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华南理工大学卓晓岚博士学位论文《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研究》(指导教师肖大威)摘要

2021年9月7日 暂无评论
2021年9月7日:

20219华南理工大学卓晓岚博士学位论文《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研究(指导教师肖大威)摘要

QQ截图20221013163851.jpg 

摘要

 

客家民系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的近十个省区中,其传统村落及民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是南方民居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研究是中国民居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是客家民系的主要集居地,三省地理空间相邻,其中的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类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是一个同源文化跨地区分布的特殊而普遍的现象。正由于客家民系核心地区跨居多个省区边界的特殊区位,使得对其村落及民居文化的研究容易囿于行政片区分散独立进行而缺乏整合归纳的视野;另一方面,由于客家经典民居类型如围龙屋、土楼等特殊性显著,也使得研究过多地集中在既有的典型文化类型中而缺乏对其他边缘文化的关注。而对于客家民系内部的村落及民居文化有何差异或共性、这些差异如何形成、地理因素或文化因素在村落及民居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将视野放到整个赣闽粤边区的大环境中、进行从核心到边缘的整体性考察和归纳,才能全面掌握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在地理空间中的文化差异,才有可能进一步地探索这种区域分异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种大范围地理空间上的区域差异研究,可以借鉴文化地理学时空一体的研究框架,将村落及民间的现象对应到地理空间中进行观察,并通过各类人文地理要素的叠合、以及对时间轴上的发展历程梳理,来综合解释村落及民居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

由此,研究首先以乡镇斑块为数据单元对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进行全域性的考察和记录,构建了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信息数据库,通过数量统计和地理空间信息上的落图分析,为客家村落及民居文化的区域差异研究提供依据。

在全域摸查的基础上,研究对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的形态类型重新进行整合归纳。

针对客家传统民居,研究提出从平面构成逻辑出发,将客家民居类型归纳为 M1 基础型、M2 组合型、M3 复合型及 M4 特型四个递进层级,并通过对各类型在赣闽粤客家地区的分布规律,提出客家民居以排屋和堂厢式为基本元素形成两条类型发展线,其中 M4 型围屋在赣闽粤客家地区形成“赣粤交界带”和“闽粤交界带”两个集中分布区,前者的分布传播以民系为主要纽带,后者的分布则地域性因素更强;两者均由当地基础型民居发展而来,两区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传播关系;研究还针对圆楼形态的来源做了探索性的讨论。此外,针对作为客家文化典型表征的围龙屋,研究根据其在类型体系中的源流关系和分布特征,推论围龙屋是以兴梅地区为起源地、为适应丘陵地形中的建设带来的技术性需求而在堂横屋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来的形态,而这种形态中的文化内涵则对形态起到强化和固化作用而促进其最终发展为客家文化表征。

针对客家传统村落,研究以村落中建筑单元的组织逻辑和构成关系为依据构建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分类体系。通过分析各种村落类型在客家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客家村落布局类型在大区域中的分布集聚性不高而与微地形更为相关,尤其在以耕地有限的山地地形为主的赣闽粤边区,地形对村落建设的限制更为明显,客家民系也因此发展出带有鲜明山区色彩的适应性村落布局形态。

依据以上工作对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类型分布格局和发展规律的梳理,研究对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进行空间区划,划出赣闽粤边区西北部堂厢天井式民居文化区、东北部堂横屋文化区、南部围屋文化区及西部排屋文化区四个大区,共含十个亚区。研究发现,区域整体南北差异较大,北部以中小型民居承载的小家庭居住模式为主,村落中祠宅分立;南部村落中则多以祠宅合一的聚居型大屋为主要单元,更由于特殊历史时期中的防御需求与宗族力量拓展需求的相吻合而形成了特殊的围屋型民居;而西部作为边缘地区,形成以排屋为主要元素的村落景观特征。通过综合区域地理人文发展背景的分析,研究提出,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的区域分异是在自然地理格局提供的空间框架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时序差异引起的居住文化差异下而形成的。

总的来说,本研究在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中借鉴文化地理学的方法,综合全域统筹视角下区域差异的比较、地区人文地理背景的分析和地区发展历史的梳理,得以对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的概貌、分异和源流有一些新的探索。

1.jpg

2.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21年9月华南理工大学卓晓岚博士学位论文《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研究》(指导教师肖大威)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