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著《陈安良传》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4年5月 暂无评论
2014年5月:

廖文著《陈安良传》2014年5月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2.jpg

序言

   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却留下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已非时光所能带走的了。在人类精神的星空中,一代又一代,都能读出那一颗颗璀璨的星 辰的名字。可以说,没有这些星辰的照耀,人类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而在这众多的星辰之中,有那么一簇耀眼的星星,则是属于客家民系的——当然,它也是属 于中华民族这星谱中的。
   是的,我们曾说过,客家人,是一个精神的民系,一个“形而上”的民系。在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精神史上,它占有太多的光亮。精神总是在苦难中进发、升华的,客家人的千年迁徙、万里长旋,正是这样一坏滋生精神的土壤。
   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才成长出一大批历史名人。他们不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业绩,也以其伟岸的形象光照千秋;他们传奇式的生涯被代代传诵,他们的人格魅力更永成楷模,并不因岁月的冲刷、风雨的剥蚀而消减或迷失。
   他们始终矗立在我们的身边!
   一个时代总会造就属于它的巨人。
   一个伟大民族总会产生它引以为骄傲的洪钟大吕式的人物。
   近现代,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一大批叱咤风云、彪形炳赫的英雄人物,力挽狂澜,开创了我们民族的新纪元。其间,更有客家名人的熠熠身影。
   客家在近现代涌现出相当多闻名遐迩的历史人物,遍及政治、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几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
   因此,要从精神史着手,研究这么个民系,首先,便会触及占据这个民系精神史的一系列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烘托起客家精神史的星空,他们便是锻造客家精神 的先驱者、牺牲者。离开他们,一部客家精神史便无从说起。他们是历史之子,他们更是历史精神之子。一部历史可以被人说长道短,可历史滋养出来的精神,却是 不能被否定的。
   这部丛书,从一开始,便开宗明义,致力于客家精神史的发掘,其中的重要系列,便是客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
   于是,我们便从缀连这部精神史的历史人物的研究深入下去。
   这无疑是一条思路。
   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路。
   而这条思路,则肇始于这样一个历史的叩问:     为何自宋、明以来,尤其是近现代,客家名人出现的密度愈来愈大,可以说,发生了客家“名人爆炸”:从现代思维科学新成果之一——“群体激发效应”来解释, 可否就能完全解释得通?“群体激发效应”,当是指某个领域、某个学科中的相互激励,而客家的“名人爆炸”效应,几乎是遍及各个方面。
   于是,这也就成为“客家名人爆炸”的历史之谜。
   而要破译这么个历史之谜,光研究单个或几个人物是远远不够的,光研究某个或某几个历史时期,也同样是远远不够的。
   客家研究文丛中的名人系列,我们已经选取的或即将选取的历史文化名人,则多有代表性。无论他们是民族志士、革命领袖,还是文化大师、科技精英、艺术巨匠, 作为客家人,其最重要的,仍是忧国忧民、把百姓疾苦时刻放在心间的“医国手”,也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也就同样把他们放在心问。
   不同传记,出自不同人之手,自是不拘一格,或重考证与学,或重文笔与哲思,或重激情与诗意,读者当各有所得,各有所好。所以,不强求一律。
   掩卷之余,仍沉人文前提出的历史之谜的思索中。
   这么些个人物,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当在客家精神史上揭示出什么,以解开客家“名人爆炸”之谜呢?
   他们也同样为民族的危亡,为国家的安危,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甚至壮烈捐躯……
   他们身上,也同样具有客家人的人格魅力:一生特立卓行、高瞻远瞩、舍生取义……
   他们,也同样重文化、重教育、重孝悌、重勤奋、重节俭、重然诺、重情义……
   他们,热情如火、坚韧如钢,始终有一种为人所称道的“天放的精神”……
   他们坚忍,他们吃苦耐劳,他们能承受人世间的任何苦难,百折不挠……
   一口气,还可以写下很多,对于这个民系,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任何赞誉都不为过。
   然而,仅仅是赞誉,也还是不够的,当在这一切的背后,深掘出何以产生这一切的因由来。
   这正是这些客家人物传记的“形而上”的任务。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只是一般地解释了英雄产生的大背景。没有人民,没有历史使然,是不可能有英雄的。但是,为何这两个世纪,那么多的历史人物都 出在这样一个蛰伏千年的民系上?这却不是上面几句话或某种理论所能解释清楚的。
   斯人已矣,来者相继。跋涉过历史的崇山峻岭,后来者可有先行者的坚忍不拔、光彩照人么?
   正是为了未来,为了后来者,我们才给自己提出了这么个艰巨、艰辛也是艰深的任务。我们不知是否能完成。
   但我们在努力。
   客家名人“爆炸”之谜,当首先从这个民系的大汉民族意识上破译。
   客家人,从来以中原古汉族的身份自矜,中土乃是他们古老的家园,纵然千年迁徙,万里长旋,到了东南沿海,独在异乡为异客,却不忘自己是整个华夏古国的主 人。虽名为客,可身与心,却永远以主人自居。更何况汉族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最早的主人,更是这片土地上文明的创始人,所以,他们始终有着走出中原之际忧国 伤时之叹、慷慨悲歌之勇,以天下为己任,每每北望中原,拔剑击筑,龙吟虎啸不已。
   而古老的汉民族文化,更强化了他们的忧患意识。毕竟,中原是孑L子所称的“杀伐之地”,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的严酷,这个民族与生俱来与忧患相伴,危机感无时 无刻不在提醒着其精英之蚤。而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厚重的文化,本就是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捍卫它、保存它并丰富它。作为汉民族的一支民 系,客家人能不为光复昔日的伟业而奋起么?
   他们背负的历史太光荣也太沉重了!
   无论汉民族文化到了宋明二朝,已经怎样老气横秋,甚至成了自我虐杀,遭到汉民族中有识之士如李贽、黄宗羲、戴震、龚珍等尖锐的批判。但正是这种批判,更意 味着汉文化所具有的更新、再创能力。而这,比落后、蒙昧的游牧部族的文化,毕竟要有底蕴、有生气,也厚重得多。一个古老的文明,当穿越“死亡之门”,来个 凤凰涅架——重任在肩呀!
   这便是客家名人爆炸之谜的第一个谜底。汉民族历史文化自觉的负载者,在这民族危亡之际,焉得不揭竿而起,一举冲天?    而千年迁徙,万里长旋,客家人自身的一部流亡史,本身也在滋养着忧患意识,以及更大的危机感。
   对流亡者而言,最大的学校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自身曾有过的失败。失败,是最好的学校。当欧洲从蒙昧的中世纪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回头去学习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不正是从其败灭中汲取到无尽的营养么?而客家人被迫远别中原……

