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州大学刘鲲博士论文《舞龙仪式的文化考察--以崇义舞龙为个案》摘要
摘要:
舞龙运动是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俗体育项目,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舞龙运动在传承与发展中分化出众多的技术表现形式,也形成了不同的仪式表达方式。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家过多的注重舞龙运动的技术表现,对舞龙仪式的考察用力不够。尤其是缺乏对舞龙仪式所包含的人、事、物的考察,对舞龙技术背后所蕴含的表演性、象征性缺乏深入的研究,进而造成了舞龙仪式中仪式感和认同感的削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舞龙发展走进了一个文化相对贫瘠的现实困境之中。
为了更好更全面的传承和发展舞龙文化,本研究从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入手,在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运用人类学研究的口述史、田野调查等主要方法,全面开展对舞龙仪式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考察研究。
研究通过“对舞龙仪式的个案——崇义沈埠畲族七节龙和关田镇三节龙”的全景式考察和分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表演的舞龙仪式的描述基础上,探讨了舞龙仪式的历史记忆、演变历程和变迁原因;研究了舞龙的传承时间和空间的结构特征、仪式内部的结构组成、当下的生存状况等问题;揭示了舞龙仪式中的物品、行为等的象征意义以及人神互通、人际交往的象征秩序;通过舞龙仪式背后的国家、社会、民间、宗族的互动以及其潜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仰背景,进而分析了民俗体育如何在社会变迁中策略性的传承和表达自我,以及对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舞龙仪式是一种符号、信息和象征的体系,是集神话传说、图腾崇拜、民间信仰、中华智慧、健身娱乐、乐器演奏、聚餐狂欢等于一体的民俗体育。其中,神灵信仰和敬天法祖构成了整个仪式的内在支撑,特定的空间场域、农耕时令、各种仪式物件、乐器演奏构成了舞龙仪式的象征交流系统,仪式行为、村落交往和舞龙表演构成了整个的实践框架。
(二)舞龙仪式是一种戏剧性的文化表演,在这场戏剧表演中,各个人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府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它是担任主导和治理服务的,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以及开展和政府有着直接的关系;乡土精英扮演着顾问的角色,他们策划并组织着全族的舞龙仪式;全族人扮演着演员的角色,而舞龙者必须是族内男性。这是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男性气质和性别政治的统治三个因素所造成的;村民和亲友扮演着观众的角色,他们是集体记忆的承载。
(三)舞龙仪式的深层结构源自于传统文化,这与舞龙仪式二元组合结构、中华太极图的文化底蕴、经济力量的支持、民间组织的推动等多种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龙”被众人视为神灵、含有祀祖和繁衍后代的寓意,同时舞龙本身隐喻着男性气质。“龙”作为支配性象征符号,在整个仪式的过程中,贯穿与整个舞龙仪式流程。其它的民俗物属于工具性象征符号,诸如属于团结媒介的竹、布、爆竹、锣鼓唢呐钹等。龙的“在场”与“舞动”,象征着神灵的到场与交换,更是一种人类社会关系的内部流动。舞龙动作就是中华太极图的展示,操作阵型空间就是中国“圆”文化的形象阐释。宗族之间的舞龙时间长短反映了舞龙圈中被邀请方地位的高低。
(四)在时间上,舞龙仪式是一种农耕礼仪中的过渡礼仪。舞龙仪式的变迁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而变迁的。它起源于龙图腾,然后发展到祈雨仪式,再到游艺娱乐活动,最后到现在的民俗体育,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族脉、文脉、地脉和国脉,展示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历炼过程。
(五)舞龙仪式的空间象征体系中,山象征“天”,祠堂象征“地”,村落象征“人”,符合中华民族的“天、地、人”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礼物理论看来,舞龙仪式其本身就是一种地方民众对自然、神和祖先的礼物馈赠。在这种礼物的赠送过程中,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和再塑造过程。通过参与舞龙仪式,能够使得参与者产生集体意识、情感共鸣和集体记忆。
(六)舞龙仪式的复兴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适应,也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在这种再生产过程中,传统文化会依附于现代化发展而发生变迁。舞龙仪式是国家和地方社会相互的在场,它的沉浮盛衰和国家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新时代下的舞龙仪式的体系变化特征是,制作材料有了工艺上的创新,仪式程序上开始简化,敬神祭祖氛围淡化,健身娱乐因素强化。
(七)舞龙仪式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具有耕读传家、树人文蔚的强大功能。文化认同、仪式感和“盘龙”精神是舞龙仪式的价值内涵。敬天法祖、抱诚积德、人伦秩序、光前裕后是舞龙仪式的核心内容。舞龙文化不单单是舞龙技术的呈现,更多的是一种舞龙仪式的表达。在舞龙运动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舞龙仪式,因为仪式是超越肢体技术的,更是一种认同、一种纽带、一种敬畏。舞龙仪式中的文化意蕴,才是最具文化认同价值和意义的。
关键词:民俗体育; 舞龙; 文化; 仪式; 考察;
导师: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