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燕霞著《客家•我家》2012年2月由昆仑出版社出版。
温燕霞,二十世纪60年代生人,现为江西电台健康频率总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江西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西文学艺术界拔尖人才等荣誉。
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夜如年》《黑色浪漫》《寂寞红》《斜阳外》,散文集《嫁给一盏灯》《越走越远》等七部著作;主创的广播剧《袁庭钰的故事》等七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根据长篇小说《夜如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围屋里的女人》在全国热映。
序言
散文的形式,颇为古老;散文的写作,尤为广泛。散文取材丰富,形式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如同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有人认为,散文门槛低,容易写,其
实写好散文,绝非易事。真正的散文,不仅文字要优美,结构要精巧,更在于感悟要独特、思想要深邃。我手中这本温燕霞的文化散文集《客家·我家》,饱含她对
乡土的无比眷念,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未来的无比信心。阅读她的散文,你会在作家悠悠情思的笔调、深婉绮绣的描写中感受到她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冷静思
考和深切感悟。由此,可以说,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客家·我家》,是当下散文创作园地里开出的一朵奇葩。
千年榕树共条根,天下客属一家亲。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足迹遍布世界各个地区。有人
说得好: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温燕霞就是来自“围屋里的女人”,童年的家庭往事、儿
时的乡村记忆、成长的甜蜜和痛苦、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点点滴滴,在她笔下,是如此细致逼真、纤毫毕现。《奶奶》、《父亲》、《童年旧居》,故乡的月亮、涟
漪、山岩和水酒……那些浸润着岁月流光、积攒着苦涩艰辛又充满着向往渴盼,如苔藓斑驳又如星光闪耀的往事,被点化成晶莹透明的画面,让读者获得感动。而通
过对采茶戏、围屋、祠堂,甚至精美的客家小吃的描述,我们也能从那些摇曳生姿、趣味盎然的笔墨中,感受到作者浓浓的客家情和对客家历史文化深深的挚爱。
好的散文,还要有独特的风格。这也是散文的魅力之所在。作为女性的温燕霞,她的散文既浪漫温情、细腻精致;又热情奔放、恢宏磅礴。比如《母系》、《井头婆
婆》、《蓝色花》、《金丝黄》等,让人品味客家女人独有的坚贞和美艳;《风花有关雪月》、《沉醉的事物》、《女人N话题》等篇章,展现了客家女性的内心世
界与情感经历,笔下的桃花、水仙、青梅、茉莉、丁香乃至箫声、雨声、山光潭影、飞鸟流泉,都是那样幽雅细腻、精微缠绵、温润清丽,客家女性独有的敏感、浪
漫、柔婉、娴静、贤淑、迷离、梦幻等,不经意就从她的散文中流露出来。而《北望长城》等篇章,却是那样的热情奔放、激扬豪壮、恢宏阔大,语言中透露的铿锵
而果决、刚毅而决然,给人以阳光、气概和力量。她的几本小说已经或正在拍摄成电视剧,尤其是长篇小说《红翻天》,通过展示一段激情燃烧的历史,演绎一幕慷
慨悲壮的大剧,从而荣获2009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这也同样说明了这位女作家情愫中蕴藏了另外的一面。
散文之创作,在于勤,在于恒。近年来,温燕霞同志一边工作,一边创作,不断有新作问世,特别是很多作品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共鸣,实属不易。这本文化
散文,更是把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容纳其中,需要更深的文化积淀和功力,其存在价值也远在一般的散文作品之上。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在这充满阳光雨露的
春天里,写出更多更好反映时代精神、彰显生命活力、弘扬人性之美的精品力作,为散文百花园增添更加绚丽、更加迷人的色彩。
在阅读温燕霞同志散文集时,随手写下这些体会和杂感,权为序。
2011年3月
目录
家园之思,生命之梦(序)刘上洋
阴丹士林部落
背着故乡旅行
安远客家小吃
采茶戏
翠花,上腌莱
葛忆
过年啦!
前尘
水酒啊水酒
月光光
中元节
请君入围
请君入围
围龙屋及其他
客家文化城
尊三围传奇
李氏大公祠
祠堂点滴
客家女人
母系
美丽的大脚
蓝色花
井头婆婆
金丝黄
红丝线
月之银
世纪守望者
濂江的梦
故乡琐忆
濂江的梦
忆中秋
陌生的朋友
童年旧居
口哨
看电影去
房子
莲花岩
奶奶
父亲
演戏
家的感觉
异乡的年
兀自灿烂
我和书的故事
我是警察
命运与咳嗽
越走越远
风花有关雪月
桃夭
水仙
青梅
茉莉
丁香
米兰
郁金香
榴荫
桐花
昙花
花风
早春
春景天
坐拥绿荫
沉醉的事物
女人N话题
由雨想到的(后记)
后记
春天是怨妇,流着永远流不完的泪。
又是一夜的雨。先是急雨豪洒,声若震雷,仿若千年前欧阳修笔下轰然而来的秋声。继而小雨漫飞,檐滴如檀板轻敲,滴答、滴答,在子夜里击出清泠泠的孤寂。这
孤寂旋即又被寒风撕成了纤纤丝缕,呼吸间就滑进了热烘烘的心头,在上面千缠百绕、百绕千缠——我知道,那恼人的文思又来了!
