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客家人的分布与源流

kjtadmin 03-19 发现客家 暂无评论

商洛客家人的分布与源流

节选自付新军博士论文《陕南商洛客家方言岛研究》第2

 QQ截图20200319162450.jpg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地形复杂,境内山川阻隔,江河横流,“八山一水一分田”简练而真实地概况了商洛山川相间、绵延婉转的地理面貌。明清两朝一批又一批来自南北方的移民,不断地开发着这个曾经荒宪人烟的秦巴大山。客家人大规模的迁来始于清朝乾隆三十年前后,先前清廷连续实施了《垦荒令》和《迁海令》,尤其是后者,使大批沿海的闽、粤移民迁入商州,并依次进入商南,镇安,山阳的低山、丘陵。现今商洛的深山之中散落着一些客家村落,形成了一个个客家方言岛,这正是那句“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真实写照。由于处于秦岭深处的大山之中,交通多不便利,典型的如罗湾村,要翻几个山头才能进去。就目前的资料和走访结果来看,商洛客家人分布比较散落,他们多是聚族而居,主要分布于商州、柞水、洛南、镇安、丹凤几县区,而尤以商州最为集中,客家话保留的也相对最好,可谓是商洛客家人的大本营。而丹凤县则是另一个极端,这里也分布有较多的客家移民,可惜几乎完全不讲客家话了。其他县区则处于两者之间,较好地保留着客家话,只是为数不多。正是由于商洛的客家村落数量有限,因此这里的客家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同一个县区的客家人几乎都成了亲戚,原因是客家人对婚姻有讲究,原则上客家人只能与客家人通婚,所以彼此都比较熟悉。还有一点,商洛的客家人多是从广东迁移而来,又多在湖南浏阳停留过,为了让后世子孙可以分明辈数和序列尊卑,几乎各姓的客家人都保留有家谱,这些谱牒资料对我们了解他们迁移繁衍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商洛客家人的分布和源流情况,根据相关资料做详细介绍,所涉及的都是现今仍然保留客家话的客家村落。

2.1商州黑龙口镇罗湾村

罗湾村旧称罗家湾,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西部,距离镇政府驻地约8公里,州城商州区40余公里。全村处在秦岭南坡深山的一条狭长的大山沟之中,两面高山脊立,大水盆河自西向东从村前穿过。全村人口总计有65308人,其中63户都是罗姓客家人。二百多年来,他们依然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风俗习惯:崇敬祖先,尊老敬贤,崇文重教,勤劳刚毅,和睦相处。罗氏祠堂至今保留完好,其堂号是“豫章堂”。村内大人小孩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当地人称为“广东话”。村内人互相交流都用客家话,和外人交流则用本地话(商州话)。

罗太金现今藏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撰写经嘉庆七年(1802)重修的《罗氏族谱》。该谱已经残缺,根据族谱所记载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罗湾罗氏族人迁移繁衍的历史。其谱有云:‘‘大清一统天下,原籍祖居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五华)横坡约彭坑里老祖居住,移来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东乡上四都千坦瑕长埠岭居住,生长人氏先年,移来陕西省西安府直隶商州西乡泥略川附郭里五甲而大水盆。本祭当坊无量寿佛,泰山福主祠分立业吉龙吉宅居住。”又罗氏开基始祖罗尚华公墓碑上也有如下记载:“旺长子生于癸丑年(1733)七月,广东长乐(五华)人氏,迁至陕西商州西乡秦陵铺,三月初八申时葬于屋后青龙山。”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罗氏一族客家人是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从今广东五华迁移至此的,途中曾在湖南浏阳短暂停留过。从一世祖罗尚华开基到现在,罗姓客家人己经在此传衍十辈,其排行字是:贤帝江山泰,圣朝品爵荣,忠孝承先志,书礼定乾坤。

