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营救中起重要作用的客家人

kjtadmin 04-11 发现客家 暂无评论

深圳“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内的雕塑

 

曾生

 卢伟如

 廖安祥

 

      ●陈蔚梁

 

  19411225 ,香港被日军占领。周恩来急电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营救在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此次营救活动从19421月开始,历时11个月,牵动数省地下党组织和广东抗日游击队伍参与其中。廖承志、连贯、乔冠华和曾生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除乔冠华外,其他三位都是客家人。此外,还有许多客籍游击队员、交通站地下工作者是这次活动的骨干,如惠州联络站的卢伟如、香港商人廖安祥等等。

 

  被营救者名单包括著名作家、诗人、新闻记者茅盾、胡风、夏衍、袁水拍、邹韬奋、范长江、廖沫沙等;著名学者梁漱溟、柳亚子、胡愈之、胡绳等;艺术家、演员何香凝、丁聪、蔡楚生、司徒慧敏、金山、王莹等,共800多名。有人说,如果75年前的这场营救不成功,整个中国的文学史和艺术史都将被改写。

 

  曾生司令员坐镇白石龙

 

  深圳龙华新区白石龙村,是大营救的中转站,800多位名人从这里走进大后方,现建有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时任广东抗日游击队总队长的曾生,1910年就出生在离此不远的坪山乡。组建游击队时,没有粮饷和经费,他动员母亲把祖传的十几亩地卖掉。母亲舍不得,曾生说:“日本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没有国哪有家?等到胜利了,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母亲答应了他。曾生靠白手起家,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这次大营救,他派出一支精干的突击队接应离港者,自己坐镇白石龙村。

 

  为了确保大营救万无一失,廖承志、连贯、乔冠华三人乔扮成商人模样,亲自踏勘水陆两条营救路线。水路由香港坐机帆船到长洲岛中转,再坐船到粤东海丰上岸;陆路由九龙至坪山中转,再到惠州集中,然后经龙川北上。三人经历了几番险情,避开了日寇的搜查,辗转到达廖承志的家乡惠州,营救路线大体形成。廖承志前往重庆向周恩来汇报,连贯奔龙川老隆布置交通点,乔冠华北上韶关坐镇。

 

  194219日,茅盾夫妇、邹韬奋等9名文化人由交通员护送,乘小艇到达九龙。走陆路的由九龙分批出发,经元朗、大帽山,进入白石龙村,也是游击队司令部所在地。第一批出发的有茅盾、邹韬奋、梁漱溟、千家驹等50余人。途经大帽山时,遇到两股土匪把守山路,如果绕道而行,不仅要多走一天,还难以避开日军搜捕 。护送人员一面与山上匪首谈判,一面向游击队搬来救兵,要他们让出地盘。土匪见游击队陈兵山下,很快销声匿迹。游击队完全控制了陡峭的大帽山,使这些文化人顺利通过。东江游击队司令曾生、政委尹林平、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率领接待人员到村口迎接他们。村里刚被日军轰炸过,一片断壁残垣。村中央耸立着一座镶着十字架的白色教堂,成了文化人的落脚点。当晚,曾生设客家“狗肉宴”款待,茅盾首次品尝客家菜,大加赞赏,他说:“这顿饭吃得真痛快,虽然只有一荤一素,却比什么山珍海味都好,永远忘不了!”因村子小,又怕日寇扫荡,一部分人转移到一个叫“深坑”的山窝里住茅寮。当时游击队条件非常艰苦,战士每天伙食标准只有生油五钱、菜金一角,但给文化人的伙食翻一番。

 

  “罗老板”惠州接客

 

