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5)

2015年12月31日 暂无评论
2015年12月31日: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5

 火狐截图_2020-09-07T01-23-16.687Z.png

官平.畲药包装设计研究.导师:翁炳峰.福建师范大学,2015.

曾爱娣.从盘古信仰看畲瑶客家族群的互动与融合.导师:王天鹏.赣南师范学院,2015.

杨成弋.民族政策背景下畲族村落社会发展研究.导师:陈文红.赣南师范学院,2015.

蒋俊仙.民族乡的建立与族群身份的重构.导师:温春香.赣南师范学院,2015.

毛媛媛.利益主体视角下濒危畲族服饰“非遗”保护性旅游利用研究.导师:郑耀星.福建师范大学,2015.

徐文杰.畲乡景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导师:徐文辉.浙江农林大学,2015.

刘继来.福建畲族群体30个插入/缺失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研究.导师:沈晓丽.福建医科大学,2015.

庄惠.基于游客体验的畲族村落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导师:陈贵松.福建农林大学,2015.

潘钊.景宁畲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导师:陈华新.山东建筑大学,2015.

李凤勤.浙南插花娘信仰研究.导师:吕立汉.温州大学,2015.

张诗凝.景宁畲语的语言生态研究.导师:王双成.上海师范大学,2015.

徐志成.畲族生态伦理研究.导师:陈寿灿.浙江财经大学,2015.

 

官平.畲药包装设计研究.导师:翁炳峰.福建师范大学,2015.

摘要:畲族是福建省第一大少数民族,畲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是畲族文化的精华,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当前,畲族医药发展中存在知名度不高,服务群众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固然与其药品开发和药效水平息息相关,但畲药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加快畲药发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必须加大畲药的宣传力度。作为宣传第一载体,包装的设计尤为重要。本文从艺术设计角度出发,调研分析当前市场上已有畲药产品包装的缺点和不足,结合畲族文化元素,借鉴其他少数民族药品设计成功经验,提出畲药产品包装的设计方案。诚然,包装设计对于畲药发展而言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畲药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想通过对畲药包装设计的研究能够为畲药发展提供一点微薄之力。

 

曾爱娣.从盘古信仰看畲瑶客家族群的互动与融合.导师:王天鹏.赣南师范学院,2015.

摘要:赣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既有丰富的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信仰又有汉族客家族群神话信仰的文化空间,本文以赣南畲族、瑶族、客家族群为研究视点,主要据以地处赣粤交界处的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为例,通过分析盘古信仰的源与流,揭示盘古信仰与盘瓠信仰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考察因二者关系的嬗变而从侧面反映族群的互动与融合,从而揭示出民间信仰、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因社会历史变迁、族群互动与融合而产生的诸多矛盾、问题与出路。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参考了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天祥老人的《盘王歌本》文本。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多次对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龙南县畲族村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走访了全南县文化馆,对全南、龙南等地瑶族、畲族、客家族群在盘古信仰方面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观察。文章还引入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对本文关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和论述。第一章《导论》,通过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将文章论述的视角与抓手进一步厘清,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互见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继而展开叙述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为本文的立论和辨析提供坚实的出发点。交代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田野调查点概述》,针对本文研究的表层对象,范围从大到小,简要描述盘古(盘瓠)信仰相关区域概况和主要田野调查点的概况,陈述调查点的主要民间信仰及相关民俗事项。第三章《称谓的多元与混同:盘古、盘瓠及盘王考辨》,是“所指-概念”层面的论述。承接《导论》部分提出的若干问题,结合田野调查呈现的情况,从所指的意义上做概念的辨析,逐步揭示在称谓的多元混同特征背后隐含着的民间信仰融合、族群互动与融合的源起与脉络。第四章《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盘王歌说经文解析》,是“能指-象征”层面的论述。主要参考全南瑶族师公王天祥老人的《盘王歌本》文本,通过内容解析,从所指的意义上,对文本呈现的多元融汇的天神地祇与人鬼进行解析,以期对文本建构的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元素进行论证阐述,揭示文本象征体系中呈现的民间信仰融合、族群互动与融合的过程与意义。第五章《结语:一个村落渐行渐远的传统与信仰》,微观展开一个现代性背景下的民间信仰融合、族群互动与融合的少数民族村落生活画卷,把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引入现实的关切。

 

杨成弋.民族政策背景下畲族村落社会发展研究.导师:陈文红.赣南师范学院,2015.