2.2商州黑龙口镇刘村

刘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部的深山之中,距离镇政府驻地约有12公里的路程。全村有刘姓客家人100来人,目前只有七八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可以说客家话。其族人现在还收藏着一本由十四世孙刘登传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岁二十三日续修的《刘氏宗谱》,谱中有云:“我刘姓古代祖先原籍系我祖国广东省平远县人,在平远县居住数百年之久,共有九世代之祖先也。各处移居,不明其妙,其余支族象星散居,难以纪念。在平远县有第九代祖先刘昇能迁移陕西省商县西北乡韩峪川,以刘昇能为开基业之祖先也。”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刘氏一族系由广东平远县而来,但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只知道刘姓客家人到现今已经传衍至第十一代。根据柞水蓝家湾蓝姓客家人于乾隆三十年(1765)迁移而来到现今已经传衍至第十代的事实可知,刘姓客家人迁至韩峪川的时间可能比乾隆三十年稍早一些。

2.3商州黑龙口镇铁炉子村

铁炉子村,当地人多称为“广东吴”村,因为吴姓的广东人而得名。铁炉子村位于黑龙口镇政府驻地西北约有4公里的地方,一条米宽的水泥路从村前通过,客民的房屋都依路而建,屋前是耕地,屋后是高山。全村吴姓客家人有74户,260余人,有一些吴氏居民已迁往外地。现在村内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还会讲客家话,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中有些也会讲客家话,但年轻人则都不会讲。根据吴崇锁老人家中藏有的《吴氏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吴姓客家人雜转迁徙的历史,其家谱记载:“我世祖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西关外黄沙堡,绳绳继继久有余代矣。厥后传至我始祖锯公。国朝康熙初年迁至湖南省岳州府浏阳县居住数十年。至我曾祖万清公、万顺公、万从公兄弟三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迁至陕西省西安府商州西乡铁炉保宽坪附郭里八甲附籍开创始。”从一世祖算起,至今已经传衍八代,吴姓排行字为:信福德光崇,祖顺世业龙。

2.4商州三盆河镇坪村

闫坪村,旧称陈家湾、闫家湾,位于商洛市商州区三盆河镇政府驻地北部约2公里处,距离312省道10公里,处于商州西南部,距离州城40多公里。村民居住在大山之中,地理条件较差,百姓生活较苦,是一个贫困村。村中除了20户左右的闻、宁两姓本地人之外,其他都是陈姓客家人,共有93户,380余人。村名之所以称为坪是因为闫姓人先来到这里定居的,陈姓客家人虽然来的晚,可是由于人数居多,故而当地人又称闻坪为陈家湾。闺坪的客家话至今保存较好,除了十岁以下的小孩以外,其他人都能讲流利的客家话,平时的交流全都讲客家话。陈世忠老人手里藏有一本手抄本《陈氏家谱》,其谱载曰:“(陈姓始祖)原籍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五华)清化都横皮约八甲都甲,居屋地名:‘林大分旗’,岭下祖居一处壬山丙向二据寨,场名唤:‘小都场兴寨’。”其先祖始于河南颍川,后迁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宋仁宗时,其中一支迁到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五华),乾隆年间迁湖南浏阳千丘坡,乾隆十八年(1751)迁至陕西商州三盆河陈家湾(今闫坪村)。陈氏客家人的堂号是“颍川堂”。从最先来到闫坪的开基始祖克茂公算起,陈姓客家人至今已传至第13代。

2.5商州三盆河镇大水盆村

大水盆村处在罗湾和闫坪之间,这里居住的是钟姓客家人。钟姓客家人人数较少,原来也只不过十几户,现今只有六七户钟姓客家人。中老年人都可以讲客家话,青年一代则基本上都不会讲。钟元浩老人家中藏有手写本《钟氏家谱》,此家谱已残缺不全,前面有多页缺失,现在只能从其中看到这样的记载:“今据大清一统天下,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蕉岭)顺岭下,移居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东乡上四都白沙市蒋添祖居,生先人氏,先年移来陕西省承宣布政使司所属西安府直隶商州西乡泥峪川泥古坪大水盆祀祭。”由此,可知钟姓客家人原籍是广东嘉应州镇平县(蕉岭,曾移居湖南省浏阳县。另据钟元浩老人告知,其家谱曾明确记载钟姓客家人和罗湾的罗姓客家人是姻亲关系,钟氏先祖迁徙至此的时间比罗湾的罗姓客家人晚一年,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达商州。他们的开基始祖是十七世轩淮公,至今已传至第十代。

