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胡希张、温萍等著《客家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3月1日 暂无评论
2007年3月1日:

刘晓春、胡希张、温萍等著《客家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073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jpg

编辑推荐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优越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在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协调下,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作为我国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工作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与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各地专家学者撰写了这套具有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既包括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昆曲、古琴、木卡姆等项目,也包括更多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丰富内涵,尚有待申报的项目。丛书着重反映这些文化遗产的基本风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计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内容简介

民歌是民间文学研究中难于出成果的领域,原因在于民歌不仅仅涉及到地方的民俗现象,同时也与地方音乐息息相关,传统的民间文学研究在这方面都不擅长。以往的客家山歌研究多从作家文学的角度,运用的话语多为文人语言,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在这本书中,笔者试图还原客家山歌本身的话语形态,还原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

笔者引用了大量的客家山歌材料,由于全书的体例安排,无法在正文中一一注出。

 

目  录

总序

第一章 客家人的歌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类型

第三章 客家人的情与爱

第四章 客家人的诗性智慧

第五章 客家山歌的传承

第六章 客家山歌的杰出传承人

第七章 客家山歌的风格流变

第八章 客家山歌的音调韵律

第九章 客家山歌的掌握与运用

后记


 

 

文化部部长  孙家正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前提,同时也为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愿意与各国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国际合作的方式,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传统文化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协作机制和国内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专门国内法的国家还很少,国际间的合作也还很不够。值得赞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努力推动世界性的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为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紧急现状,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PROCLAMATIONOFMASTERPIECESOFTHE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OFHUMANITY)。继而,从2000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专门授予那些“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旨在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头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非物质遗产,并且于2001518日,公布了世界范围内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一:20031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28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10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更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fortheSafc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我国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在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协调下,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作为我国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工作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与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基于这一背景,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各地专家学者撰写了这套具有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既包括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昆曲、古琴、木卡姆等项目,也包括更多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丰富内涵,尚有待申报的项目。从书着重反映这些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口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我对这套从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


 

 

民歌是民间文学研究中难于出成果的领域,原因在于民歌不仅仅涉及到地方性的民俗现象,同时也与地方音乐息息相关,传统的民间文学研究在这些方面都不擅长。虽然我近年来的田野调查一直都在客家地区,但基本上是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角度理解客家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客家民间文学,对于客家山歌更未认真涉猎。去年9月份调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工作之后,便接手研究客家山歌的课题,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以往的客家山歌研究多从作家文学的角度,运用的话语多为文人语言,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在本书中,笔者试图还原客家山歌本身的话语形态,还原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但由于时间太短,调查尚不深入,本书留下的遗憾太多,只好留待以后研究了。

本书虽只是小册子,但要感谢的人却太多。从去年10月份开始,直到今年的8月份,我先后到江西的兴国、安远,梅州地区的兴宁、梅县、蕉岭、大埔,福建的上杭、长汀,连城,永定。龙岩市区等地调研,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山歌传承人的大力支持。各地的民间歌谣集成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没有那些地方文化工作者的辛劳,本书是无法完成的,本书引用地方文化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都一一作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感谢的是胡希张先生,他的论著为客家山歌特别是梅州客家山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笔者从中受益良多,其中第六章关于周天和、余耀南、陈贤英、汤明哲等四位梅州山歌大师的介绍主要根据胡希张先生的四人传记改编,胡希张先生还为本书贡献了第八章和第九章,我只对其中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本书还得感谢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温萍先生,本书第七章的大部分内容由温萍先生写出初稿,经我重新梳理,在此一并说明。

另外,笔者引用了大量的客家山歌材料,由于全书的体例安排,无法在正文中一一注出,现统一将参考文献列于此处,对相关采录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1.中共兴国县委宣传部:《苏区歌曲》,兴国县人民出版社195811月版。

2.梅县地区民间文艺研究会、梅县地区群众艺术馆:《粤东客家山歌》,19815月内部资料版。

3.江西省兴国县民间歌曲采编小组:《兴国县民间歌曲集》,19819月内部资料本。

4.《旅伴》编辑部编:《客家情歌精选1900首》,黄火兴整理,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5.江西省兴国县文联、文化局编印:《兴国山歌选集》,1985年内部资料本。

6.江西省兴国县文联、江西省兴国县文化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兴国卷.四星望月》,1989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刘晓春、胡希张、温萍等著《客家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曹知博《中国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粤闽赣客家民居写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肖平著《客家人》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