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地区文化局编《闽西革命歌谣》1980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6月1日 暂无评论
1980年6月1日:

福建省龙岩地区文化局编闽西革命歌谣1980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QQ截图20211109155711.jpg

目录

引歌 ( 1 )

一、想起苦情割心肠3 )

二、反动贼古害人精(55)

三、要想翻身闹暴动 (81 )

四、汀江两岸都红遍(105)

五、郎当红军妹支前(163)

六、掉转枪头当红军(221)

七、革命唔怕经风雨 (237)

八、解放来哩好风光(261)

闽西革命歌谣的思想艺术特色陈炜萍(287)

后记 (303)


 

闽西革命歌谣的思想艺术特色

陈炜萍

 

在我国琳琅满目的民间文学宝库中,闽西革命歌谣是一颗瑰丽的明珠。

这些扎根于人民斗争生活土壤的红色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闽西人民在土地革命、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初期的斗争生活历程,强烈地表现了群众的感情、愿望和要求,并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力量给人以教育和感染。这些深为群众喜爱和赞许的歌谣,在民间经年传唱不息;直至今天,闽西群众一唱起这些歌就产生一种极为亲切的感情:仿佛又听到了当年革命的风雷声,又呼吸着.那硝烟弥漫的战斗气息。为了保存这些红色歌本,不少革命群众献出了光辉的生命。

对这些颇有成就的歌谣,探讨一下它们在思想艺术上的特色及其表现手法,学习与借鉴其长处,对提高今天社会主义新民歌的创作不无裨益。

闽西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南邻粤东,西接赣南,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前,由于反动政权的腐败统治,这里群众生活极端贫困,所歌所谣者,尽是“苦情歌”。这类人民口头创作为数极多,大量地反映了当时闽西农村的阶级关系,其内容在.诉述生活的苦难与不幸的同时,也强烈地表现了农民对于土豪劣绅那种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的愤愤不平。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歌谣虽抓住了生活中农民与地主这个主要矛盾,却无法提出解决矛盾的出路,因之,在这类歌谣里也就不免反映出一种苦闷榜徨情绪,甚至哀叹“命运”的乖戾,发出“何日云开日出来”的呼声!这是革命前闽西民歌的普遍特点。

一九二九年三月,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入闽;随着整个闽西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民间文学也起了巨大的变化。这时期,由于党对民歌的重视和提倡,群众歌谣创作出现一片空前活跃的景象。这些歌谣充满着革命的内容,它们一出现就带着那个时代急风骤雨的气息,一扫昔日民歌那种低徊惆怅的思想情绪,并以其崭新的面貌和鲜明的思想特色紧紧地吸引着广大的人民群众。

()这些特色,首先表现在歌谣内容上的变异:它们紧.扣时代的脉搏,反映出群众要求投入革命洪流的激情,富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这时期,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传播,在党的教育下,群众的思想得到了武装,学会了用阶级观点去观察生活和分析社会,使歌谣的作者能洞察出矛盾斗争的实质,指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产生一切苦难与罪恶的渊薮,指出要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贫困命运,就必须团结起来向地主、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的斗争:

终年劳苦是饥寒,子哭婆啼血泪干;

要求出路须革命,不然永世一般般!

这些歌谣旗帜鲜明,斗争目标十分明确:号召农民兄弟要和工人阶级实现牢固的联盟,组成革命大军,“推翻国 民党统治,建立中华苏维埃”!因为歌谣回答了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使它们在斗争中成为“旗帜”和“炸弹”,鼓舞着无数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弟兄投入砸烂旧世界的战斗,并给予敌人以巨大的精神威慑!