2.6商州杨斜镇川明村

川明村一组,即以前的寺沟口,位于杨斜镇政府驻地东面约1公里处,紧挨321省道和西安到商州的高速公路,距离商州城约有35公里。这里共有黄姓客家人32户,100余人,其房屋都建在半山腰上。村内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能讲流利的客家话,本族人的日常交流也都用客家话,20岁往下的年轻人则基本都不讲客家话,但有些人尚可以听懂。川明村黄姓客家人的家谱今已不存,据村人介绍,他们的先祖黄勤祥是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从广东惠州府龙川县迁到商县黑山,稍后定居在杨斜镇川明村寺沟口的。初到时为兄弟两人,一人成家,共三口人,牵一头水牛至此,土地也是当时从当地人手中买来的。现在村内尚有一块于清光绪六十四年立的墓碑,墓碑上有的字已经不好辨认,但其开头的文字清楚地记载了黄姓客家人的迁徙过程,兹摘录主要部分如下:“原籍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复迁湖南平江县,于乾隆二十九年迁于陕西口道隶商州杨家斜寺沟口居住……。”由此可知,黄姓客家人的迁徙过程是由广东惠州府龙川先迁至湖南平江,后再迀至陕西商州的。历经二百多年的时间,黄姓客家人已经在此繁衍生活了十代人。川明的自然环镜不太好,人均耕地只有3分,勉强够吃饱饭,谈不上发展,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也有一部分通过上学,当兵离幵了川明。

2.7商州杨斜镇平安村

平安村处在杨斜镇政府驻地西南约8公里处的深山之中。全村有8个队,约有140户村民,其中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三队、四队,共有曾姓、杨姓、方姓和秋姓四个姓氏的客家人。具体情况如下:曾姓共有18户,三队9户,四队3户,六队2户,七队3户,八队1户;杨姓共有12户,全都在四队;方姓4户,秋姓2户皆在八队。只有曾姓60岁以上的客家人还会讲客家话,其他客家人一般都不讲客家话,其中平安村的杨姓客家人是从邻近的砚池河镇的西联村迁来的,尚有两人能说客家话。除了杨姓客家人以外,其他三姓客家人的家谱今都已不存。据曾还乐和曾庆录两位老人叙述,他们的祖先是从广东迁来的,但具体哪个县已不得而知,其堂号为“鲁国堂”,至今已传至第七代。

2.8商州砚池河镇西联村

砚池河镇地处商州区西南60余公里,同山阳、柞水两县接壤,与杨斜、麻池河、黑山三乡镇邮:邻,全乡辖8个行政村。西联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部约12公里处的深山之中。现在的西联村实际上是由原来属牛槽乡的西联、西桥两个村合并而成的,西联有杨、李两个姓氏的客家人,杨姓客家人集中在西联九组,也即原来的西桥村,而西桥又被当地人称为“杨屋场”。全村杨姓客家人约60有户,200余人,大人小孩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在和外人交流时则用本地话或普通话。还有一些杨姓客家人外迁到了杨斜镇的平安村居住,那里的杨姓客家人则基本都不会说客家话。据《杨氏家谱》可知:杨姓客家人祖居广东嘉庆州平远县,清康熙年间迁商。先居住在今商州区张村镇棉园子村,后迁到商州区麻池河乡赤水峪村,再迁到西桥村(即今西联村)。从一世祖算起,今已传至第十一代,其堂号是“弘农堂”。西联村李姓客家人居住的村子实际上就是过去的西联村,有60户左右,250余人。李姓客家人只有老年人还会讲客家话,4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都不会讲。据《李氏家谱》可知:先祖李廷芝,原籍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今西安),进士,宋朝时为右丞相。因谏君于理宗年间(1225)被贬至广东惠州府长乐县。其后十六世根远,于康熙甲寅(1674)迁湖南浏阳居住。十八世仝子于乾隆十八年(1753)复迁陕西商州杨斜保西牛槽沙沟口居住,开始了新的创业。从迁陕一世祖算起,至今已传至第十代,堂号是“独龙堂”。

