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8日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河源市图书馆举行(附 严修鸿教授讲座视频)

2023年4月8日 暂无评论
2023年4月8日:

202348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河源市图书馆举行(附 严修鸿教授讲座视频)

1680921143557309.png 

  202348日,“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河源市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40所高校的近70名专家学者齐聚河源,以方言唤醒文化认同,“把脉”客家方言,共商语言保护与传承。

  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以客家方言为主题的研讨会,于1993年在福建省龙岩市首度召开,历经30年,至今年已是第十五届。本届研讨会由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办,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市图书馆槎江书院共同承办。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活动为期2天,共分为主题报告、分组研讨、客家方言文创设计作品展、河源语言文化考察4大部分。活动以“以方言唤醒文化认同”为主题,共设客家方言本体研究、客家方言的语言接触与演变、客家方言的保护与利用、客家方言文化研究、客家童谣和客家山歌研究、客家方言数据库建设、海外客家方言研究7个分议题。

  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通向人们内心深处文化认同感的纽带和桥梁。主办方表示,拟通过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引领更多人关注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客家方言,弘扬客家文化。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海鹰在致辞中说,河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客家古邑,也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历经2000多年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相辉映、演变发展,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标识的河源客家文化。进入新时代,河源客家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时代价值和人文价值得到彰显,迸发出向上、向善的生命力,为推动河源文化自信自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她表示,接下来,河源将围绕河源客家文化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光大和弘扬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为河源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辑自 河源日报)

 

原文阅读:

以方言唤醒文化认同 共商语言保护与传承

 

参考阅读一:

40所高校70名专家汇聚河源共论“客家话”


“把脉”客家方言 助文化高质量发展

0410003_001_01_b.jpg 

8日下午,第15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学者到河源市博物馆开展文化考察。 陈星 摄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客家民系独特的文化智慧,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保护传承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前、昨两日举行的第15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40所高校的近70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把脉”客家方言,共商语言保护与传承,研讨如何借助客家方言推动客家文化高质量发展。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河源是客家人聚居地,深厚的客家文化和优美的绿色生态,创造了独特的河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德鹏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河源客家方言独有特色。希望各地专家多来河源,多研究河源的客家方言,多推荐河源的客家文化,共同为河源的客家方言、客家文化繁荣发展而努力。

  “河源市作为客家古邑,可谓名副其实。”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博导、教授庄初升说,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版的《永安县志》是最早记有“客家”称谓的文献史料,清朝的永安县就是现在的紫金县。另外,清朝道光年间客家人徐旭曾的《丰湖杂记》一文,是最早专门论述客家民系的文献,徐旭曾的家乡就在和平县。他认为,河源客家文化氛围浓厚,表现在老百姓对客家民俗文化和客家方言的高度认同,对客家民俗文化喜闻乐见。从党委政府的层面来说,河源对客家文化的定位非常清晰。

  “我是百分之百的客家人。”来自香港的刘镇发说,河源的客家方言传承得比较好,他来到河源后讲客家话、听客家话,没有任何交流障碍,感觉非常亲切。他认为,客家地区应该传承好客家话,建议从娃娃抓起,可借助学校的力量、媒体的传播力,在群众中推广客家话,让客家方言传承下去。

  “推动客家方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发掘方言的文化价值,明确方言在当今时代的功能和作用。”河职院客家文化学院院长胡方建议,可整合和挖掘河源客家方言的独特个性,制作出能够呈现方言意蕴和客家风情的文创产品,推动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传播河源城市形象,提高河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河源文化高质量发展。

 

  观点集锦

 

  规范考本“活化石”  客家方言焕发新生机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作为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不仅保留了古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色,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本次学术研讨会将客家方言本体研究作为分议题之一,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开启分享模式。

  客家方言考本字是方言字词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龙岩学院教授林清书认为,在考本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必须以词为本,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方式,应该小心求证。另外,考本字还要注意传播的效应,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约定俗成的实际情况。

  “从有文献记载客家话开始直到现在,客家方言的书写用字一直存在诸多不统一的情况,不利于客家方言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传播。”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王秋珺认为,为了尽快推动客家方言的规范用字,建议采取以下途径:一是继续做好本字考证工作;二是就已有的借字、俗字进行统一规范;三是针对有音无字又无法考证的词进行适当造字;四是通过官方途径发布客家方言用字的使用规范,不断推动方言文字的推广使用;五是按少数服从多数、边缘服从中心的原则,构建规范的客家方言书写用字系统,可通过儿童读物的编写出版、视频直播、专题展览等形式,激发大众的认可和学习热情,并持续使用、世代传承。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汉语的各个小方言逐渐式微。与此同时,社会层面对于方言问题、方言观念、方言知识、方言的功能等诸多方面也有了不同的需求。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东省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授刘新中认为,在新的时代,方言学的研究需要不断适应服务应用的深化和提升,探索方言在多元社会历史文化中的作用,并为社会提供知识和必要的服务。“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文学科研究者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他希望将新型科技为现代人文学科所用,激发出不负时代的作品和服务。

 

  保护方言多样性  寻找客家人认同感

 

  客家方言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独自发展并吸收了百越语言成分的汉语方言,其形成与自然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河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客家方言发源形成的一个重要地区之一。”胡方认为,河源的古代城市历史发展有3个阶段:一是秦汉时期龙川的建县;二是六朝时期河源的建县;三是明代和平、连平、紫金的建县。从古代城市历史发展的节点,可以看出河源在客家方言形成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节点意义和历史地位。

