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汀州府属八县客家日常用具之劳动用具
婴儿坐栏
犁
犁是稻田翻土用具。其分犁头、扶手、犁身三部分:犁头是入土翻土部分,用铁打成 A 字形固定在木头上;扶手是犁田的人抓手的木柄,用来控制左右深浅;犁身是木架,把犁头、扶手连接起来。犁架用木头做的(犁头是铁的)叫木犁,犁架用铁做的犁叫铁犁。
耙
耙是稻田平土用具。其分耙身、手柄两部分:耙身是用铁打成的,下面有一排 12 根梳子样的耙齿,每根耙齿上粗下尖,每齿间隔2寸,两边上有铁杆竖起,连接一条圆木棍手柄,铁梳前铁杆底下的两边有两条长1尺的弯铁钩,尾部有一个圆口是用挂牛轭用的。“12个小孩扛条梁,梁上起柱,柱上起梁”就是讲耙的。耙手只要拉住手柄控制深浅,转弯时提起耙摆正方向,经过横耙三次、直耙三次,稻田就耙平了。
辘 轴
辘轴是稻田耙的辅助工具。其作用是把耙好的田再打烂拖平,以备莳田(插秧)。辘轴用杉木做成,前后各用一块木板作人踏脚用,两侧用木条连接,木条中间有一个圆洞留作套住辘轴木芯筒。木芯筒是用木头凿成空心圆筒,留六根直条作刮板,筒两端轴芯套在四方框圆洞中。辘轴平地时人站在外框踏板上,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手持一把两齿钩作转弯时钩轴芯用,左手拴住牛绳,牛走动带动辘轴轴芯转动把田打平,有点像表演杂技的样子。
牛轭链
牛轭链是用犁、耙、辘轴耕作时套在牛身上的工具。套在牛颈后的 V 形木头叫牛轭.连接牛轭两端和型、耙、辘轴的是两条铁链。牛轭是从一棵树的分杈处锯下来加工而成的,它的弯度和长度要适合放置于牛颈后;V 形两端长六尺的铁链是固定的,另一端各有一个铁钩钩在犁、耙、辘轴上。耕作时牛轭 V形两端还要用牛绊索套在牛颏下,使牛轭不会在牛颈后滑掉。
木秧盆
木秧盆是传统的盛农家肥用具。它用木板做成脸盆样,盆底呈外凸形,盆框上端钻一个洞,穿一根绳索便于挑着。插秧时盆中装了肥料,因是杉木做的又是凸形底在稻田中很容易滑动,插秧者抓一束秧苗在木秧盆中沾上肥料再插入稻田中,插一步退一步,木秧盆也后移一步。
塞粪箕
寒粪箕是传统的竹制撮斗形的盛粪(通常是畜禽干粪)工具,在耘田寒粪时使用。它的制作方法跟做小粪箕一样,就是外口要小一点,使粪不会倒出来,塞粪箕根部安有五寸长的木柄作抓手。耘田时左手拿装了粪的塞粪箕,右手抓一把粪塞到每一丛禾苗根部。
钩 担
钩担是钩配上扁担,为挑粪箕等一类简便实用的用具。钩有树钩、铁钩、钢筋钩。树钩是利用杂木树杈做成,直的一端顶部凿个方形洞安上绳索,经济实用,挑东西不容易滑出来;铁钩是用铁打成钩,直的顶部打成洞圈安上绳索;钢筋钩用钢筋弯成铁钩状,优点是轻便,缺点是挑粪箕一类较易滑出。
络 索
络索是传统的挑袋装物时扁担的辅助用具。络用藤条编成,安上绳索就成络索。络底四方形,四方形四角各编一条一尺半的长条,顶端留有圆孔作穿绳索用。挑袋装物时只要将袋装入络中控制好绳索长短,扁拍挑起来十分方便。
