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江西理工大学连伟海硕士学位论文《基于GIS的客家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指导教师陈优良)摘要
地名是文化内涵孕育下的活化石,包含着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财富。因此,地名和地名景观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赣州亦称为赣南,是特殊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来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文化底蕴浓厚且传承已久。赣州城市规模中等,是交通要道上繁华的商贸城市。以赣南客家村落地名为研究对象,以客家地名的内在命名规律为导向,挖掘客家人对生态环境思考的智慧结晶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在联系。力图为今后的客家地名遗产的传承、地名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针对赣州市3364个客家村落地名为研究样本,以文化地理学、地名学和社会学为理论支撑。应用历史文献法和统计学方法,从地理空间视角,叠加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配合GIS空间可视化技术,解译客家地名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各类景观地名的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地名用字的景观类型,划分出12类景观地名。采用数理统计结合移动搜寻法、核密度估计法、趋势面分析法以统计图、表和地图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各类景观地名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各类景观地名有其特有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山貌类景观地名多聚落于四周;水文类景观地名呈曲线连续性布局的特点;植被和人工建筑类景观地名空间匀称分布;动物类景观地名集中在西南部;交通类景观地名集中在中部;耕作类景观地名空间东向延伸;计量、方位、姓氏、美愿景观地名离散分布的特征。
第二、利用GIS空间分析结合多源数据,发现山貌类景观地名以分布在高程值低于500m的微坡和缓坡区域居多,多数聚居于地形特征为山沟的地区。96.4%的水文类景观地名介于距离河流10km的范围内,其中小于1km的地名为最多占比31.4%。通过遥感影像提取赣南地区植被覆盖度,叠加植被类景观地名,发现66.9%的植被类景观地名都分布在较高和高植被覆盖区;局部植被类景观地名因城市规模扩张处于低植被覆盖密度区。
第三、结合专家咨询和历史文献,应用GIS的空间聚类对迁徙文化人文景观地名,得出赣南地区三个迁徙文化热点核心区块。区块的空间形态符合赣南客家人分散式向外迁移路线。生产生活类景观地名表现出均匀分布在各县域空间质心地带,体现赣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效应。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