2.9商州北宽坪镇广东坪

广东坪地处商州市东偏北20公里。广东坪村的居民以客家人为主,这些客家人分属赖、颜、习、罗、叶姓,共有89户,326人。其中,赖、颜两姓为大姓,但是现今村中能讲客家话的只有六七个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他人则都已经不会讲客家话。赖姓和颜姓客家人尚藏有各自的家谱,其他几姓的家谱今都不存。

现今赖步正手中藏有千八郎公十四世元孙赖华春于道光十九年(1839)所重修的宣纸手写本《赖氏族谱》,书中记载了赖姓客家人迁徙流变的过程。谱中有朝美公四十九世孙赖俊贤于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岁所写的“陕西修谱序引五”,其文有云:“今稽朝美公分派居汀州府永定县汤湖生一子明佐公,明佐公生三子,三子显吉公生二子长千八郎与母因见广东梅州山水清秀,遂卜居之。迨后又徙于平远县东石而居之焉,后至廷辅公生子念七郎,又迁于程邑大林乡罗田上居住,遂为我一脉之始祖也。”至六十世赖良秀,生二子,长子赖孔礼,次子赖孔仪,迁居在湖南省浏阳县,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赖孔礼携妻和长子赖凤传,偕同父母以及颜姓舅氏,举家迁居陕西洛南县小渠保杨家街。此段历史在《赖氏族谱》中是这样记载的:“公(六十一世孔礼公)字登华,乾隆三十五年由浏阳县迁于陕西商州洛南小渠保杨家河广东坪居住,时携一子凤传偕颜姓舅氏迁,与舅氏共院而居租种。其他公与妣开草幵荒艰苦备尝,卖木炭以营生,拾橡栗以为食,度日之难,人所未历。嗣渐积余赀,四十五年置买板子沟地一所,传之子孙,嘉庆二十一年始尽迁居之。”

颜家全于2004年主修的《颜氏支谱》中有关于颜氏一族客家人迁徙情况的记载:“复圣颜子六十代孙希之之子颜仕,任广东潮州府程乡县承务部,卜居平原县小柘乡韩坑社,子孙繁衍,以耕读世其家,厥后又由平远徙长乐及湖南浏阳者,虽粤楚异地而祭奠常通,故粤楚俱以颜晓为初迁祖。复圣颜子七十二代孙,师古公三十六代孙,晓公二十三代孙象喜公。自康熙己巳年(1689)由广东省平远县徙居湖南浏阳县东乡老鸦段和上福段置产立业,子孙繁衍,厥后又由浏阳徙陕西,江西者,虽分居异地,祭祖常通,故楚浏秦吴俱以象喜公为初迁祖。复圣颜子七十五代孙,象喜公第三孙俊英公率子怀瑾、怀瑜、怀環、怀综俱于乾隆庚寅年(1770)徙居陕西洛南县小曲保杨家街(今商洛市商州区北宽坪镇广东坪村)置产立业、生生息息。至今(2004)已传至复圣公八十四世孙‘克’字辈了。我广东评颜氏尊怀環公为初迁祖。”“还有象喜公长孙俊达公亦于乾隆丁酉年(率子怀正、怀敬、怀连、怀瓛徙居陕西商州府洛南县杨家街(今商州广东坪村)后又徙居商洛市柞水县马台乡颜家庄村,西北沟村和中坪村至今。”至今颜氏一族客家人在广东坪定居已经有241年,传衍至第十代。