我翻身坐起,举目四顾,竟有壮志难酬之勇士醉里挑灯看剑的那份惘然——今夕何夕?此地何地?抚额良久,终于明白自己原来羁旅在外,难怪猛醒后会有那样一种
陌生。我怔怔地坐着,倏忽间想起家中书桌上那堆即将付梓的文稿,几丝羞愧仿佛月影悄悄地爬上了我的双颊。因为在审校这本即将出版的《客家·我家》文稿时,
我再一次发现了自己创作上的不长进。去年七八月间,为了完成其中的“客家”篇,我捻断了数缕青丝,可所写的十几篇文章居然那样的平淡,那样的力不从心!对
比“我家”中的几十篇早年写就的虽谈不上字字珠玑,倒也清丽可爱的文章,我有些无语。在我看来,写作类似于磨刀,按说技艺应该越练越精、越磨越好,可为什
么十几年过去,阅历丰富了,容颜沧桑了,笔尖反倒生涩了呢?只有一个答案:退步了!
退步的原因之一:工作太忙,忙得难有闲心和闲情。窃以为,闲心和闲情是栽出文学奇葩的沃土,是充足的养料,是必不可少的水分和空气。而文字是一尾一尾的小
鱼,必须悠游在这种闲情和闲心的流水中才更见生动与活泼。自己如今的状态实在不宜写作,每日忙于频率几十号人的生存。担任频率老总六年来,不知有多少个夜
晚都是在这种忧虑中猛醒过来的。这时的我便觉得文学很缥缈。书生很无奈,进而对某些奇门遁甲术产生了莫名的向往。可惜,所有的白日梦都不能持久,清醒后还
得应付各种鸡零狗碎的琐事,开各种各样枯燥无味的会议,然后利用有限的节假日或早晚的零碎时间,强迫自己多多少少写几个字,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交待。这样
的写作如同一场缺乏激情的恋爱,结出的果实必然寡淡无味,文章的眼高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退步的原因之二:文学不再那么神圣?十几年前,总以为文可载道,甚可安邦,于是潜心向学,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挥举、舞动着如椽大笔,浓墨重彩地书写出华
丽的篇章,为这个世界贡献出一抹属于自己的色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逐渐放弃这个如同幻想的念头。因为现在的世界已缤纷到繁杂的地步,要留下一抹纯
属个人的颜色实在难而又难。加上快餐文化的风行和泛娱乐化的影响,文学的庄严正被消费心态逐渐消解。身为文字工作者的我,已经不自觉地抛弃了早年间对文学
的顶礼膜拜。文学变成了码字,甚至成了“文学麻将”,只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心瘾而已。这种角度下的文学创作自然少了几许高度和深度,甚至失却了原先因为郑重
待之而呈现的细腻与生动,从而流于生涩与粗糙……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寻找自己笔墨迟钝的原因,心情越来越繁乱,笔触越来越沉重。我想,也许还有第三条、第四条我尚未察觉的因素在制掣自己攀爬文学的高
峰,不过,千万,千万别告诉我这句话:你入错了行呵。这年头,不仅仅是女怕嫁错郎,女也怕入错行啊!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生存空间变小、阶
层逐渐板结、平台碎片化、受众分流化、只要认得字就能借助鼠标键盘发布自己思想的年代,人人皆有成为作家的可能。所以,当一个像我这样业余时间以涂鸦为
乐,年轻时也曾把当一个好作家作为终极目标来追求的女人,猛地发现自己竟在这条路上苟延残喘,怎么着也是一种残忍和悲哀吧?
打住,再探寻下去就是自我折磨了!我很阿Q地制止了那钩子般伸向脑海深处的思绪,在枕边那叠整齐的文稿中找回了点滴的快乐和自信:虽然近年将频率几十号人
的稻粱谋放在首位,到底还是以挤牛奶的方式挤出了些许时间,完成了《客家·我家》这本文化散文的创作和校改。在此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刘立云先
生,2008年他对我的长篇小说《红翻天》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编辑,该书问世后反响不错,不但入选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三个一百原创工程书目,还于2009
年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就在《客家·我家》付梓前,《红翻天》又获得了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我相信通过他的编辑,《客家·
我家》这本书也会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微芒,从而让有心的读者领略客家风情之一二,并分享“我”这一个个体生命曾经的快乐与忧愁……
此书还要特别感谢尊敬的刘上洋先生。他身为江西省委常委、省宣传部部长,不但亲力亲为地在散文园地上辛勤耕耘,写出了许多磅礴大气、富有哲思的散文,同时
对江西的散文事业和散文后辈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提携。他给本书作的序,不仅仅是一篇序,更是一份对文学的关爱、一种对后辈的帮扶。在我,则是一股强大深
远的动力!
感谢我的朋友《赣风》杂志的主编秦洪渊先生和老乡陈罗昌先生,这些年虽然彼此来往不多,我却从他们丰富的摄影作品中看见了男人的成长与壮大,感谢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精美的记载客家生活与风情的照片。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胡蔚川和毕淑娜,他们在工作之余帮我打印了本书的全部文稿。每每想起他们舞动的手指,我就感觉到春风拂面般的温暖。
最后,我要感谢各位购买、阅读此书的读者,是你们对客家这个民系的关注,让我认识到这本书尚有的存在价值以及文字的可爱与伟大!
于是,撂下笔,舒口气,静听窗外的雨声。那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心跳的节律?是时间的步骤?
细细一想,原来是场美丽的春雨从天而降1
2011.3.8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