由于这时期革命的蓬勃发展,群众在沸腾的斗争生活中扩大了政治视野,思想变得更为丰富和活跃起来,为民间歌谣的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和题村:群众满腔热情地歌颂共产党,歌颂革命,歌颂领袖,歌颂红军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它们不仅表现出人民思想的解放和翻身的欢乐,而且洋溢着一片炽烈的战斗热情,闪耀着群众对于生活的真知灼见。这种思想内容上的变异,标志着这时期的民间歌谣已成为革命事业的一个部分,是无产阶级的战斗文学;它们的精神和色彩不仅与革命前的民歌迥然不同,就其歌谣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来说,也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使闽西民间歌谣的创作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

()它们的思想特色,还表现在歌谣强烈地反映了群众那种远大的理想抱负和一往直前的斗争精神,洋溢着一片灼人的革命真情。

闽西人民通过斗争实践,认识到只有坚决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在斗争中获得自身和整个阶级的解放;他们把革命当作心中无上光荣的旗帜,表现出为真理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气概:

要打猛虎敢上山,要擒蛟龙敢下潭;

要跟红军闹革命,不怕火烧滚油烫!

有胆革命有胆当,不怕颈上架刀枪;

杀去头颅还有颈,挖了心肝还有肠!

这不正是无产阶级那种无所畏惧的硬骨头精神的生动写照么!

正是在这种崇高的革命精神的鼓舞下,闽西人民在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长征以后,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经受了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不怕亲人被杀,不怕房子被烧,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千重万道的封锁线,把粮食、盐巴和情报送到山里去,使得游击战士深受教育鼓舞,在寒涛滚滚的日子里,更高地擎起手中的红旗,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深山野林作营房,野菜竹笋就是粮,

天星当火风做扇,革命烈火遍山乡!

群众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炽烈的斗争热情,都强烈地反映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歌语里。特别是那些产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十送”“十劝”歌谣,更是激情洋滋,表现出群众对于革命的一片赤诚。

这类歌,大多是当年闽西妇女在“扩大百万铁的红军”运动中的即兴之作,以后又在群众的传唱中经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作品。歌谣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从房间唱出大厅,弯过山场又上了小桥,边走边唱,边唱边送,直至过了“十里亭”,依然流连.....歌中既有夫妻间的绵绵别意,.也有情人的娓娓叮咛,更有同志式的相互砥励;为了革命的胜利,她们甚至作出了献出亲人的思想准备:“若为革命牺牲了,伟大志向我继承!这是何等崇尚的革命情操!这些歌,象一朵朵跳动着的火焰,闪耀着英雄人民精神世界的光辉!

()由于这些革命歌语真实地记录了红军和闽西老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其具有革命文献的性质,这又形成了它们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

民歌总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是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众多的闽西革命歌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闽西人民在各个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斗争生活。如《一九二九年斗争歌》,从正月唱到十二月,逐月地记录了当年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向闽西进军所经历的重大斗争:有在大柏岭痛击刘士毅部的战斗,有在长汀长寨岭上全歼郭凤鸣旅的辉煌战绩,也有三打龙岩和攻下铁上杭的胜利描述,最后以毛主席在上杭亲自主持召开的古田会议的欢乐情绪作为全歌的结尾,生动地描绘了“红旗跃过汀江”的磅礴气势!《打破铁上杭》这首“竹板歌”,则以“五更调”的形式,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赤卫队配合红军夜战“铁上杭”的战斗情景,而且对朱德军长运筹惟幄、用兵如神的指挥艺术作了热情的赞颂。这些歌不仅记录了这类重大斗争,对局部地区的战斗也作了真实具体的描写。如当年在宁化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二月十九来做棵,慰劳红军来开火:一打打到五厘山,缴到一把‘花机关’①;五厘山上打出去,缴了一把‘单打一’;塔下街来打上去,缴了一把‘盒子枪’,东门村呵打出去,打得白军人马翻。”歌中有战斗的时间、地点,也有战况和缴获的记载,仿佛是当年指战员的“战斗日记”。还有些歌,诸如《工农齐打永定域》、《喜迎红军到妙田》、《六月朱毛红军来》和《红军打下龙岩城》等等,或是记述了农民暴动大军攻城的情景,或是描绘了红军解放一个地方后所引起的深刻变化,或是对某一事件作了生动的记录,内容都十分具体真切。此外,还有当年红军部队和各级苏维埃政权用四言、六言和七言歌谣体编写的各种《布告》,一些著名烈士如阮山、范乐春和张锦辉等生前编唱的《救穷歌》、《土豪恶》、《军阀“光顾”各乡村》、《暴动歌》以及记录当年反动派摧残苏区的暴行的歌谣等,都具体地反映了当年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了烈士生前的重要革命活动及苏区在当时所处的严重的斗争环境,是我们今天研究和编写闽西人民革命斗争史的重要文献资料,都是弥足珍贵的。

