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福裕楼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

1880年0月 暂无评论
1880年0月: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福裕楼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

QQ截图20220304151904.jpg 

福裕楼位于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清光绪六年(1880)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最盛时楼内居住27,200余人。其前门两边的对联曰:“福田心地,裕后光前。”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楼前是窄长的前院,院前的照壁紧临溪边,院门设在一侧,显然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门楼旋转一个角度斜对“水口”。整座建筑中轴对称,屋顶错落,气势轩昂。楼门厅两侧为厢房,厅后向立一堵与一层楼等高的双合三开隔扇,既作为中门,又作为照壁,6块活页门扇上半部分镂刻馏金图案。隔扇后向是三合土铺面的长方形天井。隔扇两侧各设一个小门,与中厅(祖堂)前面天井两边的过廊连接,过廊比其他过廊宽敞,可以摆设宴席,加宽部分的前向各开一小门通往横楼。登上过廊后向的2级台阶,便是中厅走廊,其两边各开一个门通往横楼。作为祖堂的中厅,砖木结构,高大宽敞,厅口向着前面的天井开敞,比同一座楼的其他房间高一米多,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后壁上悬挂玻璃匾额;厅后面两边的柱子上悬挂阴刻木质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前向两边厢房柱子上,悬挂楼主乔迁此楼时京城大员林震赠送的精美木刻贺联。祖堂前沿左右两边各立2根圆柱,每两柱之间的下半部分为泥塑,前向塑花草,后向塑“福禄”二字;上半部分为镶嵌绿色琉璃花格屏风。厅后两侧向后凹进,正向和侧向分别设一门通往后堂,正向为镂雕木质屏门,侧向为砖砌拱门,屏门后为天井。天井两侧为高2层、3开间的厢房砖拱门后向的前侧设一个小门进出。厅两边后向为厅后厢房的走廊。厅后壁的背面为通往二楼的楼梯,与厅后向两边的厢房走廊相通。中楼二层中间为观音厅,其楼板比厅后厢房二层的通廊高,左右两边的通廊前向各设一短梯,通过拱门进入位于中间的观音厅。观音厅高大宽敞,供奉观音造像,神阁两旁各有一块镂雕木质隔屏。厅的栋、梁漆红漆,顶部中间饰大幅八卦彩图。厅口设高1.2米、宽1米的平台,平台外沿为琉璃花格护栏,厅口两侧、平台内沿以及与底层祖堂前向立柱对接的柱间也镶嵌琉璃花格屏风,高至屋梁。厅两侧分别有前阁楼和后阁楼,由厅侧拱门的短梯登临。前阁楼设一门与厅前的平台相通,厅后厢房二层与后楼的墙体相连接。后楼前面的通廊在后楼与厢房的墙体之间形成一段封闭式通廊,两端各设一门与两边的横楼相通。

中楼与前后向两侧的内通廊以及前后厢房将全楼内部分隔成大小6个天井,使内部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增强了舒适度。后楼9开间,被分隔成3个单元,每单元3开间,各设一道楼梯上下楼梯位于面积较大的中间一间。每层的楼梯前向为厅堂,后向分隔为2个小房间。二层以上的结构与底层的结构相同,最顶上的半层则为阁楼。后楼前面左右两边各有一口水井。旧时楼里的族长居住在后楼,以示尊贵。与前后楼连接的两侧横楼高2层,砖木结构,两楼对称,内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横楼外侧各有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两边对称,与横楼平行,分设厕所、猪圈、杂物间、磨房等。该楼前堂()、中堂()为断檐悬山顶,后堂()为断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前中后堂(楼)屋顶作三段迭落,由前往后层层升高,屋顶坡度比其他种类的土楼要大得多,更显器宇轩昂。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福裕楼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福建省南靖县梅林乡坎下村怀远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         清嘉庆镇平(今蕉岭)举人黄香铁(黄钊)编著《石窟一征》(亦名《镇平志稿》)最早于光绪八年(1882)出版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