活场景》的文学语言就很有“客家味”,他说:
人确实是群居的种类,劳作之余,免不了要聚在一块“聊耍”。
“过来聊。”
“好久都唔田(没有)过来聊哟。”
“聊一下来,急嘛介(什么)呢?”
汀江流域客家地区的一群兄弟梓叔茶余饭后的“聊耍”,密切了感情,抒解了烦扰,互通了信息,打发了多余的时光,日子就因为松弛的“聊耍”而变得更有味道了。如果有人称某某大人物,是“俺还细一起聊大的”。那么,无疑,他们是铁杆哥们兄弟。
这样“通俗”的人物语言描写,不但不是文章的弱点,反倒是他的特点与文心所在。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不同的人物语言,应有其不同的“声口”,客家文学是否可以多采用客家群众的生活语言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作家们去讨论吧。
二是客家文学创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文学来源于生活,必然服务生活;作家来源于人民,必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从目前来看,对客家乡村的现实描写、深度反映存在问题与矛盾的作品太少。当然,反映问题是个严肃、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正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爱之深,必然责之切。朱佳发《奇奇的世界》(节选)就是一篇有趣而严肃的作品。作者采用一位父亲与0-5岁儿子的“对话”形式,反映一些客家地区问题的真实存在:
现在的村子已不是爸爸小时候的样子了,农田基本荒芜,有农村特点的房子大多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年比一年增多的一家比一家高的砖瓦结构的房子,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性荡然无存了。青壮年平时大多外出打工,平时只剩老弱病残,村子十分安静。
这是住房改善了,聚族而居的民俗特性没有了。环境问题也很突出:
爸爸小时候,溪水捧着就可喝,清澈见底,小鱼随处可见。随着农药、化肥的推广,人们家里喝的水只能在清晨挑回来。如今,尽管农田荒芜了许多,农药、化肥的污染轻了,但每家每户的生活垃圾大增,在农村又没有垃圾池,都成堆成堆地扔往溪里,小溪变得丑陋而污浊,而污浊,主要源于养猪场排出的污水。当然,村民或像我们家一样自掘一口井,或像三姑家一样喝由山上直接引下的水,不再喝溪水了,连衣服也都不在溪里洗了,家家几乎都有洗衣池。
更可怕的,还是农村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走着走着,爸爸就会带你到左邻右舍串串门。在太永生伯伯家,四定伯伯的孙子小你半岁,长得比你高大,但已一周岁了还不会走路,一直趴在大人背上。也不说话,眼睛定定地,总是泪水盈盈,似乎充满委屈。他们说,天气太冷,不敢让小孩在地上爬。
读到这里,已经不用再举例,现实问题不少了!——随后又一想,文学就是反映生活嘛!让更多的读者看到问题,正视问题,并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正是希望达到“疗救”弊病的目的吗?这就是文学的责任,作家的担当!真希望有更多作家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美丽乡村建设更多的建言献策,创作更多有力度、有深度的作品——把“木铎”敲得更响,这些问题才解决的越快。
三是客家文学创作要往深度拓展。客家人对命运的抗争、对理想的追求,客家乡村如何脱贫致富,尤其是当代客家人尤其是青年人如何干事创业?这样题材的作品完全可以更多一些。邹生秀是连城县客家女子,她身罹疾病却意志坚强,战胜病痛,被誉为“新生代张海迪”。她的《关乎生命的崇高敬意》一文,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穿越生命”的坚强,从死神手里挣脱锁链回到阳光的怀抱、嗅到小草芬芳的倔强意义。王光明教授的《一个文学读者的成长》,让我们看到另一番人生奋斗的景象——从偶然变为必然:
在我出生的那个叫‘雷公井’的小山村里,人们是不知道文学是啥玩意儿,也无睱对实在生活之外的事物叽叽喳喳发议论的。然而,说不清是人生的必然还是偶然,我却因为一篇招生应试文章被当时在政教系任教、后来在福建省人大任职的宋峻先生相中,幸运地放下锄头走进了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室。
母校福建师范大学诱导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感受力,我受益于许多实过其名的先生的教诲,是他们把我训练为一个比较专业的文学读者。
不少热爱文学的青年在这个岁月里成长。而我,刚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教,可谓近水楼台,经常得到一直仰慕的文学前辈的教导和指点,我的文学批评与研究,也在阅读和评论那些著名或不著名的本省作家作品中起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里,许多客家人尤其是青年人在兢兢业业地干事创业,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征程中或默默奉献、或建功立业,他们的事迹总是鼓舞着身边的人砥砺前行,需要我们的作家关注、跟进、提炼、创作,产出更多富有特色的深度好文。