从以上的概述中可以看出,闽西革命歌谣在思想上是很富有它自己的特色的。它们思想深邃,意境超拔,十分真实地反映了闽西人民那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富有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

 

闽西革命歌谣不仅具有教育人的思想力量,也具有使人深受感染的艺术魅力。大体看来,它们在艺术表现上有着这样一些特色:

()很好地继承和运用了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善于藉借群众所熟悉的形象来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如:

早晨豆子开红花,红军做事真不差;

土豪劣绅被打倒,山岗土地回老家。

桐子开花权打杈,红军来了笑哇哇;

拥护红军万万岁,自由结婚顶呱呱。

田园里的豆子,山岗上的桐花,都是闽西群众在生活中见以为常的东西。而我们那些才华横溢的民间歌手,却透过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联想到翻身后获得土地和婚姻自由的幸福生活,见景生情,触物起兴,十分巧妙地将自己那种切身的感受溶注到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不仅准确地表达了他们无限热爱红军的思想感情,也淳朴地渲染了自已那种翻身的欢乐情绪。又如:

砻谷脱壳米粒精,嘱郎革命要真心:

莫学米筛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同样,“谷砻”、“米筛”和“蜡烛”,也是闽西群众的常用之物。但经歌手们的艺术加工后,就赋予了这些物象以生命力,并且开拓了诗的意境,使其所要宣扬的“革命要真心”的主题思想在比兴中得到了升华,使人听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难怪鲁迅说:“在不识字 的大众里,是一向就有作家的。”

闽西革命歌谣的艺术成就,还表现于它们在继承我国民歌“触物以兴情”,“托物以寄意” 的传统比兴手法时,在“意”与“象”的结合运用中有着多种的变化,使其在表现手法上更为多姿多采。类如:

1.在总的对比中来突出主题思想。这种手法多表现在那些反映农村生产关系的《长工歌》里。这类以一年中农事活动为序的叙事山歌,运用对比手法逐月地叙述和描写了长工与地主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绪,强烈地表现了长工对地主的愤懑和谴责,其结尾总是与歌首相互呼应:“正月里来是新年,东家叫我做长年,我出东家十二吊,东家只出八吊钱”,“十二月里来要过年,长工回家没路钱,拿起算盘来算帐,倒欠东家八吊钱!”通过这一总的对比,就将池主那种刻薄奸诈、贪得无厌的阶级本性及其丑恶嘴脸揭露无遗了!这手法与文学大师的手笔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2.用重叠、排比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强化人民的憎恨感情。如“青竹蛇牙蜈蚣嘴,蝎子尾巴马蜂针,砒霜加.上断肠草,最毒莫过土豪心”这首歌,就是通过对物象反复比唱的手法来完成对地主阶级丑恶本质的揭露的。它们不仅.形象生动,思想深刻,而且比喻又很恰切,十分准确地突出了地主那种无恶不作、无毒不至的阶级特征。这些歌谣不仅有助于加深农民对地主的认识,也是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的好教本。