2.10作水红岩寺镇蓝家湾

蓝家湾位于柞水东部秦岭南坡黄花山的山谷中,距离县城88公里,距离红岩寺镇政府仅有500米,这是一个壮族自然村。蓝姓客家人总共有55户,200人左右,其中蓝家湾属红岩寺村一组,村中全都是蓝姓客家人,共有43户,154人;红岩寺村六组宋家沟还有5户客家人,三组、四组有7户客家人;双沟村也有20户蓝姓客家人。此村的蓝姓客家人都是因躲避拉兵拍款从蓝家湾迁出去的。蓝姓一族家谱在文革时期被毁,今已不存。蓝年楼根据蓝氏家族的有关文史资料和蓝印楼、蓝发楼、蓝栋喜等人口述写成《秦岭深处壮乡》一文,据此文可知:现住在蓝家湾的蓝姓壮民的祖先——老阿婆邱氏,祖籍是广东省平远县,因老家多战事,天无宁日,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邱氏为避兵灾,携四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背井离乡,一路乞讨,历经磨难,最终选定蓝家湾这块风水宝地,落地生根,建家立业。邱氏阿婆的后代至今已有:元、茂、旺、盛、长、琼、楼、栋、玉、相十代传人。《壮族百科辞典》中亦有类似记载:“相传祖籍广州府嘉应州平远县东乡韩坑。乾隆三十年(1765),邱氏夫人带领三个儿子,经过长途践涉来到此地。不久死去一个儿子,唯蓝元进、蓝元旺二子在此垦荒,成家立业。”现今的蓝家湾村中,蓝姓客家人之间的内部交流说的仍然是“广东话”,跟外人交流,则是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老辈人都会讲流利的客家话,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都还可以听懂客家话,但会讲的已经不多。

2.11柞水瓦房口镇西北沟、颜家庄

西北沟今属柞水瓦房口镇管辖,位于柞水县城东南80余公里,镇政府驻地正东21公里处,其东面是蓝家湾所在的红岩寺镇,距离约为15公里,一条绵延婉转的山间水泥路将两地相连。地处深山之中的西北沟,四周都是高山峻岭。清乾隆年间由广东经湖南浏阳迁移而来的一支颜姓客家人至今还生活在这里。西北沟有颜姓客家人63户,300余人,现今西北沟尚保留着部分家谱资料,但已不全。据广东评新修的《颜氏支谱》和当地客家人的口述可知,这支颜姓客家人与商州广东坪的颜姓客家人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其中象喜公(今楚浏秦吴共同的初迁祖)第三孙俊英公率其子怀瑾、怀瑜、怀環、怀综于乾隆庚寅年(1770)徙居今商州广东坪,今广东坪颜氏客家人尊怀環公为初迁祖。而西北沟的颜姓客家人则是由象喜公长孙俊达公于乾隆丁酉年(1777)率子怀正、怀敬、怀连、怀瓛徙居广东坪,后又徙居今西北沟的。今西北沟颜氏客家人尊怀正公为初始祖,其村内还有怀正公的墓碑。在今西北沟保留的家谱中,有一本名叫《浏阳东乡象喜公派下齿录》,其中的七十五派下有如下记载:“俊达长子怀正,字而十,生殁缺,葬陕西,配刘氏,子四宗荣、享、富、贵”,其下有后人补云:“生于乾隆两辰年五月十五申时,殁于嘉庆丁卯年六月廿九未时”。这也说明怀正公确是于乾隆年间迁移至陕西的。至今西北沟的颜姓客家人已经在此传衍至第十代“克”字辈。其排行字是:崇怀宗邦,其泽允昌,家学克复,道德昭扬,肇庆宏作,应毓国良,惟思一本,继起有常。

颜家庄在西北沟南面约5公里处,这里的颜氏客家人也是怀正公的后代,他们是在第四代“其”字辈时由西北沟迁出的。颜家庄今有客家人53户,约200人。与西北沟不同,这里的客家人基本都不会讲客家话,全村只有一个已经83岁的老人还会讲客家话,其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尚有能够听懂客家话的。

