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洛望江楼
对陕西客家人分布和数量的疑问
来自: 烟茶(法眼大大) 2007-12-21 19:52:15
我看了那篇关于商洛客家的文章。黑龙口老家我没有回去过,但我生长于关中平原,我以自己的分析,提三点疑问。
1.商洛就是陕南?
2.客家人只存在于商洛?
3.客家人口50万?
我不知道作者对客家人的定义,如果以是否会讲客家话做为标准,那么在陕的客家人不会超过10000人,如果包涵客家后裔,那么绝对远远超过50万,应在200万左右。我的理由如下。
1.陕西自北向南按地理和语言风俗分三部分。陕北是黄土高原,语言和河套地区、山西北部相近;陕南指秦岭以南、巴山以北,语言接近四川;关中指从潼关至宝鸡的渭河冲击平原和台原地区,语言风俗基本一样。商洛在地理上处于秦岭,是南北的过渡地带,可是商洛人要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北出蓝田进入关中腹地,商洛在语言和风俗上和关中差别很小,几乎一样。作家贾平凹就是商洛人,他的口音和西安人差不多。所以把商洛称为陕南欠妥。这点对商洛客家人的迁徙路线至关重要。
2.1862年陕西甘肃发生的"回乱"。当时陕西关中的回民数量极多,据说屠杀的两省汉人达2000万。关中自古土地肥沃,被称为"饿不死人的地方",可回乱之后,关中汉人大部分被屠杀,许多县空无人烟,现在民间还有很多关于这次灾难的传说,例如我们小时候,大人就对我们说:"回回的饭可以吃,回回的话不能听"。后左宗棠把回民一直向西追赶,湖南人对回民实施了残酷的报复--屠城,有一部分被赶出了新疆,现在哈萨克斯坦有个民族叫--东干人,他们到现在还说地道的陕西方言,其实就是原陕西的回民。没杀完的回民左宗棠给找了个非常贫瘠的地方安置,就是宁夏南部。客家人在乱世中住在山区,实在是一种幸运。
回乱后的地区急需人口的补充,肥沃的关中平原无疑是移民的首选。现在的关中人来源很复杂,多数来自山东、山西、湖北、安徽、四川、河南、苏北。河南人的大量涌入是在1937年花园口黄河决堤之后。商洛山区的人也大量进入关中,他们非常方便,只要走出大山即可,随便去哪里都很容易生存。从性格来分析,商洛山区的原住民是只要饿不死就不愿出山,我相信迁出的几乎全是客家人。因为在我老家那里,有从陕西北部山区迁来的"北山人",其数量很少,大部分是"南山人",就是商洛人。
3.我为什么不相信50万的数字。我在关中很熟悉,就拿西安、咸阳、渭南这三个地区来说,我经常遇到"老乡",互相问老家是哪儿的,答南山(商洛),再问都答是广东人。其中大部分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少部分不知是广东人。这种普遍性让我感觉客家后裔数量很庞大。再做个简单的计算,假设当初从山里迁出了20000客家人,以5代计算(第6代实行计划生育,忽略),每代乘以3,就是162万。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因为关中平原太肥沃,非常利于人口繁殖,加上留在老家的,应在200万人以上。
4.我相信不久就会估算出准确的数字。人是群居的,后来迁居的,也尽量会去同乡那里,客家由于和北方汉人差异较明显,这种愿望会更迫切。我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我祖父解放初先迁到西安北郊草滩,到60年代为何又向北再迁呢?就是我现在老家那里"南山人"多,我们村子旁边的两个村都是很早迁来的客家人,还有很多同族。那些先迁来的,都不会说客家话了,毕竟已过了好几代人了,加之平原地区交流非常频繁,来自各地的人早已普遍通婚,我祖父刚来时,在所有的客家后裔中,只有我祖父母两人会说客家话。据我了解,在我祖父那代以前,商洛的客家通婚是限于客家内部,我的祖母也是客家人,就是罗家湾的。客家后裔在关中的分布应该很广,有多广我也说不清,我记得小时候祖母去世时,从大老远来了很多不认识的人,父亲说都是我们的同族或祖母家族的。现在家族中有人正在重修家谱,到时沿着这个思路,我想估算出大致的客家后裔数字不难。
其实知道到底有多少客家人有意义吗?不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还能算客家人吗?
忘记祖宗的话确实很遗憾,可更重要的是客家人在他乡艰难地生存下来了,并且繁衍出了数百万的子孙。更何况我们只是融合到汉族其他的民系当中,又回到了黄河流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伤感。远方的亲人们,你们说对吗?
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