摘要:赣、闽、粤毗邻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畲族地区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畲族村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江西田垅村、福建青水村、广东蓝村在当地政府优惠政策的倾斜下,经济上,三个村落立足地方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和民俗旅游业;文化上,田垅村通过移植“三月三”乌饭节、青水村采借地方民俗文化“马氏真仙”信仰、蓝村恢复传统民俗文化“蓝大将军节”,村落文化得到重新建构,成为展示当前民族村落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选取这三个村落为调查对象,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民族政策视野下,通过对三个畲族村落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展现了村落经济发展现状和文化建构的内容与方式,并通过分析畲客族群认同,试图回答当前畲族村落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畲客族群关系问题,并提出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一点认识。畲族一直以散居形式分布于赣、闽、粤毗邻区,与客民杂处。上世纪80年代末,一批村落被认定为少数民族村落,纷纷恢复民族村落建制,田垅村、青水村和蓝村也于此时恢复畲族村落建制。恢复畲族建制后的田垅村、青水村和蓝村在当地政府民族优惠政策倾斜下,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极大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村落发展典范,畲客族群关系也呈现新的形态。因此,研究这三个村落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认为:一、畲族村落在政府优惠政策倾斜下,经济、文化发展得到了极大发展,但要警惕由此造成的政策依赖性,应探索和形成村落内在的动力机制,在文化上,也应建立起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二、历史记忆、政府主导以及共同的经济诉求共同铸成了当前畲客友好互助的族群关系,但透过畲族村落的发展,还应重视村落精英对族群关系的调试作用;三、当前我国民族政策在内容与适应性上出现偏差,我们应综合民族因素与地域因素,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发展水平,实行“差别性”的优惠政策。

 

蒋俊仙.民族乡的建立与族群身份的重构.导师:温春香.赣南师范学院,2015.

摘要:赤土畲族乡位于南康市西南部,2001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镇改设民族乡,是赣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赤土的畲族在1984年——1988年之间逐渐恢复了畲族身份,在这一过程当中,当地的畲民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份转变的?在更改畲族身份之后当地畲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赤土畲族乡的成立对当地的影响是什么?政府在民族乡成立后做了哪些努力?国家对于民族政策的支持在当地有哪些体现?这都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赤土畲族乡为个案,采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首先梳理了中国的民族识别过程与民族乡的设立,并介绍了田野点概况以及赣南畲族识别的经过。其次分别从民族教育与族群建构、挖掘特色与畲乡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打造三个方面阐述了政府行为对族群建构的影响,从中梳理了政府是如何挖掘民族文化以及对民族特色村寨打造的具体实施计划过程。再次,分别从蓝氏族谱的修订、蓝氏宗祠的建设、历史记忆与族群建构三个方面阐述了民族精英在族群建构中的作用,以及民族精英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当地族群建构的。最后文章主要讨论国家政策影响下族群身份的建构,即国家民族政策对当地村民、民族乡的影响以及笔者通过对当地的调查所做的一些思考。本文认为,当地畲族族群认同的建构有政府主导的因素,也有民族精英的宣传和引导,民族乡的成立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但今后民族乡的发展会趋于哪个方向,民族关系和族群认同在民族政策的影响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都是国家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值得思考的问题。

 

毛媛媛.利益主体视角下濒危畲族服饰“非遗”保护性旅游利用研究.导师:郑耀星.福建师范大学,201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加速,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因失去固有的生存环境而濒临灭绝。旅游活动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将民族文化遗产展示给游客,提高遗产知名度和关注度,促进濒危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繁荣地方经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但在旅游利用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之间关系,以及如何平衡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形成互利共赢的协作局面,避免利益冲突和矛盾,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濒危畲族服饰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民族服饰非遗旅游利用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以闽东畲族服饰为案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探讨闽东畲族服饰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利益主体,通过调研和分析,提出旅游开发初期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然后,运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闽东畲族服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初期核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行实证调研,采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利益主体最关注的利益诉求,并基于利益诉求分析结果提出濒危畲族服饰遗产在保护性旅游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本研究基于平衡旅游利用与遗产保护之间、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和冲突,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考虑,提出构建全民参与保护体系、建立互利多赢管理机制、促进服饰遗产活化利用以及设立公众信息沟通平台等协调旅游利用策略,以确保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徐文杰.畲乡景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导师:徐文辉.浙江农林大学,2015.