  趟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迁徙万水千山,客家方言也在发生着演变。福建省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周巍等人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客家人的深入访谈,探究多元因素影响下印尼客家人姓名的演变与文化传承。他们呼吁要重视和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为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的发展创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环境。

  在客家方言中,判断词“係”的来源和演变去向是语法化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话题。浙江大学的叶雁鹏通过文献资料对比了100多年前香港新界一带和梅州市梅县区一带的客家方言口语,并与现代客家方言结合起来研究,描写“係”的三种特殊功能,并尝试重构中间的演变环节,探讨其中的演变机制和路径。

 

  探寻方言魅力  创新客家山歌

 

  方言文化是饱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各类方言词语、语句及各类方言口传文学作品,包括客家风物名词、客家俗语、客家童谣、客家歇后语、客家谚语、客家民间故事、乡规民约、东江水路歌、客家山歌等。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语言资源保护中心的甘于恩表示,客家方言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需要人们以现代化的方式加以传承、保护和创新。

  以客家方言为载体的客家山歌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如何传承与发展客家山歌,成为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源城区实验中学的陈翠萍以客家山歌进校园的实践提出,客家山歌进校园的方式、方法要创新。她建议,以社团建设、第二课堂和课后服务为抓手,构建依托客家山歌文化为基础的校园美育课程体系;运用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方法、拓展式研学方法等方式创设客家山歌课本剧,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感悟客家人文情怀;结合学生学情,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编适合学生演唱、表演的客家山歌作品等。

  “传统客家山歌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沉淀出客家山歌的精华和后人对传统山歌的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的研究。”嘉应学院文学院的黄映琼认为,客家山歌在语言、修辞、民俗和传承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客家山歌的特点,取其精华、与时俱进。

 

  保护客家方言  传承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客家方言特色鲜明、独具魅力,但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式微,日渐被边缘化。探寻客家方言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方式,加强河源地区的客家文化传承,对于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非常重要。

  “方言博物馆的建设,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方言,保护方言资源,传承方言文化。”进入21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语言和方言传承的网站和数据库。南京大学的陈立中建议,要建设数字方言博物馆,将客家方言数字化,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宣传客家方言,弘扬客家文化。

  为了让客家方言在新时代下焕发活力,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嘉应学院教授罗鑫建议,在校园增设“母语周”,让客家童谣、山歌等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进而反哺家庭,反向促进家长母语意识的觉醒,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

  河源地区的客家方言记载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具有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但是河源地区方言文化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较少,缺乏经验。河职院的刘立恒表示,河源要加强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模式和方案,设计创造系列方言文化产品,凸显出河源方言文化资源的价值,以“方言”唤醒“文化认同”,让广大群众从方言中品味“乡愁文化”。

 

  文创作品展

 

  河源客家方言文创作品展化声为形

  近百件非遗元素文创作品精彩呈现

 

  前日,河源客家方言文创作品展在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同期开展,由河职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领衔河源客家非遗文创工作坊的师生共同创作,近百件作品深受专家学者和市民的好评。

  在现场,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非遗元素文创作品呈现在公众视野。作品展上有包袋、围巾、茶席、枕垫、布偶、耳饰、挂件、蓝染装饰画……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这些作品很有创意思维,我很喜欢。”市民黄铛蔓说,文创作品融入了客家文化元素,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碰撞,激发了新活力,充满了创意性和时尚感,别有风趣。

  “采用‘非遗+非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空间来激活方言,将其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去,以日常生活中可用得到、摸得着的物品作为载体,将抽象的方言通过一针一线的手工刺绣和贴布绣进行具体化、形象化和亲切化的展现。”黄秀丽是河职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老师,也是本次作品展作者之一。她说,作品从方言切入,将方言与非遗元素相结合,在传统墩头蓝染织技艺中融入扎染、蜡染、型染工艺,并结合刺绣、珠绣、拼布技艺设计出以客家方言、家训、童谣为主题的系列布艺产品,为方言文化增添了新的风韵,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客家方言的温度,引起公众对客家方言和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河源客家方言文创作品展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作品展期望通过文创作品的色彩、结构、形式和整体的视觉效果呈现,化声为形,引发公众对客家方言和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大家对河源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重拾方言自信,传承客家优秀文化。

 

■文: 河源日报记者 邹茹玉 朱惠思 见习记者 陈星 通讯员 谭琦喆  

■图(署名除外):河源日报记者 孙红


参考阅读二:

PC端访问:严修鸿教授在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河源)上有关客家话本字的讲座视频


手机端访问:严修鸿教授在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河源)上有关客家话本字的讲座视频


参考阅读三:

PC端访问:严修鸿教授在《一席》上有关客家方言的《百米不同音》专题讲座视频


手机端访问:严修鸿教授在《一席》上有关客家方言的《百米不同音》专题讲座视频


参考阅读四:

“炫饭”的“炫”是啥意思?竟然和造鞋有关(严修鸿教授在《格致论道》上的专题讲座视频)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2023年4月8日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河源市图书馆举行(附 严修鸿教授讲座视频)》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1966年4月8日国务院批准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改称金秀瑶族自治县         返回列表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