冬瓜络是络索的一种简易络法,一条长绳索两头打结成双索,将双绳一端交叉放入袋装物,另一头打个扣结套上去,再将两端绳索拿起控制好长短就可挑着走了,优点是简单,缺点时休息放下时较易滑掉。
斗楻
斗楻是水稻脱粒的主要用具。它是用杉木板做成的长五尺、宽三尺、深三尺的长方形体。水稻脱粒时将斗楻直放,直的后面一端用禾围子(竹编的小谷管)围起来,前面一端打禾(此“禾”是指割下的稻子,下同)的人将稻穗举过头顶再向下打在斗楻木板上脱粒。斗楻下面用谷管热着,一方面可堆放稻穗,另一方面稻穗上掉下的谷粒不会掉到谷笪外去。斗楻打禾可一人打、两人打、三人打。斗楻搬动时用斗楻杠按对角线卡着,一个人扛着走。
禾梯子
禾梯子是用竹木做成的水稻脱粒用具。它用杉木做成曲尺角的框,放平后呈直角三角形,短直角边部分用木板镶住,长直角边用竹块隔二寸一块块镶住,打禾时外围及接地用谷管围垫禾梯子放在谷笪上,打禾的人站在禾梯子后面就可以打禾了。
禾梯子的特点是轻便,打禾工具可以一个人挑着走,缺点是谷粒洒出外面较多。
禾篮
禾篮是水稻收割时装禾的用具。其制作方法是用四根圆木棍,每根凿三个方洞,用一根木棍把两根圆木棍中间的洞连接成工字形,然后用四块小木板交叉把两个工字形框连成一个架子,用竹篾、短绳绑住。在有水的稻田收割时,割下的稻子放在禾篮上,就避免泡在水里。
禾围子
禾围子是斗惶打禾的配套用具,它是用竹篾编成长五尺宽三尺的小谷笪,宽的两边和中间各用一条长五尺一头对半破开的小竹套住小谷笪,,并将夹住的两块竹片用绳子绑住,用斗槔打稻谷时将露出三条小竹的一头放入斗惶里,打谷时用来挡住稻谷不会洒到外面去。
禾笪子
禾笪子是打禾的人打禾时挂围在胸前的用具。它的作用是打禾的人不会被稻子上的水搞得胸前又湿又脏。禾笪子用竹篾编成,约长二尺、宽一尺半,上端用布带安着挂在颈上,中间的绑在腰上,像系围裙一样。
谷筛
谷筛是打禾时清理稻谷的用具。打禾打下来的谷子还混杂有稻秆等一类的东西,经谷筛筛过就把稻草等杂物去掉,再用禾笪子扇风把瘪谷吹掉就得到了结实的谷子。谷筛是用竹片弯成直径三尺的圆框,再用三分大的篾片按一寸的空格装入圆框即成。
谷 箩
谷箩是装稻谷等的竹制用具,有圆大箩和方角箩之分。圆大箩用篾条编成,先编一个圆盘小一点作箩底,再在上面编个茶壶形开口圆圈,顶端稍小点编个箩口,装两箩稻谷重一百三十斤,传统说法一担谷。方角箩高度和圆大箩差不多,它用篾片编成方角底、圆箩口的盛具,装两方角箩谷重一百斤。
谷 笪
谷笪作晒干稻谷等用。它用毛竹篾片编成长一丈、宽八尺的长方形体,宽的两边钳入一块竹条。整条谷管呈糕饼花形,平时不用时卷成圆筒可竖立靠墙放着。除打禾、晒谷用外,还可在田头地角作搭山寮的“山寮顶”,上面盖上茅草,供农民田间作业时抵风雨和休息用。
风 车
风车是木制扬净用具。稻田收回的稻谷经风车扬去瘪谷等杂物,得到干净稻谷。谷砻砻出的米,经风车吹去谷壳,得到干净的大米。