摘要:习总书记曾在2013年末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到: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他强调,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景宁县作为省内一个偏远山区民族县,紧跟步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于“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名县”的战略思想,结合相关学科和理论实践,探讨适合民族地区美丽乡村的构建模式,同时,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转型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寻求一种新途径。本课题在研究畲乡景宁“美丽乡村”规划时,首先对国内外乡村建设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得出四大乡村建设启示和三层面影响因子,并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发展历程以及与地方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从物质层面形态和非物质层面形态对畲乡景宁“美丽乡村”的内涵作出合理解释;其次,基于民族区域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归纳了畲乡景宁乡村分布散乱小,垂直落差大,农业主导收入低,景观质量差,基础设施配备低等五个特点;提出了旅游型、生态型、文化型、产业型等四种不同条件村庄适宜的发展模式,并结合县域内已建的美丽乡村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畲乡景宁“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以及可采取的解决措施;第三,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产业经济、乡风文明四方面构建畲乡景宁“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用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评价;最后,分别从县域层面、乡镇层面以及村庄层面阐述畲乡景宁“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产业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培育四方面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要点及具体操作方法。

 

刘继来.福建畲族群体30个插入/缺失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研究.导师:沈晓丽.福建医科大学,2015.

摘要:目的:探讨30个插入/缺失(In Del)基因座在福建畲族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及Investigator®DIPplex系统在福建畲族群体遗传学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1)随机选取200名福建地区无血缘关系畲族健康个体(其中男性100名,女性100名),采用PCR复合扩增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和五色荧光检测技术进行30个In Del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分型。(2)计算福建畲族群体30个In Del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杂合度、个体识别力,多态信息含量。(3)比较福建畲族、华东畲族以及福建汉族群体30个In Del基因座遗传参数差异,分析福建畲族群体30个In Del基因座的遗传参数的分布规律。(4)比较福建畲族群体与国内外其他群体30个In Del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析福建畲族与不同群体In Del基因座等位基因的差别。结果:(1)福建畲族群体30个In Del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多态性参数为:缺失等位基因频率F(del)为0.133-0.853,平均F(del)为0.506;插入等位基因频率F(ins)为0.148-0.868,平均F(ins)为0.495;随机匹配率RMP为0.355-0.615,平均RMP为0.419;个体识别力DP为0.385-0.645,平均DP为0.581;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0.37,平均PIC为0.338;非父排除率PE为0.025-0.235,平均PE为0.131;父权指数TPI为0.61-1.11,平均TPI为0.861;观察值杂合度Ho为0.45-0.82,平均Ho为0.598。(2)30个In Del基因座的累积非父排除率(CPE)为0.9862458,累积个体识别力(CDP)为0.99999999999680861。(3)福建畲族群体中30个In Del位点经Bonferroni校正后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4)福建畲族群体与福建汉族群体相比,HLD118、HLD81、HLD39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f(del)、平均f(ins)、平均pic、平均pe、平均dp和cpe均差别不大(p>0.05),但是平均观察值杂合度Ho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5)华东地区畲族群体与福建畲族的平均f(del)和平均f(ins):0.495基本一致(p>0.05),但是观察值杂合度Ho差别比较大(P<0.05),在福建畲族和华东畲族中分别为0.635和0.390。(6)福建畲族HLD118、HLD99、HLD122、HLD40、HLD39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我国藏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3个群体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波兰、美国、德国、非洲等4个群体相比,福建畲族群体的F(del)在HLD111位点上具有高的分布频率(P<0.05),而HLD118上的分布频率最低(P<0.05)。结论:(1)30个in in="" p="">0.05),同一条染色体上的In Del位点互不连锁。(3)在30个In Del基因座中,HLD39和HLD118位点在福建畲族与汉族以及国内少数民族群体的遗传差异性具有应用价值。(4)福建畲族群体在HLD111基因座上的高频率以及在HLD118基因座上的低频率,对于研究与欧、美、非洲等国外群体的遗传差异性具有较大的意义。(5)30个In Del基因座在福建畲族群体中CDP值达到常规个体识别检测的CDP值的要求,而累积非父排除率CPE值略低。DIPplex检测系统可独立应用于福建畲族个体识别的遗传学研究,并可作为福建畲族亲权关系鉴定的良好辅助工具。