2.12柞水杏评镇肖台

肖台,旧称赖家湾,位于柞水县东南部,距离县城54公里,杏坪镇7公里,紧靠着307省道,交通便利。全村位于一条大川之中,前后都是高山。肖台的赖姓客家人主要集中在三组和四组的赖家湾,现在赖姓客家人共有102户,350多人。村中老中青三代都能够说客家话,不过客家话只限于赖姓客家人之间的内部交流,见到外人则是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嘴软”。由赖和德负责重修的《赖氏祖谱》所载的《赖氏族谱河源天用公分谱》云:“自始祖叔颖公下排至天用公共有八十九世。天用公定居于广东河源,为我河源开基始祖。自天用公下排至龙生公共有十二世,龙生公定居于陕西旬阳县(属安康市。龙生公生荣茂、荣芳、荣兰三个儿子。荣兰公生五子,开舜、开荣在旬阳县居住,开华、开富、开贵三兄弟随母李氏迁居柞水县肖台赖家湾。从荣兰公生长子开舜时日算起,至今有261年,繁衍子孙十代。”又“天用公于明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由江西赣州府宁都徙居广东河源永顺都蔡庄约(今之涧头)广东现。”“荣兰公为第十三世孙。荣兰公之继妣李氏孺人(李凤英),后裔尊称为‘李氏婆太’……李氏婆太于乾隆年间,大约是公元1774年,时年55岁上下,携开华、开富、开贵三兄弟告别家人,告别众多父老乡亲,壮怀理想和信念,从旬阳东里惠家沟(今旬阳县公馆乡寨子沟村)出发……来到镇邑县东乡六甲金井河桑园沟口(今柞水县肖台赖家湾。”由此可知,赖氏一族客家人,最早定居于江西赣州府宁都,其开基始祖天用公始由江西迁移至广东河源,至十二世龙生公又由广东徙居陕西安康旬阳县,其孙开华、开富、开贵随母亲李氏凤英于乾隆年间(约1774年)又辗转来到今柞水县肖台村。今肖台赖氏一族已经历经230多年,传衍至第九代,其堂号为“颍川堂”。排行字是:宏明腾和盛,光祥德裕兴,延远嘉声振,桂秀有芳生。财季勤慧泉,富昌康乐绵,儒仕英良豪,春中近牡万。

2.13镇安灵龙镇安乐村

安乐村旧称“雁落川”,又称“安乐川”,位于镇安县灵龙镇北部的秦岭深山之中,距县城镇安县80余公里,距镇政府驻地约12公里。全村唯一的一条水泥路围绕着“阴坡山”形成一个如操场般的圆环,约有13公里长。全村约130户,550余人,村民多是临路而居,散落在“阴坡山”四周,山南、山北的居民人数大致是四六分。二百多年来,安乐村的谢姓客民以其勤劳刚毅,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仍保留着客家人的风俗习惯。村内谢姓客家人还较好地保留着客家话,除了少数青年人以外,多数人都能说客家话。谢姓客家人非常重视伦理尊卑,“吾族惟恐年久代远,无从追本溯源,随有重修之愿,以恢复宗族之史”,举众人之力于公元一九九一年重修家谱。《谢氏宗谱》明确记载了谢姓客家人辗转迁移的历史:“……均得之后谢成茂暨子谢观受由闽抵粤,居嘉应州平远县差干乡,繁传十六代,因庭院生有宝树,所以号称‘东山堂’。斯文跑挤,仕宦炳赫,至志汪公携五子于乾隆十三年迁陕西省镇安县大坪区安乐川安居乐业,子孙繁衍。”又“(志汪公)少倜悅有大志,不屑屑于乡井,自娱壮游豫章,见其俗朴,其风淳固,于乾隆己未年娶室于宁州安乡,寄居大坑,生五子。越丁亥年饥馑连臻,人不聊生,父子定计迁陕以己丑年抵镇邑东乡楸林川,各事其事,共成厥家”。由此可知,谢氏一族原是广东嘉应州平远县人,其开基始祖志汪公曾短居江西,后因“饥馑连臻”,于乾隆十三年(1748)辗转迁移至今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灵龙镇安乐村从一世祖志汪公算起,到现在已经传衍至第十一代。其排行字是:新兴安登继,关中道远扬。诗宜崇代久,礼自训家长。存养修为本,时行富有藏。敬思勤善述,恭谨颂平康。

(节选时未核对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商洛客家人的分布与源流》

喜欢( ) 发布评论

分享到:

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庄初升)         广东省客家方言概况(摘编自《广东省志·方言志》)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