风车由空心鼓形的风箱、风叶和四方体的漏斗、漏箱、尾部连成一个整体,高五尺左右。风叶用弯形的铁轴套上四扇木风叶片,用手摇铁轴鼓风,圆形的木风箱把风吹出去。四方体的上半部是上大下小的漏斗,主要用来装要扬净的稻谷等,利用一个开关来控制漏下量的多少。下面出风口有尾部相连,漏斗对准一个漏箱,把扬净的稻谷等漏到下面的谷箩中。
用风车车谷物等时先把谷子放入漏斗,右手摇动风叶鼓风,左手开动漏斗开关,谷子从漏斗漏下,鼓出的风把瘪谷杂物吹到尾部后面出去,结实的谷子掉入漏箱下来装到谷箩里面。
砻(谷砻)
砻由砻脚、砻身、砻槽、砻盘组成,配上砻钩推动砻增,利用上下砻牙摩擦去掉谷壳。
做砻的材料主要是竹、木、黄泥。的最底层是一个十字的木方块接地,用来承受整个砻的重量。砻的上半截是龙槽,下半截是用价篾编成圆形圈加填并夯实黄十的砻身,底层用薄木板做成圆形底放于十字形木方块上,选好一根杂木做砻芯固定在圆形圈中央。砻身顶面钉入杂木片做的砻牙。砻槽与砻身的竹篾圈大小相对,内用黄泥做成漏斗状,槽底用杂木片做的砻牙与下面的砻身砻牙相对应,砻槽的下面 1/3 处用杂木方木条中间凿圆洞套入砻芯。砻盘前头有个口作出米用。
砻钩是用质地坚硬杂木条做成曲尺形的弯曲柄.曲柄头上装铁钩,另一端长六尺的尾部镶入一个横檔作抓手,抓手两端安一条棕索挂在屋梁上。
砻谷时谷倒入砻槽内,砻钩放入砻手的洞,砻谷时两手抓住抓手,按顺时针方向推动砻增,砻出的米掉入砻盘,砻手旁竹片把米刮到砻盘出口流入谷箩里。
碓
碓的功能是用来碓米、碓糠、碓粞(粉)、碓版。它的结构分为碓臼、碓头、碓身三个部分。碓臼是用石头凿成漏斗状的石白,上口二尺,下底五寸,深二尺,能装碓料几十斤;碓头用杉木做成,在伸入碓臼的木圆筒下面装上铁碓牙,并用铁皮包住碓牙用来春击粮食,圆筒上面镶嵌在一块圆木柱上,圆木柱直径约五寸,长八尺,尾部为宽一尺的踏板,踏板前有一条穿过圆木柱的横轴,横轴的两末端与碓身的两个碓耳相接,有的末端轴上套上铁皮。碓身部分接地的是两条四方长木柱,底下有四只脚,再用小四方木将两条四方长木柱连起来,长木柱中点处各竖起五尺高的木柱,顶端用横木连起来,高木柱前各安一个碓耳,碓耳挖的圆洞与碓头的铁皮轴对接。
碓的安装要有一间不少于10m的房子(或棚),选定碓臼位置挖穴放下夫,然后放下碓身,再放碓头,横轴套入碓耳,还要作一个丫形支撑。碓不加工时用来撑起碓头。
用碓加工时,先将料放入碓臼,再放下碓头,踏碓的人可以一至三人,一脚踩在碓头尾部踏板,另一脚踩在碓身的长木柱上,手攀在竖着的木柱横木上,还可备一条长木棍,用来搅动碓臼里的碓料。
米筛、糠筛、簸箕
米筛、糠筛、簸箕都是砻、碓的再加工用具。这些用具都用毛竹做成,先用竹细片编成圆形的芯,再用一寸半大的两层价片弯成直径三尺的圆框把圆芯夹住,圆框界面处用铁线扣住。
三种用具的做法不同之处是:米筛、糠筛编成圆形平面的芯竹片较薄细,竹片间距离米筛大一点,以洞眼能漏下碎米即可;糠筛竹片间距离小一点,以洞眼能漏糠即可;簸箕芯的竹片略大一点,竹片间不留洞眼。
三种用具各有用处:米筛用于筛米,把碎米等筛去;糠筛把糠筛去或筛出嫩糠留下粗糠;簸箕主要把米中还有稻谷裁出来。砻、碓已加工的大米等经过这三种用具再加工就能得到食用的大米和作饲料用的糠。
