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船灯简介
资料图
船灯是以舞蹈和音乐相配合而进行表演的。船灯的制作,是以竹蔑或木条制成一个长约 3 米、宽约 1 米余的船形骨架,中间扎成一座四方立体如同画舫、内能站人扛船体的船舱架。然后将船体蒙上白布,画上水波纹图案,且布长需过船底,以遮盖船内人员脚掌。画舫舱架,也以白布或彩纸粘贴。前后开舱门,左右开小园窗。四周挂上小灯笼、小流苏、彩花、彩珠和人物纸塑等。船窗、舱门两侧都贴吉祥楹联。舱内和外四角装上彩灯点以蜡烛。有的还自船舱顶至船尾顶,加搭建一彩布平顶船篷。篷边也饰以彩带、流苏、小灯笼之类。整个船体十分精致美观。
表演时,一年轻力壮的男子,藏在船舱内靠安装的挎带肩扛起船灯,承受整个船的重量,并不停地左右、前后摇摆,表演船在各种水情的江河中航行。船头船尾各一人。船头一人扮丑角叫“艄公”,船尾一人扮旦角叫“艄婆”。两人各持画桨摇船,有时“艄婆”不划桨而“打扇花”,边行,边唱,边舞。其唱词大都固定,有时也即兴而作,间有道白,内容诙谐可笑。舞蹈动作,有摇船、逆水行舟、拖船、上滩、下滩等。此外,还有乐队,配合船灯吹奏一些固定的民间小调,如《八板头》、《渔家乐》、《过江龙》、《尾子》等。有的乡镇随着船灯,还有扮成《西游记》、《白蛇传》、《水浒传》等的古装人物,边行进边表演一些简单剧情动作,有的表演一些如猪八戒、济公和尚、时迁偷鸡等丑角动作,和周围观众逗乐。到了表演地表演时,先演船灯然后演船灯小戏。有的在“打船灯”之后,还加演《打花鼓》。演奏的船灯小曲有百余个,其中有些与十番、静板相同。整个演出时间从打船灯到演小戏等可达两个多小时。上杭、武平等地的船灯才是双人船灯,长汀等地的却是单人船灯,船体较小,只由演员一人肩挂着行进表演如同北方的跑旱船。船灯表演主要在春节、元宵,偶尔也有端午、中秋、重阳节表演。
此外,有些地方的打船灯,被溶入到宗教活动中,如上杭县中都镇军联村的“烧法船”即为此类。
(辑自《闽西客家大典》,编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