3.对比中的“明”比与“暗”比。这两种手法,在民歌的运用中各有它们的作用和妙处。如:“如今解放好得多,妇女出来唱山歌;先前妇女无米煮,如今翻身唱新歌。”这首歌,直抒胸臆,淳朴地表达了群众在解放前后两种不同生活及思想情绪的变化;很显然,它们用的是一种“明”比手法。而有些歌,则是在“暗”比中来表达歌者的思想感情的。如:“想起封建婚姻害死人, 赤毛虾子回嫁给人,爷娘媒人来包办,包办婚姻害死人。”“解放来哩好得多, 穷人翻身笑呵呵,不要钱财有田地,自由结婚有老婆。”从内容上看,仿佛是一首歌中的上下两节,实际上它们是两首独立的短歌,是解放初期笔者在闽西采风时从两个互不相识的妇女口中记录下来的。两首歌,前者是对日社会封建包办婚姻的控诉,后者则是对新社会婚姻自主的热情赞颂;尽管两首歌都没有在歌中冠以“先前”和“如今”两个词,然面,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却起着强烈的对比作用。我们要相信群众的欣赏力,他们富于生活经验,会在听后所产生的联想中对新、日两种不同的婚姻制度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

4.在一首歌谣中,通过歌意与形象的相互比唱、互为映衬来表达歌者的思想。对“意”与“象”的句数、排列和次序的先后,在运用时都十分灵活。如“一枝竹子拗就断,十枝竹子拗唔①弯;总要工农快团结,行到共产唔会难”这首歌,是前两句为“象”,后二句为“意”的。有的歌,如“新打梭镖两面光,拿起梭镖上前方,拿起梭镖前方去,梭镖缴到盒子枪”,则是一、四句为“象”,二、三句为“意”的。再如“高山顶上一株葱,风雨吹来摇摇动;葱是老蒋风是民,雨打风吹葱上空固”这样一些歌,其所要宣扬的思想是在“意”与“象”的互为作用中来完成的。还有,诸如一句歌意,三句形象,或反之,以及在四句中既有形象,也有歌意的,等等。它们穿插比衬,富有变化,表现出闽西劳动人民反映生活的艺术才能。

()夸张手法在闽西革命歌谣中的运用。

为了渲染群众斗争力量的无比强大,或要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及其优越性,闽西革命歌谣出色地运用了我国民歌的夸张手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

新打梭镖长又长,唔怕你家势力强,

唔怕你家势力旺,石板捣到变湖洋。

一把锁子锁你喉,锁你狗头蹲门楼,

日里锁你来吃屎,夜里锁你守门楼。

这些歌,不仅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于封建统治阶级这个“庞然大物”的藐视,也突出地反映出群众对于自己斗争力量的无比自信:哪怕你地主阶级是“石板”一块,我们这些武装起来了的“种田佬”,也要将你砸得象湖洋田那样稀巴烂!也要用无产阶级专政的锁链来“锁你狗头蹲门楼”!这种艺术夸张的描写,不仅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而且语言刚健清新,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那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又如:

一排过了又一排⑥,互助生产好哩涯⑦,

服侍禾苗加割谷,斧头难砍锯难裁!

歌的前三句,朴素地流露出农民对互助生产的喜悦心情,属于一般的铺陈其事,而最后一句的描写却是奇峰突起,不仅形象地突出了互助生产的优越性,并且强烈地反映了解放初期农民对互助维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厚感情。

这些歌谣的艺术夸张所以能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正是它们的作者深入观察、体验生活的结果;离开生活的基础去作浮夸的描写,既无法体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也无法使丰富的想象与深刻的思想相一致,更无法使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达到巧妙的结合。主观臆造与艺术夸张是无缘的。新民歌的夸张应从民间歌谣里吸取营养。

()闽西革命歌谣的含蓄。

含蓄,在民歌创作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有不少的闽西革命歌谣写得委婉曲折、寓意深刻,不失为“含蓄蕴藉”的至品。如:

笊篱@专打滚饭汤,钝刀能砍硬柴梆,

青松喜斗腊月雪,猎手敢射虎和狼。

日头落山心莫慌,夜里无日有月光,

月光落哩有星子,星子落哩天大光。.