我主修文学忝为博士,多年从事高等院校文学教学工作。由于平时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课程的缘故,也受著名客家学者张佑周教授的鼓励,十年前,我开始关注福建客家的古代文学。我用几年时间跑遍了福建各客家县,搜集了各县市清代版和民国版的县志、郡志、府志、通志,还远赴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国家图书馆等地,查阅作家个人作品集。在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郭丹教授、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刘有长执行会长等先生的指导下,于2012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福建客家古代文学作品辑注》(65万字)《福建客家文学发展史》(30万字)。2014年,我的专著《福建客家文学发展史》获得福建省2011-2013年度优秀图书奖,可谓是意外收获。
2015年,我申请了2015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现当代福建客家文学史研究”,得到闽西乡贤、中国知名作家张胜友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在我的课题立项书背后亲笔题词:编撰《客家文学史》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同年12月,张胜友先生还为我亲自主持了一场课题研讨会,龙岩市作协与文联的30多位作家在场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得到众多客籍作家的鼎力支持。编撰《客家文学史》,基础工程是编辑出版《客家文学作品大系》。《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是其中的一本。2015年以来,我为之文稿劳形,四出奔波。其中甘苦,冷暖自知。感谢闽西客家研究联谊会、福建龙岩学院奇迈书系资助本书出版。近二年来,我的主编搭档、主持《台港文学选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作的练建安老弟,热心公益事业,不辞劳苦,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的组稿、编辑与联络出版工作,促进了这部《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的付梓问世。
这部作品选荟萃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70年的福建优秀客家散文作品,其意义不言而喻。我相信,通过本书的出版,更多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客家文化与客家生活,传承中华民族客家民系优秀传统;许多作者也可以通过此书互相学习、交流互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客家文学的百花园也必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2019年8月1日于奇迈山麓
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
主编:兰寿春 练建安
目 录
第一辑:翰墨飘香
夕照晴峰…………………………………………………………………赖丹
可遇又可求………………………………………………………………赖丹
祖母·小溪·山路……………………………………………………童庆炳
客家三赋………………………………………………………………张胜友
故乡的桥………………………………………………………………张胜友
故乡的土楼……………………………………………………………张胜友
闽西石榴红……………………………………………………………张胜友
陆贽与《陆宣公翰苑集》……………………………………………谢重光
好人冯道…………………………………………………………………青禾
开放的韩延徽……………………………………………………………青禾
面对历史的勇气…………………………………………………………青禾
宋祁的尴尬………………………………………………………………青禾
忆下洋元宵灯会………………………………………………………张佑周
一个文学读者的成长…………………………………………………王光明
在落日般辉煌的文学时代……………………………………………王光明
寂静的声音……………………………………………………………吴子林
寸草春晖薪火相传
——记我的启蒙恩师刘庆璋教授……………………………………吴子林
梅州客家老屋(五题)………………………………………………黄发有
弦歌犹响起魁岐
——福建协和大学百年祭……………………………………………伍明春
第二辑:山风海涛
上将军赋………………………………………………………………钟兆云
海峡彼岸的忘年交……………………………………………………钟兆云
冷暖衙门………………………………………………………………钟兆云
风清万源祠……………………………………………………………傅柒生
闪耀的军魂……………………………………………………………傅柒生
武平记忆………………………………………………………………傅柒生
木匠刨师傅……………………………………………………………李宣华
廿年一问………………………………………………………………李宣华
信来信往………………………………………………………………李宣华
养书又学书……………………………………………………………李宣华
走进月亮湖……………………………………………………………唐宝洪
凝望西普陀……………………………………………………………唐宝洪
故乡的渡口……………………………………………………………邱德昌
雨中摩陀寨……………………………………………………………张强福
我望乡,乡何处?