目录

在客家精神的星空中(代序)
第一章 莞乡客村诞奇童,聪慧名扬四乡里
第二章 少年求学睹国弱,立宏志奋发图强
第三章 五卅反帝陷囹圄,长兄施救方脱险
第四章 羊城学满立功业,结良缘俊彦满门
第五章 求真知赴德深造,苦学成才载誉归来
第六章 抗日烽火施仁术,卫生防疫建奇功
第七章 赴美求学归国效力,羊城解放勇护医院
第八章 现代施公破奇案,广州法医显神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忙,乡村环境日日新
第十章 窘途不忘悬壶济世,陶然担当“鸡司令”
第十一章 春风拂面喜开颜,老骥伏枥争朝夕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陈安良先生年少离乡求知,留学德美,一心归国效劳;立下“学医为民”的誓言之后,医者仁心,一生践诺;抗战时期肩负华南地区防疫重担,建设一条“国民健康 防线”,居功至伟;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积极投身南中国卫生防疫、法医、公共医学、劳动医学等领域建设,建树良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 院长、卫生防疫站站长、卫生局副局长、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后担任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市公安局法医顾问。他长期致力于医 学研究、公共卫生事业和法医学的研究,懿德高风,敬业亲群,被誉为“南天之光”。
       由此种种,说陈安良先生是20世纪中国医学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毫不为过。提起笔至今,他时常成为我脑海里思考的对象。过往被固定范式介绍的人物形象和陈 先生有太多相似之处,我曾经迷惑于我是否在用固定范式重新去虚构这样一个我敬仰的人物。在访问陈先生的家人、学生、同事、朋友们和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背 景资料之后,我希望更多的是在由史料构筑的环境之中找到一个“人”与大时代博弈的行为轨迹。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这位老师的经历远超越我所能描述的精彩 与传奇,拥有这份经历的人,堪称民族脊梁。“塑造”一个我以为的陈先生,让大家见仁见智。初次“相识”,我却引为一位值得崇拜的老师。而与陈先生后人交 往,更是能深深感受到老一辈学人的儒雅风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感谢陈先生及其家人陈成章、陈玲玑、陈韶章。
       写作及联系出版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谭元亨教授,市科协冯元书记、张勇部长、蔡斯淙先生,原市防疫站站长肖斌权先生,执信中学谢沂女士,省市档案馆、科技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公安局等单位许多工作人员给予的大力支持,揖谢各位的关怀!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版
丛书名: 客家研究文丛
平装: 307页
开本: 16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廖文著《陈安良传》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曾令存著《客家文学禅:与程贤章对话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罗青山编《客都客家文学选粹(杂文随笔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