 

庄惠.基于游客体验的畲族村落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导师:陈贵松.福建农林大学,2015.

摘要:为了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促进畲族村落的经济发展,发展畲族村落文化旅游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畲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畲族特色旅游以其特色的民族村落、活态的民族文化及淳朴热情的畲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去体验、感受。在体验经济和创意经济的大背景下,畲族村落想要在旅游上有所发展,应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融入创意,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独特的畲族村落文化旅游体验。本研究从游客体验入手,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畲族村落文化旅游体验游客满意度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畲族村落游客文化旅游体验前期望和体验后满意度的差异,提出了畲族村落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提升开发对策。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方式收集原始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对研究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畲族村落游客文化旅游体验的五大因子:服务体验因子、活动体验因子、服务设施体验因子、基础设施体验因子、环境体验因子。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各体验因子与游客总体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因此要提高游客总体满意度,要根据文化旅游体验因子的影响和贡献程度,做相应的改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验证了游客期望和游客旅游体验感知存在差异,通过进一步做IPA分析明确游客期望和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差异程度,为畲族村落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思路。最后,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考虑畲族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体验经济理论、游客满意度理论和真实性理论,结合游客个体属性特征和游客出游行为特征,提出通过提升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体验、强化文化创意旅游活动体验、拓展文化创意旅游设施体验和营造文化创意空间场景体验来开发畲族村落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潘钊.景宁畲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导师:陈华新.山东建筑大学,2015.

摘要:本课题从历史存在和未来发展两个阶段对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传统村落进行研究。第一阶段通过对历史文化遗存的研究,建立起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畲族传统村落研究体系;第二阶段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总结出符合畲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畲族的传统村落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财富,更是全世界人类的财富。而现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合理的保护正在慢慢走向消亡,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必须在当前做好记录和保存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新时代的需要和当地现实情况,用发展的眼光找到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模式,让其良性的传承下去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论文的第一阶段主要就该文化的演化进化、民族表征、地域特色、选址理论、布局依据、民风民俗、建筑类型、建筑构架、建筑装饰特征等方面做了初步整理性研究。有关畲族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非常匮乏,所以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走访获得,在此基础上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畲族传统村落研究体系,对保护畲族传统村落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第二阶段探究的对象是畲族传统村落的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研究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合理道路。通过对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达到本民族传统和现代、保护和发展的有机统一。透过对先行者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找到一条适合景宁畲族传统村落文化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大道坦途,为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探究出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些许建议。本课题研究汇总了景宁地区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当地畲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我国其它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李凤勤.浙南插花娘信仰研究.导师:吕立汉.温州大学,2015.

摘要:浙南山区是畲族在明清时期最早由闽迁徙到浙的地带,数百年来,畲汉民族在浙南地区交错杂居,畲族人民在被强势汉文化同化的同时难能可贵的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俗神信仰体系,其中插花娘是畲族重要的族内神灵,畲族插花娘信仰起源于丽水松阳县的横岚坳,原型为一位聪明勇敢,敢于追求真爱的畲族姑娘,羽化成神后成为丽水地区畲汉人民尤其是畲族人民心目中救苦救难的区域性女神。本文从文化地理的角度,通过田野调查,运用基本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将丽水地区11个乡镇插花娘信仰进行时空分析论述。详细描述插花娘庙宇在丽水地区的分布,从而比较清晰的勾勒出插花娘信仰在丽水地区传播的地域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与汉族插花娘娘信仰对比,进一步分析畲汉插花娘信仰对民族融合的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综述,也对田野点的地理、环境、文化等方面做了概述。第一部分,畲族插花娘信仰的起源史探蠡。侧重于从畲族迁徙到丽水地区的历史推测插花娘信仰的起源与发展,对不同版本的插花娘传说进行分析并对畲汉插花娘称谓进行考辩。第二部分,插花娘传说及其庙宇的统计调查。通过对当地畲汉两民族插花娘信仰的人口分布,聚集特点的差异性,论述现有插花娘信仰在地域性上所呈现的特点,并对这些庙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插花娘的信仰特点,以及作为一种地域性信仰对于周边民众在生活中的影响。第三部分,畲汉之间插花娘信仰的对比,这一部分以第二部分为基础,对比分析插花娘信仰的异同,得出同一地域两种信仰逐渐趋同的现象以及通过民间信仰所体现出的民族关系。第四部分,插花娘信仰文化的挖掘与利用,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插花娘信仰在该地域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整篇的延伸总结,主要探讨插花娘信仰作为区域女神对民族融合的意义以及发展趋势。