  惠州是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通往内地必先经过此地。1942年除夕前夜 ,由张友渔带队的第一批文化人共20多人被 “罗老板”接到惠州城,其中有茅盾夫妇、廖沫沙、叶以群、张友渔等,入住“东和行”。一部分人住东湖旅店。这位“罗老板”是卢伟如的化名,时任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长,是惠阳新圩客家人,当时23岁。他的身份是香港昌业公司总经理兼惠州源吉行总经理。“东和行”是个商号,由农工民主党开设,利用它做买卖,掩护地下工作。卢伟如与妻子叶锦珠、交通员刘茂仔,经常过香港带货物,囤积在东和行。他派头大,货物多,每天都有人来找他。其中不乏国民党要人。他住在东湖旅店,这是惠州城第一座欧式建筑,楼高三层,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有宽敞的花园。罗老板把二楼房子全包下,作为游击队秘密交通站。三楼却住着国民党65187师师长张光琼,他是梅县人,与卢伟如和香港亚洲公司经理、人称“梅州大侠”的廖安祥打得火热,时常托他们从香港捎带紧俏商品。

 

  廖安祥1907年出生于梅县黄坳村,1925年赤手空拳到香港谋生,创下一份家业。他仗义疏财,暗中支持地下党。就在茅盾等人即将到惠州时的27日,源吉行遭日本飞机轰炸,卢伟如和廖安祥立即向张师长求救,张派兵把火扑灭。因此整个城的人都知道源吉行老板卢伟如和廖安祥与惠州最高长官张光琼的关系非同一般。东湖旅店因此成为大营救最安全、最可靠的交通站。这批从香港来的文化人被当作源吉行的客商、股东和关系人受到老板的接待。两人还从张师长那里搞到几百张到内地的通行证。

 

  正月初三下午,地下党组织雇了一条大船,送第一批“客人”到老隆,老隆联络站由驻港办事处副主任连贯亲自掌控。联络站设在“义孚行”和“香港汽车材料行”里。连贯以香港客商和股东身份住在这里。大多数人到了老隆只住一两晚,就经兴宁、梅县、大埔前往闽西,再往苏北等地。邹韬奋原打算去桂林,但国民党严密侦察他的行踪,下令一经发现就地惩处,中共南方局指示务必保证其安全。他在坪山游击区逗留到5月,最后入住东湖旅店。卢伟如安排爱人和另一名地下党员,每天一大早领他到野外隐蔽。地下党先派人把他的夫人、孩子送到桂林郊区,把邹韬奋送到梅县,隐居在江头村,住至10月间派专人护送他到苏北解放区。

 

  何香凝海上历险

 

  何香凝、柳亚子等老人,因年岁高不便翻山越岭走陆路,被安排走水路。随行的有廖承志夫人经普椿、柳亚子之女柳无垢。他们由铜锣湾坐上一条机帆船,在交通员谢一超的护送下去海丰。本来先到长洲岛中转,但该岛已被日军封锁,强迫所有离港的船拆除机器,何香凝等人乘坐的机帆船也不能幸免,只好借助风力在海上漂了7天才到海丰。当时船上断了食物和淡水,船老大是廖安祥安排的内线,连机帆船也是廖安祥出资购买的。他通知游击队派来一条小艇,带来烧鸡、熟鸡蛋和淡水,这才坚持到靠岸。到海丰后,两家又被游击队送到未被日军侵占的兴宁山区隐居下来。何香凝在爱国民主人士罗翼群家中住了半年多。老人对这次历险印象深刻,题诗道:

 

  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

 

  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

 

  其二:

 

  万里飘零意志坚,怕为俘虏辱当年。

 

  江山不复宁头断,逆水行舟勇向前。

 

  柳亚子先生也题了一首七律:

 

  芦中亡士气犹哗,一叶扁舟逐浪花。

 

  匝岁羁魂宋台石,连宵乡梦洞庭茶。

 

  轰轰炮火惩倭寇,落落乾坤复汉家。

 

  挈妇将妻宁失计,红妆季布更清华。

 

  卢伟如完成了大营救任务后,加入了东江游击队,任东江纵队大队政委、团长。1946年到华东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华东野战军团长,参加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1952年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任炮兵师副师长,直接指挥炮兵群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回国后先后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政委。

 

  廖安祥一直在香港打拼,1985年退休时,把自己创办的价值上千万资产亚洲贸易公司捐给国家;后来又将自己毕生珍藏的110幅名人字画捐赠给嘉应学院。(梅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香港大营救中起重要作用的客家人》

喜欢( ) 发布评论

分享到:

客家三合拳第五代传人徐志明         客家凉帽产自甘坑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