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江西师范大学徐建玲硕士学位论文《深度翻译视角下江西客家传统民居翻译实践报告一一以<龙南围屋大观>部分章节英译为例》(指导教师李玉英)摘要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为背景,以深度翻译为指导,利用深度翻译策略及方法,节选英译《龙南围屋大观》五个章节,重点介绍江西龙南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五个客家围屋,进行翻译实践和研究,弘扬、传播中华文化。
建筑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的缩影,龙南围屋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民居也不例外。传统建筑并非纯粹的建筑学产物,它蕴含着诸如传统民俗,风土人情,风水理论等丰富的传统文化。《龙南围屋大观》详细描写了龙南当地保存较为完好,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围屋,从建筑特征到民间传说,当地民俗到历史事迹,乃至客家特色菜品,书中内容丰富,不一而足,文字背后蕴含着大量文化信息。根据原文的功能和特征,属于呼唤型文本。
深度翻译源于深度描写,由哈佛大学非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学者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首先提出。深度翻译自引入国内翻译研究界后,大多情况下被视为一种翻译策略和研究方法。深度翻译主旨在于通过译者的注释或者伴随性的注解,丰富目标文本文化内容,形成一个深度化的语言环境,具体表现形式为各类注释,根据注释距离文本远近的特性,划分为文本型、紧密型和疏离型三种,目的在于保留源语文化特征,致敬、发扬源语文化。
深度翻译以采用大量注释性语言为手段,置读者于丰富的文化和语境之中,给译入语读者制造机会,使其充分了解、体会、尊重源语文化,达到宣传源语文化的效果,这恰巧符合译者翻译动机。据笔者实践和研究发现,合理使用深度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将源语文本的隐性文化信息显化,丰富了译文的文化气息,增添了翻译成果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
同时,笔者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研究重心在于深度翻译在文学翻译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上,而鲜少将目光置于含有大量文化因素的呼唤文本,尽管赫曼斯曾证实深度翻译也适用于此类文本之中。因此,本文将之应用于呼唤文本翻译实践,以期对深度翻译的应用范围进行补充,为其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