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宜芊硕士学位论文《传统生土营建经验与土质特性的关联性研究》(指导教师穆钧、李建广)摘要
生土营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包含的营建智慧也是值得传承的。在当代,生土建造因其取材便利、造价低廉及施工简单,目前仍是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量运用的建造技术。同时随着当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和生态环保,绿色节能的生土营建方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国内外已有大量现代生土建筑落地建成。对我国传统生土营建的科学认识对于发展当代的绿色生土建筑是十分有帮助的。特别是现代生土建筑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前提下,挖掘我国传统智慧的现代性显得尤为重要的。特别是在现代生土建筑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下,挖掘我国传统智慧的也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价值。
当生土建筑形式变化、功能多维发展、营建工艺不断提升的同时,始终不变的是建筑材料——生土。因此,始终不变的生土是怎样适应不断进步的营建技术的关联性研究,就成为传统生土营建研究的一个基础性课题。本研究从技术与材料二者的关联性来重新审视传统生土营建,不同于单一角度的研究,将关联性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揭示传统生土营建经验与生土材料特性的相因相成关系:即生土营建经验依赖特定的土质特性而存在,土质特性的差异促进生土营建的进步,营建要求的提高要求土质特性的改良。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生土营建经验与生土材料的关系,推进对我国传统生土营建的研究,进而可以帮助保护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可以为传统生土营建经验的现代改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生土营建经验文献的综合、典型营建案例的调研,以及与既有土壤科学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得出我国传统生土营建经验与土质特性的关联性。首先综述了传统生土营建的发展与现状,宏观上总结生土营建发展的技术逻辑。
其次梳理土壤科学中与生土营建相关的原理、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分为三条线索展开:以夯实土壤来处理生土材料的的夯土和土墼建筑的营建经验与土质特新的关联性研究;以拌合草泥来处理生土材料的的土坯、垛泥、木骨泥墙建筑的营建经验与土质特新的关联性研究;以挖造自然土体来建造的生土窑洞建筑的营建经验与土质特新的关联性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传统生土营建经验发自民间,出于生存需要而建造,有其自觉性和合理性,体现与土质特性的关联上,表行为生土营建由被动适应土性到能动改造土性。同时传统生土营建经验并非成熟的技术体系,也尤其局限性和非理性,例如生土营建并非传统营建体系,但作为其他材料的替代品也会用于建造,这样的生土营建只是借鉴了其他地区,并不会在营建中寻求与当地土质特性的最佳结合方式;民间营建也不具备足够的工具理性,营建活动只要满足当下的需求即可,并不会追求最优化的营建工艺,同时当地民俗文化、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到建造的形式,因此生土营建难以找到与土质特性的最佳契合点,二者并不会具备稳定的关联性。
虽然传统生土营建经验与土质特性的关联性包含理性与非理性两方面,但恰恰是值得现代科学学习和反思之处,这也是本文意义和应用前景的所在。一方面,关联性的理性部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材料与技术的相互促进关系,找到生土营建技术与生土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关联性的非理性部分揭示出传统生土营建的不合理处,为改良提供依据,也可以帮助我们辩证认识传统生土营建经验,既不会一味地接受,也不会一味地否定。
(本站收藏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