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汀州府属八县传统民间习俗之生育取名民俗

kjtadmin 11-23 发现客家 暂无评论

古汀州府属八县传统民间习俗之生育取名民俗

 QQ截图20211123110440.jpg

资料图


一、生育民俗
闽西客家人习惯把生育称为“落月”,大多体现闽西客家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女子快生育时,她生母需提前四、五天送一斤“落月猪肉”到女儿家,了解女儿的一切准备情况。生育时在产房窗口插香,祈求“夫人女矣姐”保佑顺产。若生男孩,则立即在门口放一挂鞭炮,同时在产房门口放一钵头,内放谷壳、樟树熏烧,叫“暗火钵”,以避邪若生女孩,则这些全无。但不论生男生女,当天必须给产妇吃雄鸡“产后药”,叫“食落月鸡”,时请左右邻居吃粞丸。生育三天后,产妇母亲前来探访,叫“做三朝”。生育后第12天,产妇母亲又来,送来阉鸡、红蛋之类,和叔婆伯母一起吃粞丸,当天敬“夫人女矣姐”,叫“做十二朝”。孩子出生一周月时需“做满月”,男女方的亲戚都需不请自到,“食满月酒”,亲戚送些裙子(包裹婴儿用)衫子,产妇母亲则需送整套衣服、帽、裙,并亲自为孩子穿上。孩子出生第一百天,需“做百志”,产妇母亲需送来婴儿裤子,婴儿开始穿开裆裤,“扶坐栏”。当天敬神,神桌下放一大爬篮,里面放有算盘、毛笔秤、镜子、剪刀、书等物,由小孩爬在那里抓取,预示孩子长大后的去向,然后宴请宾客。孩子一周岁时,需做“过周”。一般风俗孩子“满月”,亲戚不请也应自到孩子“过周”则需请了的才去去赴宴的需送孩子衣服、鞋子、小母鸡一般的客人,只需送九个蛋、甚至两块豆腐即可。从此孩子开始穿鞋子。孩子长到七八岁后开始换牙,脱下的牙齿要丢到谷仓顶上,还需口念“老鼠公、老鼠妈,银牙和你换金牙”。有些地方,男孩 16 周岁时,父母亲要给他吃一只雄鸡,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

二、取名民俗
闽西客家给孩子取名,首先讲究按辈数取。每一辈的名字中,均应有统一的辈分字,有的在名的第一字,有的在名的第二字,称为某字辈。一般孩子一出生,祖父健在的由祖父、祖父去世的则由父亲开始构思名字。待到“做十二朝”或“做满月时”将男孩名字写在一红纸条上:“新丁取名某某长命富贵”,贴在中厅正屏左侧。此名字叫“学名”或“大名”。除此之外,一般还有“奶名”,亦称“小名”,多由祖母、母亲或外婆所取,或幼时由人说出后众人传开造成既成事实的。这些奶名,闽西客家习惯要求取得亲切,尤其需贱,如四狗、五牛牯、乞食子之类,有的寄托于植物,如樟树生、荷树佬、糖梨嫲等,有的甚至直接以动物生殖器作奶名。因狗、牛、夕丐及树木之类,都身体健壮易养,孩子身体会“少事头”(少疾病)。也有以孩子辈分重叠作奶名的如大大、三三、满满也有以孩子大名中的一个字重叠或在前面加“阿”作奶名的,如宁宁、阿福等还有以别人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特征等给的连名,绰号,自己加以认可而成奶名的,如:大炮子、蛮鬼等。一些长大后家境富裕或有较高文化的,也喜在大名之外,自行另取字、号。多根据自己大名的字义、或根据自己对将来的意向、追求、为人处世等另取的别名。闽西客家还有个奇特的习俗,即孩子会讲话时,为了让孩子成长中一直健康无疾病,便故意提高孩子的辈分,让孩子叫父亲为“阿哥“阿叔”,叫母亲为“嫂嫂”。或不叫“爸爸”“妈妈”而叫父母亲的奶名。子女多的,有的不叫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而一律直呼其名。这些,据说都是为了追求孩子成长过程中“少事头”。

(辑自《闽西客家文化大典》,编者供稿,原作者何志溪)


转载请注明来自客家通网 ,本文标题:《古汀州府属八县传统民间习俗之生育取名民俗》

喜欢( ) 发布评论

分享到:

古汀州府属八县传统民间习俗之婚嫁民俗         古汀州府属八县传统民间习俗之寿诞民俗

欢迎打赏  共襄盛举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