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湖南师范大学罗曌玺硕士学位论文《客家筝曲<崖山哀>“中和之美”艺术特征探析》(指导教师汪莎)摘要

2020年4月1日 暂无评论
2020年4月1日:

2020年4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客家筝曲<崖山哀>“中和之美”艺术特征探析》(指导教师汪莎)摘要

QQ截图20221117100352.jpg 

《崖山哀》作为客家筝曲的代表作之一,其音乐题材源自于南宋末年期间崖山海战宋室覆灭的历史典故,后人创作此曲并借此抒怀。在演奏《崖山哀》的过程中,本人发现乐曲虽以崖山之战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但其音乐内容却与以往的标题性音乐作品有所差异。尊儒尚古与文化迁徙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客家筝派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均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尚中”,因而客家筝曲《崖山哀》颇具“中和之美”。

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结合了乐曲的历史背景,分别从乐曲的板式结构、旋律发展、意境追求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论证了乐曲蕴含“中和之美”的艺术特征。第二章,将理论与演奏实践相结合,从右手拨弦、左手作韵以及肢体语言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诠释乐曲所蕴含的“中和之美”。第三章,根据目前筝乐发展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提出了“中和之美”审美原则在筝曲创作与筝乐演奏两方面运用的可能性与启示。

“中和之美”在乐曲中的体现、运用、以及对筝乐发展的启示三个角度展开论述,能帮助演奏者更好的诠释《崖山哀》,亦能呼吁更多人深入了解和学习客家音乐文化,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之精华,对筝乐文化发展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QQ截图20221117100415.jpg 

本站收藏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20年4月湖南师范大学罗曌玺硕士学位论文《客家筝曲<崖山哀>“中和之美”艺术特征探析》(指导教师汪莎)摘要》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2016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吴运江博士学位论文《赣州古代城市发展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指导教师田银生)摘要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