老斗
老斗是作筛粞的用具。碓籼米(硬粞)或糯米(软粞) 等时,把已碓成粉的筛出,筛不出来的米再碓再筛。
老斗的制作:直径一尺高五寸的斗框,用二三分厚的水杉木片弯成圆柱形,连接处用铁线锁住;框底部用铜丝做成网状嵌入框的夹层中,底纹用小铁丝十字交叉扣在框上。
筛粞时,右手拇指在上、余四指在下托住斗框,右手摇动斗框,左手拍打框壁,粞就漏到铜丝下面的盘篮中了。
盘 篮
盘篮有大盘篮、小盘篮两种。大盘篮用来筛米、筛糠、晒米粞等用;小盘篮用来筛米粞、装米粞等用。
盘篮形状如盘子,用毛竹做成。盘底用篾片编成糕饼花形,盘夹用小竹篾条编成,盘底和盘夹用大竹片弯成的双层框内框的界面处用铁丝扣住。大盘篮直径五尺,小盘篮直径二尺,粮食加工时与米筛、糠筛、簸箕、老斗等配套使用。
粞 箕
粞箕是粮食加工时用来撮料的,有大粞箕、细米粞箕之分。先用竹条、篾片编成骨架,再用细竹线套入骨架,最后把形而撮斗的粞箕口锁好。
杠子
杠子亦叫竹杠,作上山挑柴草、下田挑稻草等用。它用毛竹做成,一般锯成六至八尺长一段,两头用刀劈成斜尖状,并在斜尖状杠头用烧红的火钻钻两个洞,然后把杠子外面竹节等刨光滑。挑柴草时用杠子尾穿进去,左右各一把,杠子头露出外面,用小树枝插进杠子的洞里,肩挑时挑把就不会滑掉。
搂杯
搂杯是在溪河、池塘中打鱼的用具。它由竹三角架和渔网两部分组成。竹三角架由一条一丈左右两指大的竹片用火烤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2-3尺,两条等边 3-4尺,在顶部交叉处开缺用铁丝缠住留作抓手用。三角架下安上漏斗状淮网,渔网用苎线织成,长2尺多,网口周围用鸭翅杆锁紧。搂杯的大小随需要而定,打大鱼的大一点,打小鱼虾的小一点。
鸭婆篓
鸭婆篓是与鸟铳、硝龟相配套的打鸟用具。鸟铳用的硝、磺粉等装在硝龟,硝龟等物就放在篓中。它用竹篾做成,呈凸字形,大小以人挽起来好用为宜。制作时用二三公分大的竹篾编成底部长方体、顶部圆柱体的竹篓,外表呈四角花、糕饼花.顶部锁成圆形的圈,凸字形顶部下面两侧安上背带。
沙鳅篓
沙鳅篓是用来装沙(泥)鳅的。过去稻田沙鳅多,冬翻土(客家话叫锄田)和春天犁耙田时,原本往地钻的沙鳅就显现出来,人们把沙鳅篓绑在侧腰,一边锄田,见一条装一条,边劳作边有收获,也增添了许多乐趣。
沙鳅篓的外形很像一个没有盖的塑料药瓶,底部圆柱形顶部漏斗形,用竹破成绿豆粗的蔑条编织而成,由底圆形编起顶部收成漏斗形(适于放沙鳅进去),漏斗根部用带子或绳子绑住,绳子尾部留个提手。
瓦 盘
瓦盘就是一块又长又大又厚的瓦,是过去专为妇女们拧线而特制的。过去的妇女未出嫁前都要学会粗、细两门活计,粗活就是下田种地上山砍柴,细活就是做衣做鞋等针线活。
做鞋的线和索子(绳子)从何而来?是从自己家种的苎丝拧成线或索子。其做法是在自己大腿上将两股苎丝用右手掌心前后推移拧成一条,左手不断加芦丝,要多长拧多长。在大腿上搓线搓多了皮肤受不了,把瓦盘放在自己大眼上再在上面搓线搓索子就好多了。