—行走在华喦故里……………………………………………………邹泉生
步云意境………………………………………………………………林斯乾
元宵的鼓子灯…………………………………………………………廖永茂
鲤鱼记…………………………………………………………………廖文茂
雨花茶…………………………………………………………………廖金璋
扫“石别”……………………………………………………………江文明
旱塘姑婆………………………………………………………………胡赛标
侨乡水歌………………………………………………………………张盛文
回到塔下………………………………………………………………简清枝
一种山水…………………………………………………………………蓝春
捕泥鳅…………………………………………………………………吴德祥
塔下,迷人的山中水乡………………………………………………谢华章
源远流长沙溪水………………………………………………………罗榕华
第三辑:江河星月
走月亮…………………………………………………………………黄征辉
莲山风铃………………………………………………………………黄征辉
雕版故里………………………………………………………………黄征辉
渤水蜚英………………………………………………………………黄征辉
闽西三赋………………………………………………………………黄征辉
读书有记………………………………………………………………詹昌政
东南风物………………………………………………………………詹昌政
笔记小品………………………………………………………………詹昌政
山都纵横
——隋唐闽西的闽越族后裔…………………………………………邹文清
捉蜻蜓……………………………………………………………………傅翔
村记………………………………………………………………………庐弓
月下饮酒…………………………………………………………………庐弓
乡间小楼…………………………………………………………………庐弓
龙门读石………………………………………………………………黄水成
桂花雨……………………………………………………………………鸿琳
故乡三题………………………………………………………………李迎春
乡愁四种………………………………………………………………简福海
长汀三洲:凝固的时光………………………………………………陈文波
草上乡愁………………………………………………………………陈文波
说刀……………………………………………………………………练建安
率尔操觚《武平赋》…………………………………………………练建安
做客
——汀江流域客家族群的生活场景…………………………………练建安
第四辑:客地群芳
一夫当关………………………………………………………………林永芳
当跛脚牛遇见无腿猪…………………………………………………林永芳
马车不懂皇上的心……………………………………………………林永芳
三个“医生”,一面“镜子”………………………………………林永芳
“知而不为”更可怕…………………………………………………林永芳
谢公楼记………………………………………………………………董茂慧
酒香梦中来……………………………………………………………董茂慧
米饭一箪岁月长………………………………………………………董茂慧
红山乡里红菇红………………………………………………………董茂慧
濯田红糖作坊…………………………………………………………董茂慧
王阳明与汀州……………………………………………………………王英
乡关何处…………………………………………………………………王英
九月十四赶圩去…………………………………………………………王英
我从山中来………………………………………………………………王英
梯田诗韵………………………………………………………………范晓莲
米粿香…………………………………………………………………范晓莲
偷青……………………………………………………………………范晓莲
一棵开花的树…………………………………………………………戴春兰
乡下的门………………………………………………………………游惠艺
关于生命的崇高敬意…………………………………………………邹生秀
寻找一条大河的源头……………………………………………………文卿
第五辑:闽峰烟霞
族诗吟…………………………………………………………………马卡丹
故乡的石拱桥
——写给梦美鸣………………………………………………………邱锡凤
廖天山的期待…………………………………………………………李治莹
快乐的夜晚……………………………………………………………邓达宏
客家桐花祭……………………………………………………………钟德彪
多情的村庄……………………………………………………………王小庆
踏人家…………………………………………………………………吴尧生
夜走店头街……………………………………………………………吕金淼
奇奇的世界
一位父亲与0-5岁儿子的“对话”(节选)………………………朱佳发
河的姓名………………………………………………………………雷定茂
追寻王城遗址…………………………………………………………钟春林
亭 头 话 沧 桑………………………………………………………郑启荣
开元寺龟背上的风……………………………………………………练德良
赴墟……………………………………………………………………钟茂富
我见青山多妩媚………………………………………………………邱云安
慧炬常明云峰庵………………………………………………………赖珊盛
白鹭滩记………………………………………………………………林文峰
家乡的大菜……………………………………………………………林东祥
晒谷坪上欢乐多………………………………………………………王继峰
那个想象中的女子在写诗……………………………………………李伯庠
仙姑井赋………………………………………………………………温云远