这两首歌的形象都非常饱满,也写得十分含蓄,使人读后引起的联想很多。前首虽无对反动派斗争的振臂疾呼,但群众那种专斗恶势力的决心和英雄气概却在含蓄中更显得深沉有力,后首歌更是“含蓄无垠”,作者藉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巧妙地寄托了革命者的情怀,曲折地将群众那种坚信光明必将取代黑暗、革命力量一定能战胜反动势力的思想信念深刻地反映了出来。志隐意深,富有诗味,很值得我们借鉴。

()闽西革命歌谣的艺术概括。

脍炙人口的歌谣,要有生动的形象和语言,也要有高超的艺术概括。在反映生活上,不少闽西革命歌谣都有一定的深度,具有言简意贱的特点,显示出民间歌手们令人叹服的.艺术概括能力。试举一首歌例谈谈:

冬季里来想探娘,过年时节路茫茫,

家中大人不开口,夜里丈夫无商量!

老鸦尾头寄信转,叮嘱嫂嫂服侍娘:

“早晨一盆洗脸水,夜晡一盆洗澡汤。”

五尺带子挂上梁,空肠空肚见阎王。

这首歌的艺术概括是十分出色的。

革命前,闽西地区由于封建割据,军阀互相伐挞,土匪杀人越货,整个闽西社会处于“兵即匪来匪即兵”的动乱状态。歌谣仅用“过年时节路茫茫”一句,就点出了歌谣产生的时代背景,三、四两句,则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风行闽西的“等郎妹”的婚姻制度@,反映出歌者从小在夫家所受到的歧视和冷遇:公婆因袭旧礼,待媳冷若冰霜;丈夫既是“怨倡”,自然无话“商量”!最后六句,字字血泪,临终嘱言,委婉悲切,更是渲染了典型环境的悲剧气氛,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大大地增强了歌的感人力量。一首歌,十句七十个字,竟包括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反映生活又具有这样的深度,真是难得之作!所以,高尔基说:“最深刻、 最鲜明、在艺术上达到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民谣、劳动人民底口头创作所创造的。”世界文学大师对民间歌谣的赞许,是.何等的中肯。

()闽西革命歌谣的语言特色。

语官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出色的民间歌谣,常常在语言上凝聚着群众的智慧,只有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就造成一个形象,将其所要表现的生活准确、生动、深刻地反映出来。闽西革命歌谣的那些“无名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显示出这样一些特色:

1.刚健、粗犷,挟带着时代的雷电。例如“打起红旗呼呼响,工农红军有力量,共产万年走天下,反动总是不久长”这首歌,节奏强烈,语言铿锵,其力感宛如滚滚风雷,使人听了精神振奋。

2.精炼、准确,富有强烈的表现力。象“白军头子穷光光,全靠打仗抢一场,兵即匪来匪即兵,奸淫掳掠似虎狼”这首歌,结构谨严,用字精炼,语言简洁犀利,并且十分准确,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为害地方、涂炭百姓的罪行。

3.生动、活泼,既富生活气息,也富诙谐乐观情绪。

:

游击队员多逍遥,身居山寨斗志高,

日里梦中见周瑜,暗晡①下山打敌堡。

白匪进山来“围剿”,盲曾@见人就放泡,

钜四在西山寻踪迹,俚在东山打牙 @

语言绘色形声,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们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当年游击队的艰苦斗争生活,也巧妙地烘托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情绪,使人听了仿佛身历其境,如见其人。这不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么!

4.幽默、风趣,富有辛辣讽刺的意味。如当年在闽西苏区流传的一首叫《中华民国“新世界”》的山歌,语言锋芒.毕露,刺敌入骨三分:

中华民国“新世界”,笠麻圆拿来翻转戴,

地痞流氓当官长,婊子拿来做太太。

四句“刁跳话”,语言犀利,看来似为玩笑,实则“嗤戏形貌,内怨为伟也”@。象这样揭露反动政权腐朽本质的严肃主题,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不仅十分完善,而且揭示深刻,真是妙处横生!