牙 钵
牙钵是陶制品,圆面有中等脸盆大,漏斗状,漏口如碗大漏壁有从上而下的许多槽沟。磨粉时把番薯、木薯等在槽沟上磨来磨去把它磨碎,然后用清水把已磨的料漂洗,粉沉底,渣搂(捞)去就得到了番薯粉、木薯粉等
沙鳅夹、针插
过去没有使用化肥农药,田里沙(泥)鳅多。白天太阳大沙鳅钻入泥水中,晚上都钻出水面,大人小孩常在晚上点上松光(有油脂的松树片)火,拿了沙鳅夹,看准沙鳅位置插下去,沙鳅夹住了取下来装入沙鳅篓带回家食用。
沙鳅夹是小巧轻便的铁器,但制作也不易,故有“石匠难打石狮子,铁匠难打水吊钩”之说。具体做法是,在铁柄口接上五尺左右长的木棍供手握用,铁柄口向下伸出 4寸左右的三条筷子尾大的铁条,中间一条是直尖的,左右两条像水吊钩样向左右弯,并富有弹性。夹沙鳅时只要将沙鳅夹插到沙鳅身上就被夹住了,取下来沙鳅还活的。
针插是另一种捉沙鳅的用具,买一包缝补针,找一块三尺左右长、二寸左宽右的竹片,除抓手部分外开个槽,然后把针一枚一枚放进去用线绑牢,针尖的一端露在竹片外,看到田中的沙鳅,针插打下去,就把沙鳅刺住了。
墙机板
墙机板是泥木结构房屋做泥墙的用具。它由门字形的框和门字形的卡两部分组成。门字形框的两边长一丈、宽一尺二、高二尺,都用二寸厚结实的杉木板来做,两边长的外边钉有木托用来移动墙机板时作抓手,顶端用竹片钉着保护木板边,宽向的横一头连着两边长木板,另一边开口;门字形的卡主要卡住墙机板的开口处,下面卡的直向夹住墙板,卡直向上面有横檔连接,横檔上面有一条两边开缺的横木条上下控制卡的松紧。
用墙机板春泥墙时要从石脚面开始,先在石脚面上中间放四条长二尺的圆木棍,放上墙机板,夹好墙机卡,倒入墙泥,用春树层层春实。一般一板墙要分三、四次加墙泥,就这样一层一层把墙春上去,平墙后把屋顶墙舂成三角形,以放桁、桷、盖瓦,做成倒水斜面。
舂树
春树是春泥墙的用具。它选用一条长八尺、尾径三寸左右的结实杉木做成,头尾两端做成长一尺半的四方形,中段修成圆筒形供春墙时抓手用,春墙时用春树大的一端夯实泥士。
掮杯
搧杯是补墙和夯实泥墙的用具。大掮杯用来吊线作角修整泥墙使墙直上不歪斜;小搧杯作补墙用,用过筛的细泥把墙缝和不平处补平,经过修整修补的外墙平整光滑,做一层修补一层。
大搧杯约五尺长,小编杯约二尺长,都用杉木块做成头大尾小、一至二寸厚、三寸大的刺刀形,头大处留圆抓手,使用起来方便灵活。
泥砖架
泥砖架是造泥砖用的架子,过去常自家印泥砖用来砌厕所、猪栏、粪寮等,好处是不要春泥墙
泥砖架由一寸厚的四块木板做成,四块木板四角开缺互相镶嵌成内空一尺二寸长、六寸宽、五寸高的架子,宽面的中上方钉一块厚木块作提手用。
用泥砖架做泥砖时,将黄泥加切断的稻秆用牛(或人工)做熟的泥料用田铲铲满一泥砖架,上面用田铲刮平,再用两手抓住提手把砖架提起,地板上放几天后把印好的泥砖堆起来阴干,随时要用随时拿。
(辑自《闽西客家文化大典》,编者供稿,原作者丘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