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锡凤著《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度量衡》2022年3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2年3月1日 暂无评论
2022年3月1日:

按 

新华网:《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度量衡》出版

人民网:《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度量衡》出版

海都报:古代为何一斤16两?快来get“度量衡”知识点!

福建省优秀科普图书评选揭晓 《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度量衡》等榜上有名


邱锡凤著《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度量衡》20223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QQ截图20220421205223.jpg

前言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度量衡”的意思是“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标准的统称。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这里说的“标准”,其实就是测量的种种仪器设备或标准装置。

“度量衡”是权衡世间万物的基本准则,我们的先民对它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人们是通过对自身——比如自己的手、足和动作的认识,把它们作为原始“度量衡”的“参照物”,来“打量”这个世界的。比如,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孔子家语》中就说:“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汉代孔鲋编著的训诂学著作《小尔雅》释解长度单位时也说:“跬 ,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寻,舒两肱也。”其释解量度单位时又说:“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一升也。”从中可以看出,为了权衡事物,那时的人们已经把手、指、肘、足等,通通用上了。

    “度”“量”“衡”这些名称的直接使用,在我国也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比如,黄帝“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大戴礼记·五帝德》);又如,少昊“同度量,调律吕”(《世本·帝系》);再如,帝舜“同律度量衡”(《尚书·尧典》)。所有这些,点点滴滴地记载着古圣先贤对“度量衡”认知的发生、发展与日臻完善。

到了东汉(25-220),史学家班固在官修正史中开创了“律历志”先河,并以官方名义标定并强化了“度”“量”“衡”的命名,详细释解了其概念内涵。班固在其所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中,在《律历志》开篇第一句话就说:“《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虞书》是《尚书》的一部分,相传是记载夏朝(约前2070-1600)之前的王朝——虞朝之书。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至少在虞朝时期,不但有“度量衡”之实,甚至可能已有“度量衡”之命名了。

古人对于“度量衡”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也早已达到哲学一般的境界。《论语·尧曰篇》中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这里,聪明睿智的先贤把“度、量、衡”对于国家建构、政令畅通及社会运转的不可或缺性,说得很清楚了。《中庸》也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从古代典籍的如此经典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正如秦始皇的“大一统”之制,“度量衡”早在“国家”诞生之初,就被上升到了国家治理的最高层面,去做顶层设计与规划,以达到天人和合、上下一贯、天下一统。直到现代,欧美各国制定宪法时,都将度量衡之制,予以明文规定,将度量衡制度赋予最高的法律权威。

随着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达到新的高度,传统的“度量衡”一次次被现代测量体系所迭代。1875520日,法、德、意、美等17国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正式同意推行统一的国际测量体系,奠定了以“米制”为基础的国际通行的计量单位制。1960 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国际单位制”并推荐各国采用,这是在公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位制,简称SI。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采用自然界的“量”来建立测量单位,以实现计量标准的统一。 这是对古老、传统“度量衡”的彻底颠覆。

当人类的步伐迈入21世纪之后,人们对“量”的精确性的科学认识与实际需求,再次得以同步跃升。巴黎时间20181116日下午,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1号决议,经全体成员国表决通过。根据该决议,SI基本单位中的4个,即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分别改由普朗克常数h、基本电荷常数e、玻尔兹曼常数k和阿佛加德罗常数NA定义。这是SI1960年创建以来最为重大的变革,标志着SI将进入全面量子化时代,它将从根本上保证SI的长期稳定性,并对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乃至全球治理等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单位制( SI)的量子化演进,犹如传统“度量衡”向现代“计量学”的嬗变,使计量科学再次焕发耀眼的光采,照亮人类继续攀登科学高峰的伟大征程。“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聂荣臻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抚今追昔,来回眸和梳理我们的先民所开创的曾经辉煌的“度量衡”文明,具有不一样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度”“量”“衡”都有成系列的计量单位,比如“度”的丈、尺、寸、分,“量”的石、斗、升、勺,“衡”的钧、斤、两、厘。而且也知道,随着朝代的更替、岁月的浮沉,这些量词单位之间的进退位关系会发生变化,它们所标示的具体量值会有差异,甚至它们的书写形式都会有不同。这些都保存在我国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之中,散落在浩如烟海的诗文长河之中。

既如此,繁富的中国古代度量衡文化,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眼前的这本小书《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度量衡》,通过对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古文中涉及的有限的度量衡单位进行溯源和讨论,管窥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代代传承的“度量衡”文化之一斑。虽然本书只作一度量衡知识的小小索隐,但仍寄望读者能够借着我国传统度量衡文化斑斓璀璨之诱引,增进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崇敬和传承之情。而更多的问题和思考,则需要读者通过阅读专门书籍、品鉴出土实物,作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倘若能果真如此,那么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进而,若有读者爱上了计量科学,甚至从事起科学技术研究,那就将大大超出作者的良好预期。

 QQ截图20220421211351.jpg

QQ截图20220421211429.jpg

 

 

 

中国度量衡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的汰洗,不少度量衡单位湮没了、废止了。一些度量衡单位的具体量值,在我国不同朝代也可能并不一样。所有这些,不通过专业书籍难以了解,如果不关注计量科学这样偏冷门的学科,也不会接触到。到目前为止,图书市场上尚无一部从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实际出发,开展计量科普宣传的专著。因此,为了方便广大中小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度量衡单位知识,笔者从国家统编的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古诗文中,撷取作为度量衡单位使用的词,并适当补充课本中未出现、在古代也很重要的单位词,总共约70个,进行相应的古今联系解析。为便于学生对照阅读,书中所有“示例”,均选自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对于课本里没有涉及用例的,“示例” 即付之阙如。条目后提供的“延伸阅读”内容,则是希望帮助读者拓展知识边界,对这些单位词的本义等作进一步了解。笔者冀望通过这样一本小书,使同学们能对我国古代度量衡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做好计量科普工作,没有各方面的关心、支持,没有形成一定的合力,是难以企及的。在此,我要感谢林景星、郭桂滨、林滨、伍明春、陈戈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对本书书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感谢出版界的朋友雷戎、詹亮浈等对本书的出版提出的专业意见,感谢责任编辑蓝铃松为本书的正式出版付出的辛劳。本书能够列入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服务“三创”优秀学会建设项目,要感谢福建省计量测试学会池辉会长、吴泓秘书长、程华燕副秘书长的鼎立支持,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才有了根本的动力和扎实的基础。写作过程中,省计量测试学会王纯颖、陈峰等协助收集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邱锡凤

2021123

11_副本.jpg 

作者介绍

邱锡凤照片_副本.jpg
 

邱锡凤

1970年生,闽西客家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供职于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隶属于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出版《上杭客家话研究》《 风吹过汀江》等,长期致力于编纂《上杭客家方言大词典》(定稿中)。


参考阅读:

唐图荐读丨古韵新声——带你走进不一样的古文世界


福建省优秀科普图书评选揭晓  《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度量衡》等榜上有名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邱锡凤著《中小学古诗文中的度量衡》2022年3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喜欢( )

分享到:分享按钮

陈平主编《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2017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龙岩市文联、连城县文联主办《客家文学》2020春之卷(总第202期)2020年3月1日出版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