5.朴素、清新,散发着家乡泥土的气息。

从许多闽西革命歌谣里,使人明显地看出,它们的作者在吸收和运用当地群众的俗言俚语上所下的功力。这些语言大都是闽西群众生活中的日常用语,极富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传易诵,唱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加强了歌的宣传效果,也促进了它们在民间的流传。

闽西革命歌谣,在思想艺术及其表现手法上的特色不少,造诣也很深。本文只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对它作了一点疏浅的探讨,远非系统的论述。但谨就以上所谈的这些,我觉得就有不少值得学习的长处;但愿我们时代的诗人去接近和学习民间歌谣的丰富语言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为“四化”建设的新胜利,更嘹亮地吹响手中的“号角”!

 

①“花机关”,一种枪简外壳有许多孔眼的手提冲锋枪,是当年比较先进

的武器之一。

②“单打一”,即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的旧式步枪。

③赤毛虾子,方言,指婴儿。

④唔,即不。

⑤这是一九四九华闽西长汀县刚解放时群众爱唱的一首山歌。它形容蒋介

石政权宛如- -株小葱,被革命狂飙连根拔起吹上天空。

⑥形容互助生产力量大,收起稻子来一排接一排地割过去,进度极快。

⑦催,即我。

⑧此句形容稻秆粗壮得连斧头都砍不倒,用锯子也锯不下来。

⑨笊篱,一种捞饭用的竹器。

10“等郎妹”是--种父母指腹为婚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规定生女的对

方,必须许配给对方的男孩,哪怕是等到七八胎才生男的,女方也必须一直

等下去,在历史上造成了许多悲剧。因此在旧社会闽西农村妇女中,

流传着

“十八小姑三岁郎,日日夜夜抱上床,不是看你爷娘面,一脚踢你见阎王”和

“等郎妹,真苦凄,等到郎大妹老哩,等到花开花又谢,等到团圆月落哩”的歌

谣,表现出广大闽西妇女对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

11暗晡,即晚上。

12盲曾,未曾的意思。

13化,闽西客话称他为作。

14打牙哨,仰吹[口哨。

15笠麻,即斗笠。

16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后记

 

在纪念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召开五十周年的日子里,《闽西革命歌谣》和读者们见面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关怀革命老根据地的同时,也很重视闽西革命历史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早在一九五一年,福建文工团就组成“民间文艺小组”到闽西采风,对民间歌谣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工作,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闽西老区革命歌谣》、《闽西解放山歌》和《闽西歌谣》等歌谣集。龙岩地区的宣传文化部门对歌谣的搜集和出版工作做了积极的支持和协助。十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闽西歌谣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遭受严重摧残,队伍被打散,资料被烧毁,连已出版的读物也散失殆尽。“四人帮” 粉碎之后,这项工作才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近两年来,在中共龙岩地委纪念“两个五十周年”领导小组的组织下,上杭、 长汀、永定、连城、龙岩、武平和漳平等县的文化部门以及古田、才溪等革命纪念馆对革命历史民歌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分别编印成集,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四月,龙岩地区文化局又组织了专门班子,从已出版和搜集到的将近二千首歌谣中,选出三百八十余首,编成现在这本《闽西革命歌谣》集。在这本书的编选过程中,得到福建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同志的热情支持帮助。

这本集子里的歌谣,基本. 上保持了它们的原貌。对那些费解和个别必须修改的地方,在不损害原貌的原则下,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加工。内容大体上按历史顺序分类编排。

张惟同志主持本书编辑工作,由何志溪和钟震东同志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陈炜萍同志是解放初期几本闽西歌谣集子的编选、整理者,这次指导并参加了编辑工作。此外,江斌、刘培基、苏剑、林萍、石进福、胡大新、杨水生和兰如银等同志,对本书的编辑工作也给予了积极的协助。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较为匆促,编选工作难免有不妥之处,祈待读者指正。

编者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福建省龙岩地区文化局编《闽西革命歌谣》1980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张鼎丞著《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1982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钟梅音著《三民文库·春天是你们的》1978年6月台北三民书局三版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