 

张诗凝.景宁畲语的语言生态研究.导师:王双成.上海师范大学,2015.

摘要:生态语言学将语言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中国的某些少数民族语言也正在遭受着生态危机。本文以语言使用现状和语言态度为主要研究领域,选定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对此地区的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及语言态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语言转用背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语言生态保护的措施与策略。本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阐述了景宁畲话的特点。语音部分主要从声母、韵母和声调进行描写和归纳;词汇部分主要对词源的多元性以及景宁畲话词汇的构词方式作了讨论;语法部分主要对词法和句法两方面作了分析和举例。第三部分对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概述,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经历、不同居住环境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现状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和归纳,客观描述了景宁畲族语言生态和语言生活的真实面貌。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汉语强势生态环境中的语言态度,包括调查对象对母语及二语的情感价值认同和功能价值认同。第五部分总结了景宁畲话的使用现状和语言功能减弱的因素,并提出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意义和应对语言生态危机的基本策略。

 

徐志成.畲族生态伦理研究.导师:陈寿灿.浙江财经大学,2015.

摘要:畲族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人口统计,全国畲族人口708651人,分布在闽、浙、赣、粤等八个省区。一个人口未过百万、分布却横跨八个省区的少数民族,历经千年,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和凝聚力,这是个让人不禁惊叹的文化现象。世代居住在东南山区的畲民,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认识有着独特的感知,如何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稀缺的自然资源中得以生存,是畲民面对的主要问题。如果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是人类生存的两个根本问题,那么对于畲族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地位,人如何处理好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我们将畲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归类为畲族生态伦理的内容。

    畲族生态伦理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的。首先,东南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是畲族生态伦理形成的基础,由于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自然资源的稀缺,养成了畲族生态文化中以保护自然环境、爱惜自然资源的主导价值观。其次,通过宗教信仰和自然禁忌所建立起来的尊重自然、承认自然和其他生物内在价值的观念,成为畲族生态伦理中道德规范的基础,并且延伸到乡规民约、习惯法中,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社会规范体系。最后,适应山区自然环境而发展起来的生态伦理文化,深深渗透到畲族传统文化的中各个方面,影响着畲民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其传统的哲学思想、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语言文学无不与生态伦理有着莫大的联系。

    以畲族生态伦理形成的逻辑脉络为基础,畲族生态伦理的形成背景、表现形式、理论特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主要对畲族生态伦理形成的背景进行基本的论述。畲族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离不开山区特有的地理禀赋和社会发育状况;畲族生态伦理中的核心内容和其朴素的山地农耕文明与淳厚勤俭的民族性格是统一的。

    其次,对畲族生态伦理的载体和体现形式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系统的归纳,包括宗教信仰、自然禁忌、农耕种植、饮食建筑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畲族生态伦理的主要特征。畲族生态伦理的四个主要特征是:依赖自然、保护自然的伦理意识、宗族观念与生态伦理的融合,生态伦理与生活理想的统一,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伦理结构。

    最后,畲族生态伦理的现代转型,分别论述畲族生态伦理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包括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意义等。在阐述畲族生态伦理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发扬畲族生态伦理的建议,即实现畲族生态伦理的现代化、构建畲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5)》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6)         知网“畲族”关键词博硕士论文(2014)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