等嫁……………………………………………………………………周继章
木槿花…………………………………………………………………张进才
汀水入杭第一村………………………………………………………林华春
游燕子岩赋……………………………………………………………李文钲
九里十八亭……………………………………………………………张斌开
茶树·茶籽·茶油……………………………………………………江天德
初会廊桥………………………………………………………………蔡刚华
古镇九峰印象…………………………………………………………曾金华
店头街的情调…………………………………………………………罗炳崇
寻找紫薇王……………………………………………………………萧胜龙
后记
后 记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据考证,“散文”一词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时期。《辞海》认为,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史书传),统称“散文”。现代散文一般是指狭义的散文,即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纯散文、杂文、小品文、随笔等。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等要素是其主要特点。
客家民系是中国历史上南迁汉族的移民群体,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一般认为,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等非常时期,中原汉族大举南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时期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客家民系。
福建汀州为客家首府。福建客家主要分布于福建西部和南部地区。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当代福建籍客家人散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何谓当代客家散文?这显然与客家文学概念的界定有关。客家文学是“具有客家人文特色的文学”。按其作者与题材的关系,作品编排依次为:客家人写的客家文学作品、客寓作者写的客家题材作品、客家人写的其他文学作品。当代客家文学,系指1949年10月至今创作、发表的客家文学作品。与上述概念相符的散文,为客家散文。
《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是计划中的“客家文学大系”的组成部分。该大系构成,按其体裁,由小说(微篇、短篇、中篇、长篇存目)、诗歌、散文(随笔、杂文)、戏剧、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儿童文学、文学评论各卷组成。拟编辑出版10卷。
我们确定了作品的入选标准:一是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客家文学优秀作品;二是获省级以上文学奖的客家文学优秀作品;三是正式出版或地市报刊发表的部分客家文学优秀作品;四是在文学界有较大影响、获得好评的其他客家文学优秀作品。
《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为本大系第一卷,均为“客家人写”的散文作品。由福建省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兰寿春、福建省文联练建安联合主编,自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完成组稿及选编工作。全书选编福建客家籍80位作者139篇散文300余千字,依次选编为“翰墨飘香”、“山风海涛”、“江河星月”、“客地群芳”、“闽峰烟霞”五辑。
本集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写景抒情状物,或记事怀人,或读史明理,或以散文形式传道授业解惑,或歌咏家乡历史文化与雄山秀水……烟霞满纸,流光溢彩。浓烈的家国情怀、眷恋故土风物、深厚的亲友情缘、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是多数作品的共同特征。
选编者对于大量文稿,反复阅读,沙里淘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选编者的识见、审美情趣与选编心态,一览无余地呈现在选稿和编排之中。需要解释的是,选编者尽可能较广泛地选入了各地有代表性的作者的作品,以备客家文学研究之需。
《福建当代客家文学大系》征稿启事发出后,散文来稿量达2000余千字。限于篇幅,拟选编出版《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第一卷,待条件成熟后,陆续推出其余各卷。
选编出版《福建当代客家文学大系》之《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是福建客家文学史上首次全省域、长时段、较大规模的散文征集、选编、出版工作,由于选编者经验欠缺、学养及人手不足,加以卷帙浩繁,工作繁重,遗珠之憾及选编缺陷难免。期待您批评指正。
练建安
2019年8月1日
(本书编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